《(通史版)2020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部分 第三單元 第1講 課后作業(yè)(含解析)人民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史版)2020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部分 第三單元 第1講 課后作業(yè)(含解析)人民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1講
課后作業(yè)
一、選擇題
1.(2019·天一大聯考)南朝制度方面最主要的變化,是把魏晉以來尚書、中書等中央官制進一步確定,國家的中樞權力機構被劃分為若干個,再無某一個機構能獨掌大權。這一變化( )
A.使中央權力削弱 B.有利于皇權的加強
C.瓦解了宰相制度 D.強化了士族的統(tǒng)治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尚書、中書等中央官制進一步確定,國家的中樞權力機構被劃分為若干個,再無某一個機構能獨掌大權”,表明南朝主要是分割中樞權力機構的權力,使權力分散,相互牽制和制約,從而有利于皇權的加強,故B項正確。A、C、D三項材料均未體現,故排除。
2.(2019·廣西百校聯考
2、)晉室南遷,衣冠南渡,為了仰仗隨司馬氏東遷的中原士族,司馬皇族極力拉攏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與馬共天下”,上層土族通過九品官人法不斷掌控朝政,占據高位,寒門庶族只能居于下位。這反映出當時( )
A.豪強大族對政治的影響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斷進步
C.考試選官制度已經確立 D.選官重視家族經濟基礎
答案 A
解析 材料“王與馬共天下”“上層士族通過九品官人法不斷掌控朝政”體現了豪強大族對國家政治的影響,故A項正確。材料并沒有體現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斷進步,故B項錯誤;材料講的不是考試選拔官吏,而是憑借家族勢力來選拔官吏,故C項錯誤;在當時選官重視的是家族的影響力,而不一定局限于
3、經濟基礎方面的影響力,故D項錯誤。
3.(2018·福建三明二模)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閑,并小為大”的原則,把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后又改為郡、縣兩級制。上述改革( )
A.導致封建國家財政開支增大
B.增強地方行政機構的職能
C.削弱世家大族對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維護大一統(tǒng)的局面
答案 D
解析 從材料“存要去閑,并小為大”可知,地方行政機構的改變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維護統(tǒng)一,故D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財政開支和世家大族對地方控制的情況,故A、C兩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地方行政機構職能的變化,故B項錯誤。
4.(2019·安徽皖南摸底)隋代在其
4、監(jiān)察機構臺院設御史若干員,官員職位是從六品,但他們負責糾舉百官參與審判,有權直接向皇帝參奏。殿院設殿中侍御史若干,從七品,主要職責為糾察朝會時百官的言行,并且負責推按獄訟、監(jiān)察和巡視京城倉庫及駐屯京師的諸衛(wèi)和禁軍。材料可用來說明隋代臺院監(jiān)察的特點之一是( )
A.職責廣泛 B.越級行政
C.位卑權重 D.獨立執(zhí)法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官員職位是從六品,但他們負責糾舉百官參與審判,有權直接向皇帝參奏”可以得出隋朝的監(jiān)察員位卑權重,故C項正確。材料雖有涉及監(jiān)察員的職責,但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項;B項與材料無關,排除;監(jiān)察官員受到皇權的制約,并不是獨立的,故排除D項。
5、
5.(2018·黑龍江哈三中模擬)李世民的兒子李恪親王,打獵時傷害農民,被御史柳范彈劾。李世民責備親王府長史權萬紀未能規(guī)勸阻止,罪應處死。柳范說:“房玄齡也不能阻止陛下打獵,怎么能單單責備權萬紀?!崩钍烂翊笈蟀l(fā)現自己理屈,馬上召見嘉勉。這反映出( )
A.唐代監(jiān)察機制完備
B.君主權力受到三省體制制約
C.唐代諫議制度形成
D.君主素養(yǎng)影響政治體制效果
答案 D
解析 專制體制下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李世民接納勸諫,說明唐太宗的個人素養(yǎng)保證了唐朝政治體制的穩(wěn)定發(fā)展,故D項正確。材料不能反映唐代監(jiān)察機制完備,故A項錯誤;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事件不能說明諫議制度
6、“形成”,且材料旨在強調李世民善于納諫,而非反映唐代諫議制度的形成,故C項錯誤。
6.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門第,特別是大士族之間出現了“恃其族望,恥與他姓為婚”的現象,之后門第的觀念逐漸減輕。五代時,世人“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
A.封建等級觀念淡出社會生活
B.民族融合改變了世人婚姻觀
C.世家大族的社會地位已沒落
D.政治制度調整影響社會生活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世家大族推崇重門第的婚姻觀念,而五代以來,選官不問門第,婚姻也不特別強調門當戶對;故可知是政治制度調整,尤其是科舉制的發(fā)展影響社會生活,D項正確。A項封建等級
7、觀念淡出社會生活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沒有提到民族融合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婚姻觀念的變化,而不是反映世家大族的社會地位已沒落,排除C項。
7.(2019·江西上饒中學月考)學者李碧妍在《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中說:“我并不認為由此引發(fā)的藩鎮(zhèn)涌現的局面,僅僅是帝國君主盲目草創(chuàng)的一種產物……相反,我更愿意將它視為一種帝國為化解安史危機而采取的相當理性的舉措?!睂Υ死斫庹_的是( )
A.安史之亂導致了唐帝國嚴重的統(tǒng)治危機
B.唐朝大肆分封諸侯嚴重違背了歷史潮流
C.藩鎮(zhèn)裂土稱雄最終瓦解了唐帝國的統(tǒng)治
D.藩鎮(zhèn)的涌現是唐朝應對危機的理性選擇
答案 D
解
8、析 材料“一種帝國為化解安史危機而采取的相當理性的舉措”說明藩鎮(zhèn)割據是唐朝處理地方制度和應對危機的選擇,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說明導致唐朝帝國危機的因素,故A項錯誤;唐朝的藩鎮(zhèn)割據并不是分封諸侯,故B項錯誤;材料是肯定藩鎮(zhèn)割據的積極作用,故C項錯誤。
8.(2018·安徽阜陽三中調研)按唐代有關兵役法規(guī)定,男子二十一歲為成丁,開始服兵役,六十歲免兵役。唐太宗準備把征兵范圍擴大到十八歲,詔敕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堅決抵制,魏征拒不署敕,最終此提議沒有通過。由此可以看出( )
A.唐朝已具備君主立憲特征
B.中書省擬詔敕超越權限
C.唐朝三權分立又相互制約
D.當時魏征供職于門下省
答案
9、 D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決策程序是要經過“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先經過草擬——審批——執(zhí)行,對皇帝和丞相的政令進行審批的是門下省。由材料“受到魏征的堅決抵制,魏征拒不署敕”可知魏征任職門下省,故D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起草詔書的情況,B項錯誤;唐朝還是君主專制統(tǒng)治,唐朝并無三權分立,故A、C兩項錯誤。
9.(2019·江淮十校聯考)在唐朝,“凡遇軍國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議決定,經皇帝同意后頒行。即使皇帝詔敕的詔令,也須經政事堂議決副署方為合法”。材料說明“政事堂”的出現( )
A.迎合了強化皇權的需要 B.破壞了原有的決策程序
C.提升了中書省法定地位
10、 D.反映皇權受到一定制約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即使皇帝詔敕的詔令,也須經政事堂議決副署方為合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皇權受到政事堂的限制,故D項正確。A項說法與材料不符,排除;材料不能說明決策程序遭到破壞,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說明政事堂與中書省的關系,故排除C項。
10.(2019·陜西漢中月考)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人,要經過“考核資敘郡縣鄉(xiāng)里名籍,父祖官名,內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賈殊類”以及部曲、雜戶、奴牌等,均無權參加。材料表明唐代科舉( )
A.具有嚴格的參與標準 B.有利于官吏素質提高
C.社會基礎得到了擴大 D.重視門閥士族的利益
答案 A
解析 從材料“
11、‘刑家之子,工賈殊類’以及……均無權參加”來看,唐朝時期的科舉制度對于考生資格有著明確規(guī)定,故答案為A項。材料內容與官吏素質無關,排除B項;這種規(guī)定導致科舉考試的社會基礎有所減小,排除C項;D項材料沒有反映,排除。
11.(2019·哈師大附中模擬)有學者認為,唐代前期中央各級行政機關以及地方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書省?!坝惺陆陨晟袝∪〔寐勛?,不能徑奏君相;詔令制敕亦必先下尚書省詳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見,尚書省( )
A.取代中書與門下省的權力
B.擁有起草詔令制敕的職權
C.阻隔皇帝與各州府的聯系
D.成為全國行政運行的樞紐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央各級行政機關
12、以及地方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書省”說明尚書省在中央與地方行政運行中處于中樞的位置,故D項正確。唐朝三省各有其職責,材料反映的是尚書省在履行自身的職責,故A項錯誤;擁有起草詔令、制敕權力的分別是中書省和門下省,故B項錯誤;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故排除。
12.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與尚書省聯系;唐代中后期刺史則主要向當地節(jié)度觀察使請示匯報。這一變化反映了( )
A.皇權強化導致尚書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權力膨脹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鎮(zhèn)勢力的發(fā)展削弱了中央集權
D.中央利用分權策略加強控制地方
答案 C
解析 唐代刺史前期與中央聯系,中后期向當地節(jié)度使請示匯報,說明中
13、央對地方控制削弱,故C項正確,D項錯誤。材料不能體現皇權強化,也不能體現刺史權力膨脹,故A、B兩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經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付門下?;蛴形串?,則門下繳駁,又還中書又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又下門下。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尚書省但主書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語類》
材料二 初,三省長官議事于門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于中書省。開元中,張說為相,又改政事堂號“中書門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樞機房,三曰兵房,四曰戶房,五曰刑禮房,分曹以主眾務焉。
——
14、《新唐書》
材料三 凡軍國大事,則令中書舍人各執(zhí)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太宗)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
——《資治通鑒》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運作的主要特點。
(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質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省六部制的歷史作用。
答案 (1)特點:注重程序;三省職權明確,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以皇權為中心。
(2)變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體議政的場所;后來,改為中書門下,成為國家的行政機構。
(3)作用:分工明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相權,建立制約機
15、制,有利于加強皇權;集體議事,有利于減少統(tǒng)治者的決策失誤;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走向成熟。
解析 第(1)問,依據材料一“經由中書省……中書付門下……門下繳駁……又將上……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奉行’而已”可知,三省有嚴格的運行程序,各盡其職,相互牽制,削弱相權,有利于加強皇權。第(2)問,依據材料二“初,三省長官議事于門下省之政事堂”可知,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體議政的場所;到“開元中……又改政事堂號‘中書門下’”可知,三省體制改為“中書門下”成為新的中樞體制。第(3)問,根據材料三“凡軍國大事……各執(zhí)所見……審之……駁正之……由是鮮有敗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省制有利于提高效率,減少失誤
16、,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漢朝的選官制度有“察舉”和“征辟”兩種?!瓭h朝實行的察舉制度,有各種名目,有的叫孝廉(能盡孝道,作事正直),有的叫茂材異等(才學出眾),有的叫賢良方正(品性賢良,行為端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愛兄弟,勤懇種田)等。
——蔡尚思《中國科舉史話》
材料二 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書陳群,以天朝選用,不盡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造,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qū)別人物,第其高下。東晉時期,中正法的評定標準發(fā)生了變化。各級中正官評定士人,多重視其出身門第,認為高門大族,德業(yè)相繼,其后世子孫也必然“德用純篤
17、”,以至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材料三 “隋氏罷中正,舉造不本鄉(xiāng)曲,故里閭無豪族,并邑無良冠,人不土著,萃處京畿”。唐太宗曾對杜如晦說:“比見吏部擇人,惟取其言辭刀筆,不悉其景行。數年之后,惡跡邕彰,雖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獲善人?”
——《通典·選舉典·雜議論》
(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先秦至隋唐我國的選官制度并概括選官制度的標準。
(2)結合材料和所學,分析秦漢、東晉、隋唐統(tǒng)治者調整擇官政策的原因并指出共同目的。
(3)談談對今天我國選拔干部有何啟示?
答案 (1)制度:宗法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標準:血緣;品
18、德;才能。
(2)變化原因:秦漢:國家統(tǒng)一,需要大批官員;宗法制的缺陷;郡縣制的建立等。東晉時期:士族勢力逐漸壯大。隋唐時期:南朝末年以來,南方士族勢力逐漸衰落;隨著封建經濟的發(fā)展,庶族地主勢力興起。
目的:統(tǒng)治者調整選拔官員制度,都是為維護其統(tǒng)治。
(3)啟示:選拔干部應注重品德;注重才能,使干部隊伍專業(yè)化;堅持制度化、法制化;注意干部隊伍的教育引導,增強服務意識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先秦選官制是宗法分封制,根據材料一“漢朝實行的察舉制度”、材料二“延康元年(220年)……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材料三“唐太宗……吏部擇人,惟取其言辭刀筆”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第二小問標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先秦按血緣,根據材料一“漢朝……叫孝廉……茂材異……賢良方正”、材料二“東晉時期……多重視其出身門第”、材料三“唐太宗……言辭刀筆”等信息分析概括。第(2)問,第一小問變化原因,根據各時代的經濟政治狀況分析即可。第二小問目的,從階級利益的角度回答。第(3)問啟示,是開放型試題,結合前兩問內容,概括可資借鑒的啟示。言之成理即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