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領軍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考點穿透 專題01 論述類文本閱讀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含解析)
《2020年領軍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考點穿透 專題01 論述類文本閱讀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0年領軍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考點穿透 專題01 論述類文本閱讀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含解析)(1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專題0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考點穿透】 論述類文本閱讀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是2020年高考的必考內容??疾榉秶侵型庹撌鲱愇谋荆赫撐摹W術論文、時評、書評。側重考查文本的概念、句子、論點、論據、論證方法、說理性、邏輯、內容、基本特征、主要表達方式等。 概念的內涵就是指這個概念的含義,都有必要條件即客觀事物(客觀對象),其中必要條件唯獨只有一個,充分條件有N個。條件越多,概念外延越小。條件都是帶有功能性質的。比如:杯子要有空間,才能承載。而且是用來盛水、酒等液體。而且是器皿類(定義項中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所以杯子概念的含義是:用來盛水、酒等液體的器皿。并且如果知道充
2、分條件就能大概的反推出所屬的事物或對象。因為它一定和客觀存在的事物相聯系。概念的功能還有:判斷,描述,屬性,范疇,定義(概念清晰度)等區(qū)別。 所謂“重要概念”,是針對這個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而“文中”則指的是閱讀語境。閱讀語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語境指對語義影響最直接的現實語境,如上下字、上下詞、上下句、上下段等。廣義的語境指除現實語境外,還包括在一定時代、社會條件下書面語交際的時間、場合、對象和話題的社會語境以及由作者和讀者的文化修養(yǎng)、生活經驗、語言風格及方言基礎等構成的個人語境。 詞語是表達文章“重要概念”的基本語言材料,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是閱讀理解“重要概念”的基礎。表達“
3、重要概念”的詞語(包括短語)如:反映概念本質特征的詞語,體現作者立場觀點的詞語,表現文章主題思想的詞語,反映深層含義的詞語,反映具體語言環(huán)境的詞語,對文章結構起連接作用的詞語。作者為表達對某個問題的認識臨時借用的或者是新的詞語,帶有某種特定的內涵。一般地說,高考試題測試的詞語的含義,往往不是詞典中所詮釋的意思,而是特定語境中容易發(fā)生偏差的含義。 論述類文章中的重要詞語,往往是重要的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的一般和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其語言表達形式是詞或詞組。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對文章的思想、觀點、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作者為表達對某個問題的認識臨時借用或新的詞語,帶有某種特定的意義。理解文中
4、重要概念的含義,是指根據具體語境準確領會文中重要概念的意義,并能作簡單的解釋。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義,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內涵與外延,它們是揭示事物本質屬性的核心。 概念的內涵,是對事物特有屬性的反映,是一事物區(qū)別于另一事物的標志。一般論述類文章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是一些術語,其內涵多數是臨時的、具體的、不具備普適性;其對概念的內涵揭示,也不一定是下定義的標準語言形式。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全部事物,即概念確指的對象的范圍。對概念的外延考查,通常是對某事物所包含的對象的判定,或是分別對若干對象作出是否包含在內作判定。 高考設題一般為選擇題與解答題,全國課標卷為選擇題,江蘇等省市
5、卷為解答題。主要考查理解概念的含義。命題者善于從概念的含義、適用范圍、使用對象、感情色彩、輕重程度等,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設題。 【真題導航】 一、(2019年全國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者來說,或早或晚,都會遭遇到這個問題——為誰創(chuàng)作、為誰立言?習近平同志強調:“文學藝術創(chuàng)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chuàng)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是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chuàng)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藝界普遍認識到,只有與身處的時代積極互動,深刻回應時代重大命題,才會獲得藝術創(chuàng)作的蓬勃生機。然而,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還
6、有許多作家、藝術家困惑于現實如此宏走豐富,以至于完全超出個人的認識和表現能力。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現實太精彩了,它甚至遠遠走到了小說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隨時發(fā)生著習焉不察而影響深遠的變化。這就為作家、藝術家觀察現實、理解生活帶來巨大困難。對于他們而言,活靈活現地描繪出生活的表象,大約是不難的,難就難在理解生活復雜的結構,理解隱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層的東西。那么,這“更深層的東西”是什么呢? 去過天安門廣場的朋友一定會對矗立在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印象深刻,許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
7、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水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誦讀這段話,我們就會意識到,這改天換地的宏偉現實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人民當之無愧是時代的英雄,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只有認識到人民的主體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時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從整體上把握一個時代,認識沸騰的現實。 認識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地位,是為了從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間,是為了解決我是誰、我屬于誰的問題。新文化運動以來,無論是經歷革命與戰(zhàn)爭考驗的現代作家,還是上
8、世紀80年代那批經歷了知青歲月的當代作家,他們內心其實都有一方情感根據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關系。這些作家是屬于某個情感共同體的,這個共同體時刻提醒著他,他的生命和創(chuàng)作與這世界上更廣大的人群休戚相關。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或許并不是我們的讀者,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將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廣大人民作為我們認識現實、理解時代的依據。 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在新的時條件下,我國文化產品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缺不缺、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問題。誠然,娛樂和消費也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責任感的藝術家會深深感到,我們就生活在那些為美好生活、為
9、民族復興而奮斗的人們中間,理應對我們的共同奮斗負有共同責任。我們有責任通過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認同。這種認同,是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認同,是與新時代偉大歷史進程的同頻共振。作家和藝術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兒子,積極投身于人們爭取美好未來的壯闊征程,才有能力創(chuàng)造出閃耀著明亮光芒的文藝,照亮和雕剝一個民族的靈魂。 (摘編自鐵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靈魂》)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作家樹立了與時代積極互動的理念,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就能做到以人民為中心。 B. 對人民的情感認同,是新文化運動以來很多作家創(chuàng)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 人民是認識現實、理解時
10、代的依據,因為普通勞動者才是文藝最理想的讀者。 D. 真正扎根時代、富有責任感的藝術家,無須考慮人民群眾的娛樂和消費需求。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義與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C級。這題涉及到對“人民”這個概念的理解。A項,曲解文意,且“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就能做到以人民為中心”說法過于絕對,相關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為“文藝界普遍認識到,只有與身處的時代積極互動,深刻回應時代重大命題,才會獲得藝術創(chuàng)作的蓬勃生機”;C項,強加因果,“人民是認識現實、理解時代的依據”與“普通勞動者才是不是文藝最理想的讀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相關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為“
11、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或許并不是我們的讀者,但并不妨礙我們將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廣大人民作為我們認識現實,理解時代的依據” D項,“無須考慮人民的娛樂和消費需求”曲解文意,原文第五段說“誠然,娛樂和消費也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 二、(2018年高考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諸子之學,興起于先秦,當時一大批富有創(chuàng)見的思想家噴涌而出,蔚為思想史之奇觀。在狹義上,諸子之學與先秦時代相聯系;在廣義上,諸子之學則不限于先秦而綿延于此后中國思想發(fā)展的整個過程,這一過程至今仍沒有終結。 諸子之學的內在品格是歷史的承繼性以及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和突破性?!靶伦訉W”,即新時代的諸子之學
12、,也應有同樣的品格。這可以從“照著講”和“接著講”兩個方面來理解。一般而言,“照著講”主要是從歷史角度對以往經典作具體的實證性研究,諸如訓詁、校勘、文獻編纂,等等。這方面的研究涉及對以往思想的回顧、反思,既應把握歷史上的思想家實際說了些什么,也應總結其中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生命力的內容,從而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 與“照著講”相關的是“接著講”,從思想的發(fā)展與諸子之學的關聯看,“接著講”接近諸子之學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內在品格,它意味著延續(xù)諸子注重思想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以近代以來中西思想的互動為背景,“接著講”無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間的關系。在中西之學已相遇的背景下,“接著講”同時展開為中西之學的交
13、融,從更深的層次看,這種交融具體展開為世界文化的建構與發(fā)展過程。中國思想傳統(tǒng)與西方思想傳統(tǒng)都構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資源,而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則以二者的互動為其重要前提。這一意義上的“新子學”,同時表現為世界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系統(tǒng)。相對于傳統(tǒng)的諸子之學,“新子學”無疑獲得了新的內涵與新的形態(tài)。 “照著講”和“接著講”二者無法分離。從邏輯上說,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從“無”開始,它總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進過程,并需要對既有思想范圍進行反思批判?!罢罩v”的意義,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發(fā)展過程,打開前人思想的豐富內容,由此為后繼的思想提供理論之源。在此意義上,“照著講”是“接著講”的出發(fā)點。然而,
14、僅僅停留在“照著講”,思想便容易止于過去。難以繼續(xù)前行,可能無助于思想的創(chuàng)新。就此而言,在“照著講”之后,需要繼之以“接著講”?!敖又v”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進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統(tǒng)的形成,則是其邏輯結果。進而言之,從現實的過程看,“照著講”與“接著講”總是相互滲入:“照著講”包含對以往思想的邏輯重構與理論闡釋,這種重構與闡釋已內含“接著講”;“接著講”基于已有的思想發(fā)展,也相應地內含“照著講”?!靶伦訉W”應追求“照著講”與“接著講”的統(tǒng)一。 (摘編自楊國榮《歷史視域中的諸子學》)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廣義上的諸子之學始于先秦,
15、貫穿于此后中國思想史,也是當代思想的組成部分。 B. “照著講”主要指對經典的整理和實證性研究,并發(fā)掘歷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內涵。 C. “接著講”主要指接續(xù)諸子注重思想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在新條件下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諸子之學,“新子學”受西方思想影響,脫離了既有思想演進的過程。 【答案】D 【分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D項,混淆是非?!懊撾x了既有思想演進的過程”錯誤,原文說“任何新思想的形成,總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進過程”,而且結合“照著講”的意義,“在于為后繼的思想提供理論之源”可知,“新子學”是通過“照著講”得到“理論之源”的。 【考
16、場實戰(zhàn)】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在上古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已經意識到維護自然生態(tài)平衡對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秶Z·周語》記載,周靈王二十二年,靈王之子晉勸阻其父雍塞谷水,按照周太子晉的理解,不毀高山,不填沼澤,不堵江河,不決湖泊,這是古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高準則。 先秦儒家思想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處處強調“仁民愛物”。要想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首先要節(jié)制人類的欲望,按照大自然的節(jié)奏、萬物生長的節(jié)律來安排人類行為?!墩撜Z》記載孔子“弋不射宿,釣而不綱”,不捕射歸巢的鳥,不用網將大小魚撈盡,而是只釣魚,意思是說要有節(jié)制地合理利用資源,維護生存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性?!?/p>
17、孟子·梁惠王上》記載了孟子說的一段話,“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抖Y記·月令》則明確要求要根據動植物的自然生長規(guī)律進行適時的砍伐和田獵。由此可見,傳統(tǒng)儒家認為自然界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有機整體,人類作為有機整體中的重要一分子,應遵循自然規(guī)律,“以時禁發(fā)”,唯有如此,方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儒家的這種生態(tài)倫理思想也廣泛存在于傳統(tǒng)鄉(xiāng)規(guī)民約中。各地鄉(xiāng)村紛紛成立了封山會、禁山會、青苗會等民間組織,普遍制定和實施了嚴禁砍伐林木的制度。以《文堂鄉(xiāng)約家法》產生地徽州的文堂村為例,該村山林資源豐富,規(guī)定:“本都遠近山場栽植松杉竹木,
18、毋許盜砍盜賣。諸凡樵采人止取雜木。如違,鳴眾懲治?!? 傳統(tǒng)鄉(xiāng)約不僅充分認識到了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還看到了破壞林木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如明末清初源頭李氏族人于1828年訂立“輸山碑”規(guī)約指出:“募修嶺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開種,庶免沙土瀉流壅塞。斯為盡善樂助,有功茲幸。眾山主矢志好善,自嶺頭至嶺腳,凡崎嶇之處,不論公私,永遠拋荒;平坦處,挨路,上輸三丈、下輸二丈,永禁開挖?!边@些材料證明,傳統(tǒng)鄉(xiāng)民們已經注意到森林植被對于防止水土流失、涵養(yǎng)水分、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作用。 清咸豐元年(1851年),今貴陽市烏當區(qū)金花鎮(zhèn)下鋪村的村民在回龍寺前共同豎立了一塊“禁止碑”,規(guī)定,“涼亭內不準挖泥;小山坡
19、不準開石,挖泥,割柴葉、茨草;貴州坡不準開石、挖泥;大石板及敲邦候不準開山、挖泥、看牛、割柴葉、茨草;官塘不準擔水,外面騎馬與抬轎,不準進堡過道。以上五條如若不遵,罰銀四兩六錢是實?!边@五條,有四條與保護環(huán)境有關,涉及植被、水資源等方面保護。正是由于傳統(tǒng)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禁規(guī)嚴密、懲治苛刻,在客觀上培養(yǎng)了鄉(xiāng)民種植和保護林木的習俗,提升了鄉(xiāng)民們守住綠水青山的意識。 (摘編自中華書局出版的《好規(guī)矩共遵守——鄉(xiāng)規(guī)民約代代傳》)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我們的祖先在上古時代就已經意識到了維護自然生態(tài)平衡和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 B. 傳統(tǒng)儒家認為自然界是
20、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人類只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以時禁發(fā)”,就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C. 儒家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之中廣泛存在,代代相傳。 D. 鄉(xiāng)民種植和保護林木的習俗得到了傳統(tǒng)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保護,在客觀上也提升了鄉(xiāng)民們守住綠水青山的意識。 【答案】C 【解析】A項,“維護自然生態(tài)平衡和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前者對后者很重要。B項,“人類只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以時禁發(fā)’,就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錯誤,不符合原文內容,原文是“人類作為有機整體中的重要一分子,應遵循自然規(guī)律,‘以時禁發(fā)’,唯有如此,方能達到“天人合一
21、”的理想境界”,選項將原文的必要條件曲解為充分條件。D項,“鄉(xiāng)民種植和保護林木的習俗得到了傳統(tǒng)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保護”錯誤,不符合原文內容,原文說傳統(tǒng)鄉(xiāng)規(guī)民約培養(yǎng)了鄉(xiāng)民種植和保護林木的習俗,而不是保護了這一習俗。 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主要從儒家言論和鄉(xiāng)規(guī)民約這兩個視角,闡述了中國古代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地方民間的舉措。 B. 文章用大量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原文,證明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視落實到了行動之中。 C. 文章用《論語》《孟子》《禮記》中的原文,來證明人類如果要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就首先要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 D. 文章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
22、的手法,其中的引用既有直接引用,也有間接引用,以直接引用為主。 【答案】C 【解析】C項,文章用《論語》證明人類如果要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就首先要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用《孟子》和《禮記》來證明,應遵循自然規(guī)律,以時禁發(fā),以達天人合一的境界。 3. 試題分析:題干問“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這是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概括。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辨析。A項,這不是古人認為,而只是周太子晉的理解;C項,并非所有林木,從原文看,雜木是可以砍伐的;D項,“禁止碑”五條中只有四條涉及環(huán)保。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
23、人認為,不毀高山,不填沼澤,不堵江河,不決湖泊,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高準則。 B. 傳統(tǒng)鄉(xiāng)約充分認識到了保護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了破壞森林植被對水土流失、涵養(yǎng)水分等產生的嚴重后果。 C. 徽州的文堂村山林資源豐富,其鄉(xiāng)約規(guī)定,所有林木禁止盜砍盜賣,對違犯者將進行嚴懲。 D. 下鋪村村民在回龍寺前豎立的“禁止碑”是一部完整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每一條款都涉及環(huán)境保護。 【答案】B 【解析】A項,這不是古人認為,而只是周太子晉的理解;C項,并非所有林木,從原文看,雜木是可以砍伐的;D項,“禁止碑”五條中只有四條涉及環(huán)保。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得益于中國在互聯網、大數
24、據、云計箕等領域的卓著進步,人工智能在國內發(fā)展迅猛。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yè)將在自動駕駛、智慧醫(yī)療、智慧金融、機器人等領域獲得蓬勃發(fā)展。。 從娛樂、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今年7月,國務院印發(fā)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指出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經濟發(fā)展的新引擎,帶來社會建設的新機遇,同時人工智能未來發(fā)展的不確定性也帶來了新挑戰(zhàn)。在這些新挑戰(zhàn)中,最令普通人關注的,或許就是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機美系”:高階人工智能有沒有失控風險?未來的機器會不會挑戰(zhàn)人類社會的秩序,甚至獲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來的能力?隨著人工智能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很多人有了這樣的擔心。
25、人工智能會帶來福社還是挑戰(zhàn),是許多文學、影視、哲學作品不斷探討的主題。近年來大眾傳播對人工智能的關注,無形中也加重了人們對“人機關系”的焦慮。以音源庫和全息投影技術為支撐的“二次元”虛擬偶像上臺勁歌熱舜,人工智能用人臉識別技術與深度學習能力挑戰(zhàn)人類記憶高手,“阿爾法狗”擊敗各國圍棋大師,攻占了人類智力游戲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機對戰(zhàn)”為噱頭的綜藝節(jié)目,通過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為渲染了一種人機之間緊張的對立氣氛,既無必要,也缺乏科學性。 事實上,現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屬于在“圖靈測試”概念下界定的“智能”,無論是將要盛行的根據神經網絡算法的翻譯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計算理論的各種模型,在未來很
26、長時間內都將是從屬于人類的工具。作家韓少功提出了“當機器人成立作家協會”的有趣假設,從文學的角度解釋了自己對于人機對立關系的看法。他認為價值觀才是人類最終的特點和優(yōu)勢,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應該促使人們對自身存在的本質進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堅定人類本身存在的價值。 盡管如此,行將邁入人工智能時代,我們仍需慎界定人機之間的關系格局。國務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規(guī)、倫理規(guī)范和政策體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評估和管控能力”。未來,應通過對人工智能相美法律、倫理和社會問題的深入採討,為智能社會劃出法律和倫理道德的邊界,讓人工智能服務人類社會。這也是世界范國內的一項共識。徵軟、
27、谷歌等巨頭也因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風險而成立了A倫理委員會。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專家呼吁,在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tǒng)上安裝“道德黑匣子”以記錄機器的決定與行為。人們已經意識到,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應該以人類社會的穩(wěn)定與福社為前提。 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發(fā)展迅猛,在未來構建人機關系格局上,也應發(fā)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勢。面對人工智能,既要遇過法律和政策予以規(guī)范,也要用文文明和倫理賦予其更多開放的彈性。在這方面,相信中國文明傳統(tǒng)會比偏重邏輯與實證的西方文明傳統(tǒng)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開拓兼顧科技與人文的“中國智造”。 (摘自《人民日報》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刪改)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
28、是( ) A. 中國的人工智能的迅猛發(fā)展,帶來了它在自動駕駛、智慧醫(yī)療、智慧金融、機器人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B. 人工智能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同時機器人專家對人工智能將來發(fā)展的不確定性表示出了憂慮。 C. 人工智能是從屬于人類的工具,人類社會的穩(wěn)定與福祉是人工智能發(fā)展的前提。 D. “人機對戰(zhàn)”的綜藝節(jié)目通過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使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關系對立起來。 【答案】C 【解析】A項,“未然”改成“已然”,原文是“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yè)將在自動駕駛、智慧醫(yī)療、智慧金融、機器人等領域獲得蓬勃發(fā)展”。B項,縮小范圍,原文是“很多人有了這樣的擔心 ”,“很多人 ”可以包括專家,也包括普通
29、人。D項,曲解文意,原文是“人為渲染了一種人機之間緊張的對立氣氛”。 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以時下熱門的人工智能為分析對象,借用現實例子,探討未來發(fā)展走向,體現了時評文章及時性的基本特點。 B. 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發(fā)展和機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來人工智能發(fā)展風險的問題。 C. 對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著逐層分析,最后提出應發(fā)揮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人工智能領域發(fā)展。 D. 文章引用相關的文件規(guī)定和專家的觀點,說明人們已經意識到仍需謹慎界定人機之間的關系格局。 【答案】B 【解析】B項,并沒有深入地分析了未來人工智能發(fā)展風險的
30、問題,而是談論人們對人工智能未來發(fā)展的憂慮,以及如何構建未來人機關系格局的問題。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如果我們能堅定人類本身的存在價值,深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質,將會更好地促進人工智能的發(fā)展。 B. “人機關系”是人工智能時代最令普通人關注的問題,所以面對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必須謹慎界定人機之間的關系格局。 C. 我們應深入探討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法律、倫理和社會問題,為智能社會劃出法律和倫理道德的邊界,讓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社會。 D. 只要通過法律和政策予以規(guī)范人工智能,并發(fā)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勢,就能避免未來人工智能失控的風險。 【答案】C
31、 【解析】A項,因果倒置,原文是“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應該促使人們對自身存在的本質進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堅定人類本身的存在價值”;B項,“或然”改成“必然”,原文是“最令普通人關注的,或許就是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機關系’”;D項,“就能避免未來人工智能失控的風險”說法絕對。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絲綢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臺“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惫糯z綢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產、連通人心的橋梁,對我國各民族交流融合、對東西方經濟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續(xù)寫古代絲綢之路的傳奇,不僅要看到其對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推動作用,還要看
32、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紐帶作用。 古代絲綢之路大體有草原道、綠洲道、茶馬道以及海上道四條。除了漢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開拓者,他們的馬隊和駱駝隊踏出了一條橫貫歐亞大陸的草原絲路。他們的遷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經濟特點,使其自然而然地成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烏孫、匈奴等民族,在開通草原古道、推動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流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繼月氏、烏孫、匈奴等民族之后,鮮卑、柔然、吐谷渾、突厥、吐蕃、回紇、契丹、黨項、蒙古等民族,都曾和絲綢之路結下不解之緣,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綠洲道,成為經營東西方貿易的主角。公元439 年,鮮卑建立的北魏政權統(tǒng)一了我
33、國北方,使絲綢之路自漢代以來再度繁榮起來。北魏、西夏占據河西走廊后,吐谷渾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稱“吐谷渾道”,“青唐道”又稱“吐蕃道”。再看回紇,其與唐朝絹馬貿易換回的綢絹,除了供汗國貴族享用,還通過“草原道”大量轉輸到西方。“安史之亂”后,吐蕃完全占據了河西走廊及隴右地區(qū),傳統(tǒng)的絲綢之路東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國的交往一度繞道回紇居住地。因此,這一時期的草原絲路有“回紇道”之稱?!巴鹿葴喌馈薄巴罗馈薄盎丶v道”……絲綢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綿延不斷,開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國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繁
34、榮作出重要貢獻的同時,更要充分認識中原王朝的主體作用。張騫出使西域之后,漢、唐、元、明各朝代為了經營西域,保障絲綢之路暢通,在絲綢之路沿途設置館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護府、都督府、州、縣等以加強治理。這些措施對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和安全具有決定性作用。 絲綢之路密切了我國古代民族關系,也密切了東西方關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僅輸入西方,也輸入西域、青藏高原與漠北,飲茶逐漸成為北方與西部民族的習俗。在西夏與宋朝的貿易中,“惟茶最為所欲之物”。同時,西域和中亞、歐洲的物產和文化也傳入內地,今天內地隨處可見的石榴、葡萄、胡蔥、胡蘿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漢朝時從西域傳入內地的。到了唐朝,
35、絲綢之路的東端終點長安、洛陽成為西域文化的薈萃之地,上至宮廷、下至百姓無不受西域文化的影響,穿胡服、習胡俗、食胡餅、聽胡音成為時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樂中,西域音樂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國的茶葉和絲綢被大量販運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瑪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轉售到中國。 元朝時,中西交通空前暢通,中國的雕版與活字印刷術、火藥等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歐洲,歐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數學、醫(yī)藥、建筑等科學技術也傳入中國。 中華民族是諸多民族相互接觸、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tǒng)一體。毫無疑問,在這個多元一體格局形成過程中,絲綢之路是重要的溝通渠道與交流舞臺。絲綢之路像一條紐
36、帶,聯結著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聯結著內地漢族人民與邊疆少數民族人民。未來,“一帶一路”延伸之處必將是人文交流活躍之地,它不僅會繼續(xù)描繪我國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斕的畫卷,還會進一步架起東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橋梁。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代絲綢之路大體有草原道、綠洲道、茶馬道、以及海上道四條,是東西方之間的一座交流物產、連通人心的橋梁。 B. 古代絲綢之路不僅對沿路各民族經濟發(fā)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聯結紐帶作用。 C. 游牧民族和漢族共同開拓了絲綢之路,無數的馬隊和駱駝隊踏出了一條橫貫歐亞大陸的草原絲路。 D. 為了
37、推動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之間的交流,早起月氏、烏孫、匈奴等民族在開通草原絲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答案】D 【解析】D項,因果關系不成立,因草原古道的開通,促進了交流,但并不一定是為了交流才開通古道。 2.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許多游牧民族都曾和絲綢之路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因為控制了草原道和綠洲道,成為經營東西方貿易的主角。 B. 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與中原王朝交易時換回綢絹,除了供本國貴族享用外,還將其大量傳輸到西方。 C. 漢代開啟的絲綢之路在后世并非總是暢通無阻,它既遇到過衰敗和阻遏,也曾經經歷過再度的繁榮和興盛。 D. 絲綢之路的開
38、拓以及之后的繁榮,離不開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發(fā)揮主要作用的還是中原王朝。 【答案】B 【解析】要仔細對讀選項和原文,重點注意選項的表述和文中內容的整合或轉述的差別。B項,混淆范圍,文中只說回紇是這樣。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中原王朝在絲綢之路沿途設置館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強治理,就是為了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 B. 絲綢之路促進了我國古代各民族之間甚至東西方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不局限于物質方面,還有文化和思想。 C. 絲綢之路是民族溝通的渠道與交流的舞臺,它使諸多民族相互接觸、融合,并進而形成了多元統(tǒng)一體的中華民族。 D. “一帶一
39、路”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延續(xù),它不但描繪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畫卷,還將架起東西方交流交往的橋梁。 【答案】B 【解析】A項,換混淆范圍,還為了“經營西域”;C項,“它使諸多民族相互接觸、融合,并進而形成了多元統(tǒng)一體的中華民族”錯,原文“絲綢之路像一條紐帶,聯結著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聯結著內地漢族人民與邊疆少數民族人民”。D項,“將”錯,是“進一步”,原文第一段有,“古代絲綢之路架起了一座……橋梁”相關的內容。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所謂機會平等原則,就是一個人一生中的成就,應該主要取決于本人的才能和努力,而且這種才能和努力是可控的,不是被種族、性別、社會、家庭背景景或出生地等自
40、己不能決定的因素所限制。怎么判斷機會平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看財富分配是不是符合應得的原則。。 經濟學家富蘭克-奈特認為,貧國或富有主要決定于出身、運氣和努力,競爭性制度中最大的缺陷是根據世襲權和運氣來分配,而努力只占很小的比重在競爭條件下,收入不平等會日益累積。布坎南說,真正的機會平等“不能讓人們帶著出身進行市場比賽”,否則公正的概念就會被破壞。這兩位學者都認為,真正的機會平等不是簡單地讓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是政府的公共政策要照顧弱者,掌握了大量資源的人群應該有所收效,這樣才真正有機會,否則所謂“起點平等”還是贏者通吃。布坎南舉了一個美國復活節(jié)玩“找彩蛋游戲”的例子;大人在草地上撒
41、了很多彩蛋讓孩子們出發(fā)去找,讓年齡大。身體強的孩子后出發(fā),讓年紀小、身體弱的孩子先出發(fā)。布坎南認為,這樣的規(guī)則才是真正的機會平等。 共享原則是對機會均等原則的一個補充。共享原則的含義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和社會是一個共同體,經濟的發(fā)展,是共同體內不同人群相互合作的結果,因此,任何人都不應該被持斥在共同體之外,都有權利分享發(fā)展成果。機會平等相當誘人,但這不意味著結果不平等無關緊要。即使關注公平競爭,機會平等,也應該關注結果的均等。這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國:第一,人道的原因。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安東尼·阿特金森說:“對那些種隊領技濟粥的人進行評估,看他們到底是因為環(huán)境不利還是努力不是才論落到這種地步。熱后
42、以此為先決條件發(fā)放一點點粥,這個在道德上是今人反感的?!钡诙?,結果不平等將影響到機會不平等。因為今天的事后結果,決定明天的事前前賽場。當代人的結果不平等,是下一代占據不會平優(yōu)勢的來源。如果我們對明天的機會平等有所擔憂,就必須關注今天的結果不平等。因此,阿特金森認為公平有兩個標準:機會均等和結果均等。當然,這個均等是和相對的,不是純對的平均。 (摘編自盧周來《收入分配、社會公平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經濟導刊》2017年第2期)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項是( ) A. 經濟學家富蘭克·奈特和布坎南共同提出了社會收人分配的“機會平等”原則。 B. 富蘭克·泰特和布坎南都認
43、為,政府公共政策向弱者傾斜才是真的起點平等。 C. 共享原則認為,國家和社會是一個共同體,經濟發(fā)展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D. 阿特金森所說的“結果均等”并不是指將社會財富平均分配給社會的全體成員。 【答案】D 【解析】A項,無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到“機會平等”原則是這二人提出的。B項,偷換概念,“起點平等”應為“機會平等”。C項,“所有人共同努力”不符合原文。原文表述是“共同體內不同人群相互合作”。 2. 下列對原文論述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社會公平問題涉及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城,本文是從經濟學角度來論述的。 B. 文章闡述了兩個社會公平原則,并辨析了這兩個
44、社會公平原則之間的關系。 C. 文章引用安東尼·阿特金森的話論證了共享原則是機會均等原則的一個補充。 D. 文章在闡述兩個社會公平原則時,都給出了定義,并引用學者觀點展開分析。 【答案】C 【解析】C項,文章引用安東尼·阿特全森的話,是為了闡述“關注結果均等的人道原因”,并不直接論證“共享原則是機會均等原則的一個補充”。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確的一項是( ) A. 機會平等原則認為,一個人的財富不應該是靠維承得來的,而應是靠本人才能和努力獲得的。 B. 聯合國提出每個公民都應享有“免于饑餓權、身心健康權和受教育權”,這體現了共享原則。 C. 看一個社會是否公平,不
45、僅要觀察機會平等問題,還應該看弱者是否被排斥在社會發(fā)展之外。 D. 即使財富分配符合應得原則且高人的財富獲得有正當性,社會中也不應接受絕對貧困的存在。 【答案】A 【解析】A項,原文說“機會平等原則就是一個人一生中的成就,應該主要取決于本人的才能和力”。選項犯了絕對化的錯誤。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一直以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從時間上說,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據社會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離社會的道學,作為主流思想的補充,與儒學一起“相輔相成”、“一陰一陽”,使得社會主流思想具有強大活力。從總體上來說,中國文化的源頭,無論是周公、老子、孔子,還
46、是后來的諸子百家,都對人生保持清醒、冷靜的理性態(tài)受,保持孔子學說實踐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國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據社會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顯著的表現在于:人們崇天地人倫之間的道德,有高遠的理想,講究人格的修煉,反對人生世俗化,鄙視犬儒的人格特征。從春秋時代起,中國知識分子一直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識和審美為人生歸宿。比如說孔子,從他的言語來看,更像是倡導一種人生價值觀,追求人生的美學意義。又比如說莊子,他的學說,不像是哲學,更像是一種生活美學:道是無情卻有情,看似說了很多超脫、冷酷的話,實際上透露出對于生命、本真的眷戀和愛護,要求對整體人生采取審美觀照態(tài)度,
47、不計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達到安詳和寧靜,讓自我與整個宇宙合為一體。這就是中國歷代士大夫知識分子一以貫之的藝術清潔精神。 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曾經說:“在藝術上,他們(中國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們追求情理?!边@是說到關鍵了。 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曠而幽遠,另一方面也連著“地氣”,是自發(fā)的浪漫主義和自發(fā)的經典主義的結合。道家是中國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經典派。當東漢年間佛教傳入之后,這種以出世和解脫為目的的宗教體系遭到了儒學和道教的抵抗,從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涼的成分。經過“中庸之道”的過濾,其中極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論或實踐上的過火行為。也因此,
48、一種中國特色的佛教觀產生了,佛教在中國更多變身為“生活禪”,變成一種熱愛生活創(chuàng)造人生的方式。中國人一方面避免了極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靈的滋養(yǎng)、美智的開發(fā),使得東漢魏晉,包括后來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 國以及唐宋元產生了很多高妙的藝術,“藝術人生”的觀念也隨之如植物一樣葳蕤生長,很多藝術種類都在這個階段達到了高峰,比如說唐詩、宋詞、元曲、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等,它們洋溢著一種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遠,潔凈空曠,如清風明月,如古松蒼翠。 中國的藝術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專制制度進一步嚴酷;加上統(tǒng)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
49、,整體文化和審美呈低俗化的傾向。隨著“程朱理學”和科舉制度的推行,人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被扼制,審美弱化,藝術更趨“侏儒化”、“弱智化”。大眾普羅的喜好抬頭,剛正不阿的風骨軟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審美精神也在喪失。不過盡管如此,在明清時代的中晚期,那種崇尚自然、物我兩忘的高貴精神仍時有抬頭,一批有著真正藝術精神的獨立藝術作品或有出現。盡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藝術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種空谷幽蘭的生命絕響。 (節(jié)選自趙焰《美的背后》,有刪減)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明朝之前一直占據著社會的主流,道學只是主流思想的補
50、充,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B. 無論是高蹈的士大夫,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知識分子,他們都有著一以貫之的藝術清潔精神。 C. 以出世和解脫為目的的佛教傳人時,曾遭到了儒學和道教的抵抗,經過“中庸之道”的過濾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國特色的“生活禪”。 D. 盡管明清之后的中國藝術精神傾向低矮化,但親自然、空物我的高貴精神仍時有抬頭,或有著一批真正藝術精神的獨立作品。 【答案】C 【解析】C項,擴大范圍,原文是經過中庸之道的過濾,其中極端成分得到淡化,而非所有成分都得到淡化。 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以孔孟的儒學為主,以老莊的道學為輔,又
51、佐以諸子百家,使到當時的社會主流思想得到了整體呈現。 B. 文章引用英國大哲學家羅素的話,目的是用來證明中國歷代士大夫和知識分子具有一以貫之的藝術清潔精神。 C. 文章以明朝為時間的界點,分述了中國藝術精神的前后變化,呈現對照式,結構謹嚴。 D. 文章論證方法靈活多變,修辭效果突顯,例證與引證并舉,比喻共比擬齊飛,語言鮮活,感染力強。 【答案】B 【解析】B項,羅素的話是過渡句,承上啟下。證明“中國知識分子一直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識和審美為人生歸宿”以及證明“中國人的生活哲學一方面高曠幽遠,一方面連著地氣,是自發(fā)的浪漫主義和自發(fā)的經典主義的結合”。 3.
5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在“藝術人生”觀念影響下,許多藝術種類達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詩歌中的王維《山居秋暝》。 B. 孔孟為代表的儒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巾國文化一直保持著人生和實踐的理性精神。 C. 中國知識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識和審美為人生歸宿,藝術上,孔子追求精美,莊子追求情理。 D. 清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呈現出藝術審美的低俗化傾向。 【答案】A 【解析】B項,以偏概全,偷換主語。儒學與道學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原文 “崇尚自然、游離社會的道學,作為主流思想的補充,與儒學一起相輔相成,一陰一陽,使得社會主流思想具有強大活力”。“一直”表述有誤,原文的陳述主語是“中國文化的源頭”,而非“中國文化”。C項,原文的意思應是“孔子莊子在藝術上追求精美,生活上追求情理”。D項,“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呈現低俗化”,理解錯誤,相反,是 “時有抬頭的高貴精神”的體現。 15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