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識點總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文言文知識點總結(3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文言文知識點總結,一、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作用,文言虛詞分類:六大類:代、副、助、介、連、嘆,第一人稱:余、我、吾、予 人稱代詞 第二人稱:爾、女、汝、而、乃、若 第三人稱:其、彼 指事代詞:斯、此、茲、彼、之其、夫、然、爾 (1)、代詞 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安、焉、奚、(w) 無定指代詞:或、莫 特殊指代詞:者,時間副詞:初、方、將、且、既、業(yè)、昔、曾、嘗、向、 索、適、即、旋、猝(卒)、俄、立、勿、暫 程度副詞:極、甚、頗、略、少、殊、至、尤、良、絕、益、 愈、彌、倍 (2)、副詞 范圍副詞:皆、賢、舉、俱、一、悉、凡、總、全、反、惟、 獨、特、只、直、但 語氣副詞 表肯定、否定
2、:必、固、成、良、信、務、不弗、 未、勿、毋、無(亡)、靡、莫、罔 表推測:殆、其、或、庶、幾、庶幾、約、似 表謙敬:請、謹、竅、辱、敢、幸、忝 頻率副詞:再、又、復、迭、頻數(shù)(shu)、輒,(3)、介詞:以、于、為、與、被 (4)、嘆詞:吁、嗟夫、嗚呼、噫、嘻,結構助詞:之、是、所,(5)、助詞 綴加助詞 詞頭:有、其,詞尾:然、焉、如,語氣助詞 句首:夫、唯、蓋、其、豈,句中:也、者,句末 也、矣、耳、焉、乎、諸、歟 (與)、耶(邪)、哉、夫,表順承:而、以、乃、則,表轉折:而、乃、然、卻,表并列:且、及、而與,表選擇:其其、與其寧、抑抑,表因果:故、以、則,表假設:倘、設、如、使、若、則
3、、而,表讓步:雖、縱,表修飾與被修飾:而、以,(6)、連詞,二、文言句式與詞類活用,(一)、常見的文言句式,1、判斷句 (1)、定義:,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判斷的句子是判斷句。,(2)、判斷句的類型:,者也 例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者 例如:柳敬亭者,揚州泰州人。 ,也 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從語氣中判斷(無標志) 例如:劉備,天下梟雄。 為表判斷 例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有判斷詞(乃、及、則、皆、必、非)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救命之秋也。 以“是”為標志 例如:臣是凡人,偏在遠郡。,2、被動句 (1)、定義,主語是謂語表示行為動作的被動者,(2)、主要標志:,謂語+于
4、例如:夫趙強而燕若,而君幸于趙王。 見+謂語 或 見+謂語+于 例如:a: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效。 b:臣誠恐見欺于網(wǎng)而負趙。 受+謂語 例如:有罪受貳。 受+謂語+于 例如:受制于人 為+動詞 例如:為天下笑 為所 或 為所 例如:a: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b:不者,若屬皆且為所擄。 被+動詞 例如: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無標志 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3、省略句 省略類型,承上文謂語而省略 例如: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2)、省略謂語 蒙下文謂語而省略 例如: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黨。 共喻省略 例如: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獄外。,承前省略 例如:廉頗為趙將,代齊破之。 (1)、省略
5、主語 蒙后省略 例如: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對話中省略 例如: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3)、省略賓語 省略動詞后的賓語:例如: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省略介詞后的賓語:例如:自曾慚怍,不敢與較。,(4)、省略兼語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所謂兼語:就是在某個短語中既作前一個詞的賓語又作后一個詞的主語。,(5)、省略介詞 、省略介詞“于” 例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省略介詞“以” 例如:試與他蟲斗,蟲盡靡,又試與 雞,果如成言。 、省略介詞“自” 例如: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白帝, 暮到江陵。,4、謂語前置,出現(xiàn)在感嘆句與疑問句之中,也叫主語后置
6、。,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5、介詞結構后置(狀語后置) 以“于”為標志 例如: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以”以”為標志 例如:a:以一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b: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6、賓語前置,(1)、動詞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于動詞前 例如:故人之不余欺也 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 例如:大王來何操。 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 例如: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b、唯利是圖 c、惟命是從,(2)、介詞賓語前置 疑問代詞作賓語,一般放在動詞之 前 例如:何以知之? 常見的以“以”為標志 例如:
7、a:余是以記之。 b:一言以蔽之。 介詞賓語是方位詞 例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 北向坐;張良南向坐。,7、定語后置,(1)、中心詞+定語+者 例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中心詞+之+定語+者 例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中心詞+之+定語 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4)、中心詞+而+定語+者 例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8、固定句式,、無以、無以 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例: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有以 譯為:有用來的辦法 例: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 、有所 譯為:有
8、的 例:故患有所不避也。 (4)、無所 譯為:沒有的 例:幾無所逃死。 (5)、如何、奈何、若何 譯為:怎么、怎么樣、怎么辦 例:取吾城,不與吾璧,奈何?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如何 譯為:對怎么樣 例:如太行、王屋何?,(7)、是故、是以 譯為:因此、所以 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8)、奈何 譯為:把怎么辦 例:三老不來還,奈之何? (9)、所以 譯為:用來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此世所以不傳也 吾之所以拒子也。 (10)、不亦乎 譯為:不是嗎 例: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11)、何焉為 譯為:有呢 例:夫子何命焉為?
9、 (12)、何為 譯為:還要干什么 例: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13)、庸乎 譯為:難道嗎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4)、其乎 譯為:難道嗎 例:其孰能譏之乎? (15)、得無乎、得無耶 譯為:恐怕吧、莫非吧 例: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16)、無乃乎 譯為:恐怕吧 例: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17)、孰若 譯為:哪里比得上 例:與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 (18)、然則 譯為:既然如此,那么 例: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19)、有者 譯為:有個人 例:豈有成名者? (20)、之謂也,其之謂也; 其之謂乎 譯為:說的就是啊、大概說的就是啊 例:聞道百,
10、以為莫幾若者,我之謂也。 (21)、孰與、與孰 譯為:和比較,哪個 例:吾孰與徐公美? 吾與徐公孰美?,(二)、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1、名詞活用為動詞 (1)、名詞+賓語 例如:籍吏民,封府庫。 (2)、副詞作狀語+名詞 例如:漢水又東 (3)、能源動詞+名詞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4)、所+名詞 (5)、 名詞+補語 例如:今王鼓樂于此。,(6)、名詞充當聯(lián)合式或連動式謂語組成部分之一 例如:皆指目陳勝。 (7)、前后的比較中確定 例如: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 (8)、陳述句中謂語中無動詞或其他詞作謂語的中心詞 例如:如花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 (9)、兩個名詞
11、連用,不存在并列、同位或修飾的關系,第一個名詞活用 例如: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10)、在復句中充當一個敘述性獨詞分句 例如:權然后知輕重。,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賓語 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無使動、意動的意味,3、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1)、動詞活用為名詞 例如: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作定語),翻譯是補出中心詞 例如: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4、使動用法,(1)、洞賓結構表達使令 例如:項伯殺人,臣活之。 (2)、不及物動詞+賓語 例如: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3)、及物動詞于不及物動詞共同帶一個賓語 例如:激而行之,可是在山。,5、名
12、詞作狀語,(1)、表比喻 例如: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亡。” (2)、表對人的態(tài)度 例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 表處所 例如:草行露宿 (4)、表示動作使用的工具 例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5)、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 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6、意動用法,形容詞或名詞+賓語 例如:a:形容詞意動 成以其小,劣之。 b:名詞意動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譯法: (1)、以為 (2)、認為是 (3)、把當作,三、文言文通假字,(一)、音近相通類,1、同音 例如:“蚤”通“早” 2、雙音 例如:“胡”通“何” 3、疊韻 例如:“信”通”伸”,(二)
13、、形近相通類,1、形聲與聲旁通假 例如:“禽”通“擒” “直”通“值” 2、同聲旁的形聲字通假 例如:“拒”通“距” “郤”通“隙”,四、偏義復詞,定義: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 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 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例如:使可百公姥,五、詞語的古今異義,(一)、詞義擴大,例如:江 古:長江 今:一切的河流,河 古:黃河 今:河流的統(tǒng)稱,(二)、詞義縮小,例如:肉 古:飛禽走獸的肉 今:豬肉,讓 古:辭讓、謙讓、責備 今:辭讓、謙讓,(三)、詞義轉換,例如:涕 古:眼淚 今:鼻涕,偷 古:茍且 今:偷竊,(四)、詞義弱化,例如:很 古:表程度高(同狠)
14、怨 古:仇恨 今:表程度不高 今:埋怨,(五)、詞義強化,例如: 恨 古:遺憾 今:仇恨,誅 古:責問 今:殺死,(六)、感情色彩變化,例如: 卑鄙 古:地位低 今:品質惡劣,爪牙 古:得力助手(褒) 今:壞人的黨羽(貶),(七)、名稱說法改變,例如: 目 眼睛 寡 少,六、文言文的翻譯,(一)、翻譯原則,1、信 2、達 3、雅,表意明確,通順不走樣,富有文采,忠實原文,(二)、文言文翻譯九字法,1、留,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地名職稱等不譯。,例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2、補,補充省略的成分,例如:審視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3、刪,刪去不譯的詞,例如:夫戰(zhàn),勇氣也。,4、換,古詞換成現(xiàn)代詞,例如:歲征民間,。,5、調,調整語序,例如:甚矣,汝之不惠。,6、選,選擇恰當?shù)脑~義,7、譯,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及通假字,例如:俛首系頸委命下吏。,8、固,固定的格式有固定的譯法,例如:覽物之情,得無異乎?,9、意,文言文中引伸的意義,直譯會不明確,應采用意譯,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連小的東西也不敢占有,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