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

上傳人:仙*** 文檔編號:157939430 上傳時間:2022-10-02 格式:DOC 頁數(shù):6 大小:106K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_第1頁
第1頁 / 共6頁
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_第2頁
第2頁 / 共6頁
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_第3頁
第3頁 / 共6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個性化輔導講義 學生: 科目: 第 階段第 次課 教師: 課 題 7.4.3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 教學目標 1.能夠記清地震和火山分布的地域和特點 2.? 能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論點,并能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地球上某些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 3.? 通過了解“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理論”的形成過程,初步領悟假說在科學發(fā)現(xiàn)中的重要作用。 4.分析地殼變動和板塊運動的關系,并能通過練習,總結前一節(jié)課所學習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塊運動的關

2、系。 重點、難點 1、從宏觀上了解地殼運動的規(guī)律;地殼變動發(fā)生的原因 2、分析地殼變動和板塊運動的關系 考點及考試要求 火山地震帶和板塊運動. 教學內(nèi)容 知識框架 1、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①地球內(nèi)部結構:由地殼、 地幔 、 地核 構成, 地殼 和 軟流層 的頂部組成了巖石圈。 ②地殼變動的證明:(1) 巖石的彎曲和斷裂,形成 褶皺 和 斷層 。如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2)意大利 那不勒斯 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3) 高山上的海洋古生物化石。(4)東非大裂谷不斷加寬。(5) 火山和地震等。 ① 火山和地震:地球

3、內(nèi)部能量強烈釋放的形式,也是地殼運動的表現(xiàn)形式。 ② 火山:(1) 結構:由 火山口 、 火山錐 、 巖漿通道 組成。(2) 噴發(fā)物:有氣態(tài)( 水蒸氣、 二氧化硫 )、液態(tài)( 熔巖流 )和固態(tài)( 火山灰 、 火山塵 、 火山彈 )(3) 分類:按活動情況可分為 活火山、 死火山 、 休眠火山 。(4) 火山帶分布: 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 、 地中?!柴R拉雅山火山帶。 ③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 益處:火山灰和火山塵可為農(nóng)田提供無機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礦產(chǎn),如硫礦等。同時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醫(yī)療衛(wèi)生方面有較大價值。(2) 危害:毀壞交通,埋沒農(nóng)田,引起火災,甚至危及人類生

4、命。 ⑥地震:(1) 震源、震中、震中距。(2)地震帶有: 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 、 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 2、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塊 ①大陸漂移說(魏格納據(jù) 大西洋 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等證據(jù)創(chuàng)立)。地球陸地在 2 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 ②板塊構造學說:全球有 6 大板塊( 亞歐 板塊、 非洲 板塊、 美洲 板塊、 太平洋 板塊、 印度洋 板塊、 南極洲 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 軟流層 上,不斷發(fā)生 碰撞 和 張裂 。 ③板塊與地殼活動。板塊內(nèi)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④板塊運動。板塊張裂形成 海洋 或

5、 裂谷 (例證:大西洋、東非裂谷)。板塊碰撞形成 山脈 。(例證:喜馬拉雅山系) ⑤東非大裂谷是由于板塊 張裂 形成,而喜馬拉雅山脈則由兩大板塊 碰撞 形成。 ④ 從大西洋兩岸輪廓的互補上,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 大陸漂移 學說,后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 板塊構造 學說. 3、地形和表示地形 ①常見的地形(見右表) 類型 特 征 山地 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坡度較陡 丘陵 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地勢起伏較小,坡 度較緩 平原 海拔200米以下,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海拔500米以上,內(nèi)部相對高度小,范圍大 盆地 中間低,四周高 (

6、1) 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 海拔 相同。 (2) 等高線密集處表示 陡坡 。等高線稀疏處表示 緩坡 。 (3) 等高線重疊處表示 陡崖 。 (4) 等高線內(nèi)部呈很小的封閉曲線,若由外向內(nèi)海拔增高,表示 山頂 。若由外向內(nèi),海拔降低,表示 盆地 。 (5) 兩個山頂之間的部位為 鞍部 。 (6) 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的地方為 山谷 。 (7) 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的地方為 山脊 。 地形 地形特征 等高線特征 山脊 從山頂?shù)缴铰赐蛊鸶呗柌糠? 等高線凸向海拔低處 山谷 山脊之間的低洼部分 等高線凸向海拔高處 鞍部 兩個山頂中

7、間的低地,形似馬鞍 一對山脊等高線組成 山-山峰 四周低 中部高 閉合曲線外低內(nèi)高▲ 陡崖 山坡接近于垂直 幾條等高線相交在一起 陡坡 山的坡度較陡 等高線密集 緩坡 山的坡度較緩 等高線稀疏 ③等高線地形圖的基本特征: (1)同線等高 (2)等高距全圖一致 (3)等高線均為閉合曲線。 (4)等高線一般不相交、不重疊;有時也看到重合,那只有在峭壁處出現(xiàn)。 (5)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緩陡。 (6)等高線與山脊或山谷線垂直相交。 ④地形的變化:(1)內(nèi)力作用(起主導作用):形成高山、深谷,能量來源于地球內(nèi)部的熱量,它 能使地表 起伏加大。影響是階段性

8、的。如地殼運動、地震、火山等。 (2)外力作用(起造型師的作用):削低高山、填平低谷,使地表趨于 平坦 。能量來源于太陽能,主要是指風力、流水、波浪、冰川作用、生物等。具有緩慢、持久的影響。 在降水比較豐富的地區(qū),流水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最大,如黃土高原的縱橫溝壑,溶洞,三角洲和平原。 在降水比較少的地區(qū),風的吹蝕和沙的沉積會形成風蝕城堡和沙漠。 在高寒地區(qū),在冰川移動的作用下會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3)地形是內(nèi)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說, 內(nèi)力 對地殼的發(fā)展變化起主導作用。 內(nèi)力 包括地震、火山和地殼運動 地形的改變

9、 風力 流水 風化 外力 冰川 侵蝕 作用 海浪 搬運 生物 沉積 陸地表面地形由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構成,是內(nèi)力(火山、地震)和外力(風、流水)共同作用的結果。內(nèi)力起主要作用,使地面變得凹凸不平;外力使地面變得平坦。 考點一: 典型例題 1.以下選項中不屬于促使地貌變化的動力是( ). A.地殼運動 B.海陸變遷 C.火山、地震

10、 D.海浪和冰川的作用 2.下列關于喜馬拉雅山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B.喜馬拉雅山過去曾經(jīng)是海洋 C.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xiàn)許多海洋生物化石 D.喜馬拉雅山是一座死火山 3.關于地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地震是指地殼的突然震動 B.大部分地震我們都能感知 C.3級以上的地震有震感,5級以上地震為破壞性地震 D.震級越高,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大,影響也越大. 4.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主要山系分布的關系正確的是( ). A.完全復合、均位于海洋和陸

11、地的交界處 B.大致重合,均位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 C.凡有火山,地震分布的地區(qū)肯定形成山系 D.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系 5.火山的種類可分為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三類,像日本的富士山就是一座外形呈圓錐狀的__________ , 6.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nèi)力的作用下引起的震動現(xiàn)象,它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構成. 知識概括、方法總結與易錯點分析 火山和地震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他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經(jīng)常會和地殼的運動之間聯(lián)系起來考察。 針對性練習 1東漢科學家張衡發(fā)明了__________ ,它能測出非常

12、微弱的地震. 2火山噴發(fā)時噴出的液態(tài)物質(zhì)主要是__________ ,它來自__________ 層。 3下列哪一項屬于破壞性地震的震級 ( ) (A)3級以上 (B)4級左右 (C)5級以下 (D)5級以上 4.火山和地震主要發(fā)生在( )。 A.地殼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帶 B.地殼裂口處或地殼脆弱的地方 C.巖層受擠壓或拉伸的地方 D.地殼較薄處或厚薄交接的地方 5.下列哪級以上的地震處于破壞性地震( ). A.2級 B.3級 C.5級 D.7級 6采自地殼外部的,能引起地貌改變的作用有(

13、 ). A.流水、風、海浪和冰川 B.大陸漂移 C.火山和地震 D.板塊構造運動 7.地震的發(fā)源地叫__________,一般位于地表以下O~300千米處. 8.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主要的火山、地震帶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考點二: 典型例題 11.下列陸地地形中,相對高度最大的是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平原 2.四周高,中間低,周圍分布著山地和高原,內(nèi)有平地或丘陵的地貌類型是 ( ) (A)高原 (B)平原 (C)

14、丘陵 (D)盆地 3.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層分為( ) (A)三大板塊 (B)五大塊板 (C)六大板塊 (D)七大板塊 4.日本位于__________ 板塊和 __________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極不穩(wěn)定,因此多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地球表面經(jīng)歷“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球__________和__________長期作用的結果. 下列引起地貌變化的原因中,不屬于來自地球內(nèi)部的是( ). A.地殼運動 B.火山 C.風的侵蝕. D.地震 6.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15、 ). A.臺灣海峽 B.舟山群島 C.長江三角洲 D.四川盆地 7.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地球陸地表面由六大板塊構成 B.地球上的陸地都在海洋上漂移 C.地球表面有近一半是陸地 D.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 8.我國屬于六大板塊中的__________板塊. 知識概括、方法總結與易錯點分析 板塊是可以通過七巧板來理解的,而板塊的運動造成了世界現(xiàn)在的格局。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和做題的時候必須把這些常識性知識掌握。 針對性練習: 1浙江桐廬的瑤琳仙境是由__________形成的(填“外

16、力作用”或“內(nèi)力作用”).黑龍江的五大連池也是由__________形成的(填“外力作用”或“內(nèi)力作用”).(注:五大連池是火山湖). 2.下列四種現(xiàn)象中,屬于外力作用的是( ) (A)歐洲與美洲之間的距離不斷增大,大西洋逐漸加寬 (B)夏威夷群島的形成 (C)廣西桂林石灰?guī)r溶洞的形成 (D)東非裂谷帶的形成 3.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主要是( ) ①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分成六大板塊 ②板塊是不斷運動的 ③相鄰的板塊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 ④板塊的內(nèi)部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17、(C)①③ (D)③④ 4.下列選項中,附近有世界最高大山脈的一組板塊界線是( ) (A)印度洋板塊一亞歐板塊 (B)太平洋板塊一印度洋板塊 (C)非洲板塊一亞歐板塊 (D)太平洋板塊一亞歐板塊 5.下列有關地形變化的正確說法是( ) (A)地形的變化是地球內(nèi)部力量作用的結果 (B)地形的變化只發(fā)生在陸地部分 (C)來自地球內(nèi)部的力量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D)風吹雨淋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不平 6.由于多火山活動,硫磺礦較多的國家是( ) (A)意大利 (B)日本 (C)

18、中國 (D)墨西哥 地球表面形態(tài)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結果。 7.在板塊__________的地區(qū),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在板塊__________的地區(qū),常形成__________山脈。 8.下列應用板塊構造理論對地質(zhì)地貌現(xiàn)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 ) ①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塊張裂而產(chǎn)生; ②臺灣山脈由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而成; ③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④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和弧狀島鏈是新大洋地殼的誕生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19、D.②④ 鞏固作業(yè) 1有關地質(zhì)災害的防御的敘述正確的是 ( ) ①加強地質(zhì)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②植樹造林可以減少泥石流或滑坡發(fā)生的頻率和強度;③目前,人類可以通過監(jiān)測準確預報地質(zhì)災害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震強度;④目前,人類對地質(zhì)災害的防御對策可使人類避免地質(zhì)災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世界上著名的兩個火山地震帶分布在:__________地帶和__________地帶。板塊學說認為這兩個地帶都是__________地帶。 3日本處在哪個火山地震帶內(nèi)?該火山地震帶,是在哪些板塊的接觸地帶? 4.

20、下列地區(qū)多火山的是 ( ) (A)南極洲 (B)東非裂谷帶 (C)北冰洋 (D)西伯利亞地區(qū) 5.下列板塊中幾乎全為海洋的是 ( ) (A)太平洋板塊 (B)亞歐板塊 (C)印度洋板塊 (D)美洲板塊 6.假若地震發(fā)生時,你正在教室上課,此時你應該采取怎樣的自救措施? 7.引起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外力作用有 ( ) (A)風力 (B)地震 (C)板塊碰撞 (D)板塊的張裂 8.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學說有何異同?板塊學說在大陸漂移假說的基礎上有什么發(fā)展?(4分) 9.下列關

21、于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按板塊構造說,地球表面可分為六個板塊 B.六個板塊的運動目前還在緩慢地進行 C.大陸漂移是由于板塊運動形成的 D.從現(xiàn)象上看、大陸在海洋上漂移分離 10.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主要山系分布的關系正確的是( ) A.完全重合,均位于海洋和陸地的交界處 B.大致重合,均位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 C.凡有火山、地震分布的地區(qū)肯定形成山系 D.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系 11.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我國屬__________板塊。全部在海洋里的是_________

22、_板塊。 12下列有關火山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火山噴出的物質(zhì)有氣態(tài)、液態(tài)、固態(tài)三種 B.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大部分火山有活動,少部分是死火山 C.火山噴發(fā)可引起地震,污染環(huán)境 D.火山活動也可給人類帶來肥活的火山灰土及硫黃等有用礦物 13.下列引起地貌變化的原因中,不屬于來自地球內(nèi)部的是( ). A.地殼運動 B.火山 C.風的侵蝕. D.地震 14.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是( ). A.臺灣海峽 B.舟山群島 C.長江三角洲 D.四川盆地 6 杭州龍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wǎng)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wǎng)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wǎng),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