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中需要貼近生活》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小學科學教學中需要貼近生活(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小學科學教學中需要貼近生活,體現(xiàn)個性
關鍵詞:科學 貼近生活 體現(xiàn)個體
摘要:小學科學是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的一門學科。因此,我們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時,不能只注重對學生進行千人一面的書本知識傳授,而是要讓學生走到大自然中去,感悟大自然,感悟生活。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一定要注重以探究為核心,貼近學生生活,體現(xiàn)學生個性。同時,在實驗教學中,教師的要求要盡量貼近學生生活,體現(xiàn)學生個性,無需要使用統(tǒng)一的實驗器材,也無需要有統(tǒng)一的實驗現(xiàn)象和結果。不僅如此,在課外活動中也不例外??傊?,學科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用科學,學以致用,要讓學生能用所學的知識決解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科學是一
2、門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的學科,因此我們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時,一定不能只注重對學生進行千人一面的書本知識傳授,而是要讓學生走到大自然中去,感悟大自然,感悟生活。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并不那么神秘而不可及的東西,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留心觀察,積極思考,生活處處有科學。從而讓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的科學。
一、在課堂教學中貼近生活,體現(xiàn)個性
科學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必備的科學基礎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學生在今后的科學探究中所經歷的重要過程,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注重以探究為核心,貼近學生生活,體現(xiàn)學生個性。教師在處理課本上的知識時,要注意巧設情景,深入淺出,用生活化的語言,結
3、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學生教學個性化的教學。
例如:學生在對《蠶的生命周期》的學習之后,有《其他動物的生命周期》一課。課本上列舉了山羊、大熊貓等多種動物,對這些動物的生命周期作了介紹,但教師在教學教學時,對于大熊貓這種動物,由于學生不是很熟悉,特別是農村小學生,可只對學生教學“我國特有動物”、“我國的國寶”、“稀少”“保護”等這方面知識的介紹和說明,以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情懷。而作為本課的重點“生命周期”的教學可例舉學生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貓、狗、牛、馬雞等動物進行教學,以利于學生有說話,有個人見解,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中來。又如我們在進行《水和水蒸氣》的教學時,需要學生掌握水蒸氣變成
4、水的過程角凝結,書本上用“在桌子上放一只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熱水。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的實驗讓學生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以明白水蒸氣遇冷形成小水滴的凝結現(xiàn)象。我們在進行這個知識的教學時,可以列舉“冷天戴眼鏡鏡片上為什么會有小水滴”、燒水或煮東西時鍋蓋上為什么會有小水滴“等現(xiàn)象來說明凝結,因為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見過或碰到過的,會更有利于學生對凝結的理解。也可讓學生討論后自己提出來,以尊重學生的個性,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中學到自己想要學的知識。
二、 在實驗教學中貼近生活,體現(xiàn)個體
實驗是科學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對科學學習的關鍵所在。在實驗教學在,教師的要
5、求要盡量 貼近學生生活,體現(xiàn)學生個性,無需要求使用統(tǒng)一的實驗器材,也無需要有統(tǒng)一的實驗現(xiàn)象和結果。要允許學生用生活中的物件當實驗器材,允許學生有實驗失敗,大科學家尚且如此,何況學生呢?這是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主動去做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驗興趣的關鍵
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彰顯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用自己熟悉的辦法,自己熟悉的原料和器材做實驗。如在做“靜電現(xiàn)象”實驗的時候,我們可用學生中所使用的塑料梳子,學習中所使用的塑料尺子來對干燥頭發(fā)的摩擦產生靜電現(xiàn)象。在做“溶解”實驗時,我們可使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鹽、糖、味精等生活用品來替代學生不熟悉的高錳酸鉀。在實驗中,我們還可用調羹替代藥匙,用
6、日常用盆代替水槽等。使學生覺得在學生中也可以做實驗,從而想做實驗,愛做實驗。
教師要容得下學生中不同的意見和見解,為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不同的興趣,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自己想用的方法做自己想做的實驗,只要是學生本人的新想法、新嘗試,不管實驗成功與否,結果怎樣,都應給予真誠的贊賞和熱情的鼓勵,讓他們對實驗充滿好奇心和自信心。切忌,教師一定不能扼殺學生探索自然、探究科學的欲望。
三、 在課外活動中貼近生活,體現(xiàn)個性
科學的學習除了課堂教學以外,更重要的是課外的活動和探究。課堂教學只是讓學生掌握了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我們不能讓學生局限于這狹小的空間,應該讓學生到生活中、到社會中去探究,那里
7、才是他們學科學、用科學、展現(xiàn)自我的廣闊空間。有哪一項偉大的發(fā)明和科學成果的取得,不是在社會生活中反復實踐和實驗的結果呢?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自我現(xiàn)實。
課外活動和探究是最能體現(xiàn)學生個性、激發(fā)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方式,因此教師決不能把學生扣死在書本上,為學生制造這樣那樣的枷鎖。例如:在教學《種植我們的植物》時,有一個種植植物的活動,并要求學生要對自己所種植從發(fā)芽到果實成熟做好觀察和記錄。書中要求學生種的是鳳仙花這種植物,但很多學生沒有鳳仙花種子,對這種 植物也不是很熟悉,我們課建議學生改種生活中常見的豆類植物,如:蠶豆、豌豆等。這類植物發(fā)芽期各部分明顯,容易觀察,生長周期短,花、果實、種子
8、明顯而容易區(qū)分,也可以起到種鳳仙花的作用,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可達到更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學中讓學生“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做一個鐘擺”、“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活動時,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身邊的特別是自己熟悉的物品來進行設計制作。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大膽設計和創(chuàng)造,做出有個性的與眾不同的作品來,讓學生在設計制作過程中體會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樂趣。
總之,學科學的目的是為了用科學,要讓學生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對身邊的現(xiàn)象提出為什么,并能主動想辦法解決。要讓學生懂得怎樣去學,怎樣去用。中國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賽時成績總是很好,但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呢?再獲取這種大獎的就少之又少,特別是諾貝爾獎。為什么?因為沒有老師教自己卻不會學了!因此,讓學生走進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保留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多么重要??!小學科學就是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貼近生活,體現(xiàn)個性,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形成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不要讓學生有“我們一直在被教,而沒有去學”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