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己亥雜詩》課件4 滬教版.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五年級語文下冊《己亥雜詩》課件4 滬教版.ppt(2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己 亥 雜 詩,龔自珍,龔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是近代思想啟蒙的先驅(qū)。又名鞏祚,字璱人,號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學者家庭。他和林則徐等人共同開啟了抨擊時弊,抗御外侮,通經(jīng)致用的進步思想,被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己亥雜詩是清代詩人龔自珍創(chuàng)作的一組詩集。 己亥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這一年作者48歲, 因厭惡仕途,辭官離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屬,又往 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寫了315首七絕,總 題己亥雜詩,是一組自敘詩,寫了平生出處、著 述、交游等,題材極為廣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 被我國中小學語文課本收錄。,己亥,是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
2、法來標記的年月, 在詩中它其實就是一八三九年。這年龔自珍辭官南歸, 后又北上接取家屬,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己亥雜詩 誕生了。在這路途中,龔自珍一有感觸便寫下來,扔 進簍里。他珍惜詩篇,315首詩一首都沒丟。他述寫其 平生出處、著述、交游等,題材廣泛;或記事,或抒情 內(nèi)容復雜,大多借題發(fā)揮。龔自珍生活在鴉片戰(zhàn)爭前夕, 他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主張改革內(nèi)政,抵抗外國 侵略。己亥雜詩中的批判、呼喚、期望,集中反映 了詩人高度關懷民族、國家命運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作 者對清朝政府不重視籌劃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鹽鐵生計堪 危。龔自珍己亥雜詩多用象征印喻,想象豐富、奇 特,運用意象手法創(chuàng)景抒情。,己亥雜詩,己亥
3、雜詩是詩人辭官后的雜詩,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按干支紀年這年為已亥年,故稱。這年詩人辭官南歸,后又北上迎取眷屬。期間往返九十里,詩人共寫了絕句315首。第二年詩人自己加以編排,并刻印成集,這里選的是第五首。這一大型組詩記述了詩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經(jīng)歷、詩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議等,可以看成是一部用詩寫成的回憶錄。,吟鞭:指詩人鳴鞭。同題詩有賴是搖鞭吟好詩句。,己亥雜詩(清)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注 釋,落紅:落花,詩人自喻。,浩蕩:無限。指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天涯:相對京城而言的歸途。劉禹錫有莫道兩京
4、非遠別,春明門外即天涯句,這里變用此典。,東指:指東方故里。,詩中哪句表現(xiàn)了詩人猶豫孤獨和悲壯豪邁復雜心情交織一起? 詩中哪句表現(xiàn)了雖辭官,但仍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詩詞?,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意分析,“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對國家民族的那份執(zhí)著的忠誠。,不甘于沉淪,為國家民族貢獻力量。,主題意義,犧牲自己,培養(yǎng)后人的無私奉獻精神,“落紅”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獻身精神的象征,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憤然辭官,愁腸百結(jié),時光易逝,日薄西山,隱喻當時國勢漸頹,揮鞭馬上,面向故鄉(xiāng),隨興賦詩,百感交集,落紅并不無情,腐爛成泥養(yǎng)育春花,
5、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仍思為國效力,希望有新奉獻的思想。,,,,,,詩意分析,這富有哲理的一句話,傳達出詩人“不在其位,亦謀其政”的難能可貴的精神,表明了詩人無比堅定的決心,成為千古名句,激勵著多少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從“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句詩中你聯(lián)想到什么?,詩人為了國家和人民,不惜獻身化為春泥,開創(chuàng)新的世界的愛國情懷。,己 亥 雜 詩 (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離別的憂傷,歸途的輕松愉快,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思考:此詩共四句,寫了幾種心境?挑出你喜歡的詩句,說說它好在哪里?,比喻明志(以落紅自比),仍然要為
6、國為民盡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崇高的獻身精神,古代詩人描寫落花,一種是怨啼鳥,怪東風,嘆年華,面對落花噓唏感嘆。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李清照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林黛玉,另一種把落花作為自然景物來描寫,其中不少昂揚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材。,sh,yn,依仗、依靠,沉默不語,己亥雜詩,龔自珍,采用語意雙關的手法,表面上祈求神靈給沉寂的大地帶來新的生氣,實際卻是對朝廷的呼吁。,遷移拓展,樹立正確人生觀,作業(yè)布置,1、背誦課文,完成導引叢書 2、改寫詩歌 3、收集整理相關憂國憂民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