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第一單元 1 小石城山記課件 粵教版選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中語文 第一單元 1 小石城山記課件 粵教版選修2(2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一單元山水游記單元導讀唐宋山水游記散文縱情于登臨覽勝,寄意于山水泉石,營造了物我相融的清幽意境,形成了言志載道的獨特風格,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璀璨明珠。 古人云:“觀山則情滿于山,看海則意溢于海?!北締卧乃钠恼?,展現(xiàn)了一幅幅美妙奇異的山水畫卷。小石城山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最后一篇,作者徜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惋惜絕美山石陳列于偏遠之地,抒發(fā)了自己被貶于荒遠之境,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負的悲憤心情; 黃州快哉亭記極寫觀賞形勝與覽古之快,即景生情,寓理于景,暢談了人生見解,即只要保持曠達的胸襟,則無往而不快; 道山亭記形象地描述了道山的奇異風光,生動地描寫了福州的山川形勢、風土人情,給人以奇、險、美
2、之感,熱烈而真摯地贊揚了程公知山樂水的情懷及其治閩新其城、新其學的政績; 百丈山記著力描述循水游覽的情景,展示了澗水美的形貌,再現(xiàn)了“于林薄間東南望”的瀑布的壯麗,描繪了夕照絢爛、云海變幻的奇妙景象,表明了作者不畏艱險、熱愛自然的情懷。在寫法上,四篇游記各有特色。 小石城山記語言凝練而生動,議論抑揚婉轉(zhuǎn),將個人的身世之感融入山水景物的描寫之中,物我合一。黃州快哉亭記寫景氣勢雄渾,視野開闊,議論層層遞進,淋漓盡致。全文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熔于一爐。 道山亭記將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構(gòu)思嚴謹樸實,運用大量的比喻、夸張和排比,語言富有音韻美。百丈山記運用移步換景的手法,描述循水游覽的情景;采用
3、定點換景的方法,描寫瀑布、日光、云海等壯麗景象,極具層次感。學習本單元,我們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礎(chǔ)上,領(lǐng)悟作者從自然中獲得的感悟,理解作者對社會人生所作的哲理性思考,探究作品深層次的內(nèi)涵,品味作品的語言魅力。1 小石城山記1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稱“柳河東”,唐代杰出的文學家、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著有河東先生集。與韓愈一起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柳宗元重視文章的內(nèi)容,主張文以明道。山水游記在柳宗元手里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稱為“游記之祖”。2關(guān)于“記”的文體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
4、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3永州八記永州八記共八篇,分別為始得西山宴游記、 鈷 潭記、鈷 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 石渠記、石澗記和小石城山記,是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優(yōu)美的山水游記,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的感受,豐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領(lǐng)域,從而確立了山水游記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作品一方面直接刻畫山水景色,以精巧的語言再現(xiàn)自然美,使讀者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的坎坷遭遇和憂憤心情編織進去,處處浮現(xiàn)著作者自己的身影,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使永州籠罩上了一層濃郁的凄幽情調(diào)。4背景資料柳宗元因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
5、政治革新運動,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到永州后,他的母親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統(tǒng)治者的誹謗和攻擊,心情抑郁。在被貶永州的十年間,柳宗元到處游覽,搜奇探勝,借以開闊心胸,尋找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態(tài)之下的游歷結(jié)晶,本文是其中的最后一篇。 1字音識記 垠(yn) 睥睨(p n) 梁 (l) 窺(ku) 疏數(shù)(c) 偃仰(y n) 夷狄(d) 儻(tn) 2一詞多義宜以動詞,應該 介詞,拿、用 動詞,認為 介詞,按照 通“已”,已經(jīng) 不宜如是 ( )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副詞,恐怕,大概)少副詞,稍微 副詞,一會兒 形容詞,密集 名詞
6、,運數(shù)、命運 代詞,那,指水聲 連詞,表轉(zhuǎn)折,卻 助詞,的向下走 向西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怪3.詞類活用 逾黃茅嶺而下 ( 名詞用作動詞, _) 環(huán)之可上 ( 名詞用作動詞,盤旋攀登 ) 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名詞作狀語,_) 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_ _ _) 不超過 這,指示代詞 5文言句式投以小石 (狀語后置)其響之激越 (定語后置)又怪其不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 (省略句)6重點句子翻譯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譯文:_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譯文:沒有(肥沃的)土壤而生長著美好的樹木與箭竹。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譯文:_將小石子投進去,“咚
7、”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洪亮,過了很久才消逝。經(jīng)歷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賞,真是勞而無功。角度一:品景1在文章里,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這個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分析】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奇”的特點來寫,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狀、山洞的深窈、山石樹木分布的情態(tài)。2文中所寫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來的?請用原文回答。【分析】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角度二:品情3在這樣偏僻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如此的美景,作者發(fā)出了怎樣的感嘆?【分析】“類智者所施設(shè)也?!边@么鬼斧神工的奇麗風景只有神靈才能創(chuàng)造出來,絕非人力所能為,作者感嘆此景只應天上有。4作者在第二
8、段中對造物者之有無的懷疑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分析】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一是“久疑”;二是“誠有”;三是“果無”。5如何理解作者對“造物者之有無”的質(zhì)疑?【分析】作者曾很長時間懷疑造物者的有無,但像小石城山這樣的美景是“類智者所施設(shè)也”,這么鬼斧神工的奇麗風景只有神靈才創(chuàng)造得出來,絕非人力所能為,所以作者相信造物者確實有。造物者將本來應該放置在中州的山水放置在了偏僻的永州,這種安排對于像小石城山這樣的美景來說是不公平的,作者由造物者這種不公平的安排又懷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為小石城山有這樣的美景卻被棄置而憤憤不平,同時也是抒發(fā)自己的身世之嘆。作者在議論中雖以造物者的有無為話題,但他的本意并不在于討論造物者的有無,而在于借這個話題,用曲筆表達個人內(nèi)心的身世之嘆與憤懣之情。6“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為何這樣說?【分析】柳宗元不相信這兩種說法,這兩種安慰之辭都不能代替柳宗元心中最真實的想法。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種說法,表明他并不滿足于在游山玩水中優(yōu)游度日,對這種生活現(xiàn)狀他是不滿意的,他想擺脫現(xiàn)狀;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種說法,那是他不承認永州只有奇石而沒有人才,他覺得永州也有人才,比如自己,他應該到中州施展他的抱負。作者在抒發(fā)身世之嘆、憤懣之情后,還在議論中寄托了自己的志向和人生態(tài)度,那就是雖然處于逆境,但仍堅持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