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賓市南溪二中七年級語文上冊 5 世說新語導學案(無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四川省宜賓市南溪二中七年級語文上冊 5 世說新語導學案(無答案)(新版)新人教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5 世說新語導學案導學案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作品,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2、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閱讀淺易文言文。
3、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知識鏈接:
1、題目解讀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对佈分v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xiàn)出了詠絮之才?!蛾愄鹋c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2、作家和作品
劉義慶(403——444)南朝
2、宋文學家。彭城(現(xiàn)在江蘇徐川)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袞川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主要記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的反映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誕的風氣。被魯迅先生稱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全書有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对佈愤x自“言語”一門。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1、給下面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雪驟(??? )?????? 撒(??? )鹽???????? 差可擬(??? )(??? )?柳絮(??? )??????
3、尊君在不(??? )
2、解釋句中加點的字詞:
A、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期:_____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_
B、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過:______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___
?。谩⒎侨嗽?!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____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___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慚:_________ 引:_________ 顧:_______
4、__
⒊解釋加點詞的意思,并翻譯句子。
⑴與兒女講論文義。
⑵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⑶撒鹽空中差可擬。
⑷尊君在不?
⑸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4、補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5、《詠雪》文章開頭一句話,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內(nèi)容?
6、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么?你還能說出一
5、兩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嗎? 找一些和詠雪有關(guān)的佳句
7、《詠雪》一文結(jié)尾謝太傅對兩個人的回答的優(yōu)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十分耐人尋味,請簡要說說你對此的理解。
8、《陳太丘與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
9.《陳太丘與友期》中,“友人慚,下車引之”,而“元方入門不顧”,你怎樣評價元方的行為?
三、課外拓展
講講你知道的誠信小故事
四、檢測題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太傅(??????? )雪驟(????????? )柳絮(????????? )無奕(???????? )在不(??????? )
2、《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是___
6、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組織編寫的。
3、解釋下列各句中劃線的詞:
⑴ 與友期行________
⑵ 去后乃至________
⑶ 撒鹽空中差可擬________
⑷ 俄而雪驟________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期日中,過中不至”這一句話點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陳太丘
?。隆ⅰ芭c兒女講論文義”一句中“兒女”指的是謝太傅的兒子和女兒
?。?、“未若柳絮因風起”這句話的意思是:還不如化做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
?。摹ⅰ白鹁?、“家君”,前者是敬詞,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后者是謙詞,是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5、辨別下列詞語哪些屬于敬詞,哪些屬于謙詞?
①敝人 ②卑職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謙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給下列句子斷句。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2、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3、待君久不至,已去。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