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第一部分模塊三 中國近代篇 第二步 通史串講 第8講 近代中國革命的新方向與近代化的曲折前進——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前對點訓練-人教版高三歷史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用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第一部分模塊三 中國近代篇 第二步 通史串講 第8講 近代中國革命的新方向與近代化的曲折前進——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前對點訓練-人教版高三歷史試題(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一部分模塊三 中國近代篇 第二步 通史串講 第8講 近代中國革命的新方向與近代化的曲折前進——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前對點訓練
1.某文件宣稱:“近世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chǎn)階級所專有,適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shù)人所得而私也。于此有當知者,國民黨之民權主義,與所謂‘天賦人權’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適合于現(xiàn)在中國革命之需要?!痹撐募陌l(fā)表推動了(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運動
C.五四運動 D.國民革命運動
解析:選D。本題考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由“近世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chǎn)階級所專有,適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
2、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shù)人所得而私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描述的是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主義。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舊三民主義,故A項錯誤;新文化運動的指導思想是民主、科學,故B項錯誤;五四運動弘揚的是愛國主義,故C項錯誤;新三民主義指導國民革命,故D項正確。
2.(2016·貴州遵義調(diào)研)某學者評價說:“中國統(tǒng)帥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滬,既削弱了華北的抗日戰(zhàn)斗力,又未保住京滬杭地區(qū),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長江門戶洞開,對武漢和華中腹地威脅極大。”這一觀點( )
A.贊揚了國民政府的積極抗戰(zhàn)
B.低估了淞滬會戰(zhàn)的戰(zhàn)略意義
C.主張集中力量進行淞滬會戰(zhàn)
D.主張以犧牲華北
3、來確保華中
解析:選B。材料中學者的觀點否定了淞滬會戰(zhàn)的積極意義,認為部署不當,造成了北方抗日力量的削弱和上海、南京的失守,事實上,淞滬會戰(zhàn)堅持三個月,粉碎了日軍速戰(zhàn)速決滅亡中國的計劃,對于中國制定合適的抗戰(zhàn)策略,進行戰(zhàn)備部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B項符合題意。
3.(2015·江西贛州模擬)國民黨將領薛岳被譽為“百戰(zhàn)名將”,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軍隊大規(guī)模殲敵的戰(zhàn)績大部分是由他獲得的??稍诤髞淼膰矐?zhàn)爭中,他卻被解放軍一敗再敗。這說明了( )
A.抗日戰(zhàn)爭中國民黨軍隊的英勇
B.民心所背的戰(zhàn)爭沒有出路
C.內(nèi)戰(zhàn)中國民黨軍隊的厭戰(zhàn)
D.解放軍的戰(zhàn)斗力空前強大
解析:選B??谷諔?zhàn)爭時期,全
4、民族統(tǒng)一抗日,國民黨軍隊得到人民的支持,因此能大規(guī)模殲敵,但在國共戰(zhàn)爭中,人民支持的是中共的軍隊,國民黨軍隊失去民心,因此一敗再敗,故B項正確;材料中的觀點主要是國民黨將領由抗日戰(zhàn)爭中“百戰(zhàn)名將”到被解放軍一敗再敗,抗日戰(zhàn)爭中國民黨軍隊的英勇未能全面說明材料的觀點,故A項錯誤;內(nèi)戰(zhàn)中國民黨軍隊的厭戰(zhàn)只是國民黨軍隊戰(zhàn)敗的主觀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項錯誤;解放軍戰(zhàn)斗力的強大是國民黨軍隊戰(zhàn)敗的客觀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故D項錯誤。
4.(2015·遼寧錦州教學質檢)1936年,毛澤東告訴斯諾:“我們努力解放中國肯定不是為了把本國交給莫斯科!”對這句話準確的理解是,毛澤東主張( )
5、A.實行城市武裝暴動
B.不與蘇聯(lián)簽訂不平等條約
C.否定蘇聯(lián)的革命經(jīng)驗
D.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解析:選D?!安皇菫榱税驯緡唤o莫斯科”的含義是,不要完全照搬蘇聯(lián)的革命經(jīng)驗,要結合中國國情,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故D項正確。毛澤東反對照搬蘇聯(lián)以城市為中心武裝暴動的革命道路,故A項錯誤;毛澤東的主張和不與蘇聯(lián)簽訂不平等條約無關,故B項錯誤;中國革命借鑒了蘇聯(lián)的革命經(jīng)驗,沒有完全否定,故C項錯誤。
5.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屈辱和抗爭中不斷走向覺醒和團結。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國之大患,由國家視其民為奴隸,積之既久,民之自視亦如奴隸焉
6、?!釃艘晣氯粲诩簾o與焉,雖經(jīng)國恥、歷國難,而漠然不以動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勢使然也。且其地太遼闊,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絕,異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視若異國焉?!史鞘芫迍?chuàng)負深痛,固不足以震動之。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1898年)
材料二 我們要知道,在當年,一個國家落后,不僅僅會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會造成國人的民族情感和國家意識的淡薄。關于這種情況,我們只要拿1895年的公車上書運動與1919年的五四運動略做比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僅僅集中在文武官員和一些中心城市的舉人中間,在全國大多數(shù)地方幾乎沒有太多反響?!?而后者)全國各大中城市幾乎都有響應。其實際
7、參與者,既有上層政府官員,更有大批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甚至還有相當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員卷入其中。不僅其參加人數(shù)超過公車上書運動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響也大得太多了。
——楊奎松《何謂民族主義及我們應該怎樣愛國?》
材料三 《義勇軍進行曲》問世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悲憤歌聲,便很快就傳遍了長城內(nèi)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個角落,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無論他是那一個民族的中國人,都會有人唱它。……(1937年)9 月 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fā)布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該《宣言》強調(diào)國共合作對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前途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鄭大華《中國近代民
8、族主義與
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
(1)據(jù)材料一,指出國人對國事“漠然”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甲午一役”喚起民族資產(chǎn)階級為挽救民族危亡開展的主要愛國活動。
(2)據(jù)材料二,概括五四運動超越公車上書運動的主要表現(xiàn)。結合所學知識,從資訊傳播、教育狀況及民眾觀念的角度分析促成這種超越的因素。
(3)據(jù)材料三,指出民族團結在抗戰(zhàn)時期呈現(xiàn)的新特點。有學者認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樞紐”。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
(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推動中華民族覺醒和團結的主要因素。
解析:(1)第一小問原因,由材料一中“吾國之大患,由國家視其民為奴隸,積之既久,民之自視亦如奴隸焉”“
9、吾國之人視國事若于己無與焉,雖經(jīng)國恥、歷國難,而漠然不以動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勢使然也”得出君主專制造成國民意識淡薄,由材料一中“且其地太遼闊,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絕,異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視若異國焉”得出疆域遼闊且交通不便,民眾缺乏民族(國家)認同感,由材料一中“故非受巨創(chuàng)負深痛,固不足以震動之”得出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機不足以警醒國人;第二小問愛國活動,根據(jù)所學知識把民族資產(chǎn)階級進行的救國活動從政治、經(jīng)濟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對應各個派別總結出來即可。(2)第一小問表現(xiàn),由材料二中“(而后者)全國各大中城市幾乎都有響應”得出運動的規(guī)模更大(人數(shù)多,范圍廣),由材料二中“其實際參與者,既有上層政
10、府官員,更有大批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甚至還有相當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員卷入其中”得出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參與階層多),由材料二中“不僅其參加人數(shù)超過公車上書運動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響也大得太多了”得出影響更大;第二小問因素,根據(jù)所學知識對應超越的表現(xiàn),從20世紀初的科技、大眾傳媒、教育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總結即可。(3)第一小問特點,由材料三中“便很快就傳遍了長城內(nèi)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個角落,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無論他是那一個民族的中國人,都會有人唱它”得出全國各族人民、海內(nèi)外同胞團結抗戰(zhàn),由材料三中“國共合作對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前途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得出形成以國共合作為
11、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第二小問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即可。(4)由材料一中“故非受巨創(chuàng)負深痛,固不足以震動之”得出民族危機加劇,由材料二中“其實際參與者,既有上層政府官員,更有大批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甚至還有相當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員卷入其中”得出先進中國人的引領,根據(jù)第(2)問中的第二小問可知社會的近代化,有利于傳播先進思想,推動了民族的覺醒,促進民族團結,由材料三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悲憤歌聲,便很快就傳遍了長城內(nèi)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個角落,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無論他是那一個民族的中國人,都會有人唱它”得出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凝聚力加強,國民
12、觀念的進步,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追求。
答案:(1)原因:君主專制造成國民意識淡??;疆域遼闊且交通不便,民眾缺乏民族(國家)認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機不足以警醒國人。
活動:宣傳維新思想,發(fā)動戊戌變法;倡導實業(yè)救國,發(fā)展民族工業(yè);宣傳三民主義,領導民主革命。
(2)表現(xiàn):運動的規(guī)模更大(人數(shù)多,范圍廣);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參與階層多);影響更大。
因素:電訊、報刊發(fā)展,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新式教育推廣,先進知識分子與青年學生群體壯大,思想活躍;民主觀念漸入人心,民眾關注國事。
(3)特點:全國各族人民、海內(nèi)外同胞團結抗戰(zhàn);形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說明:促進中華民族覺醒,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激發(fā)愛國熱情);取得近代以來反侵略戰(zhàn)爭的首次完全勝利,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民主革命勝利的基礎,推動民族解放。
(4)因素:民族危機加劇;先進中國人的引領;社會的近代化;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凝聚力加強;國民觀念的進步,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追求。(答對三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