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專用)2021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2部分 專題一 文言文閱讀 3 2 高考命題點二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教學案 蘇教版

上傳人:Sc****h 文檔編號:101170710 上傳時間:2022-06-04 格式:DOC 頁數(shù):25 大小:2.58MB
收藏 版權(quán)申訴 舉報 下載
(浙江專用)2021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2部分 專題一 文言文閱讀 3 2 高考命題點二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教學案 蘇教版_第1頁
第1頁 / 共25頁
(浙江專用)2021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2部分 專題一 文言文閱讀 3 2 高考命題點二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教學案 蘇教版_第2頁
第2頁 / 共25頁
(浙江專用)2021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2部分 專題一 文言文閱讀 3 2 高考命題點二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教學案 蘇教版_第3頁
第3頁 / 共25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26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浙江專用)2021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2部分 專題一 文言文閱讀 3 2 高考命題點二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教學案 蘇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浙江專用)2021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2部分 專題一 文言文閱讀 3 2 高考命題點二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教學案 蘇教版(2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高考命題點二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主要考查常見文言虛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浙江卷不僅直接命題考查,也放在翻譯題中間接考查。 “常見文言虛詞”,即《考試說明》明確規(guī)定的18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文言虛詞的考查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閱讀文言文時,應根據(jù)上下文,正確理解某個虛詞的具體意義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虛詞在句中的意義與語法功能,如詞性、語法作用等。 文言虛詞主要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文言代詞也歸入文言虛詞之中。在高考中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是連

2、詞、介詞、副詞、助詞、代詞的用法。 一、擺正文言虛詞的“四個關(guān)系” 文言虛詞題得分率一直很低,從2019年高考閱卷組抽樣統(tǒng)計的結(jié)果來看,正確率整體上還未達到百分之六十。為使高考文言虛詞的復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須擺正“四個關(guān)系”。 (一)用法與意義的關(guān)系 比較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異同,考生多注重意義,而不注重用法,這極易導致判斷的失誤。文言虛詞的“意義”是緣“用法”而生的,我們在辨析其異同時,應該遵循先“用法”后“意義”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化繁為簡,繞開誤區(qū),準確作答。高考試卷中虛詞題“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選項,就是最好的例證。雖然題干有“意義”和“用法”兩個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題眼

3、基本都設(shè)在“用法”的異同上,解題進展到“用法”層次,正確答案就已基本明了,無須再在表述不一的“意義”上耗時費神。 (二)常見與特殊的關(guān)系 高考試題考查的文言虛詞用法都是“常見”用法,基本沒有觸及詞典中列舉的冷僻的“特殊”用法。因此,在掌握文言虛詞用法時,應該著力于“常見”用法,理清主干知識,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無論是從淺易文言文的閱讀實際來看,還是從高考試卷的考查實際來看,考生對文言虛詞用法的把握都應該緊緊圍繞“常見”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網(wǎng)”,更不可“舍本逐末”。 (三)尋同與析異的關(guān)系 近年來高考試題對文言虛詞的考查,采用的都是“比較異同”題型,而且命題者所設(shè)計的“意義和用法不相

4、同”的選項都具有“同中有異”的特點,探究其具體情況,大致有以下兩種類型:句位相同,詞性不同;詞性相同,作用不同。正是因為有“同”,才具有干擾性;正是因為有“異”,才構(gòu)成可比性。為此,考生在答題時,不僅要運用求同思維,善于發(fā)現(xiàn)例句中虛詞用法的共同點;而且要運用求異思維,仔細探求例句中虛詞用法的不同點。其基本的思維流程應該是“看句位——辨詞性——析用法——比語意”。 (四)選文與課文的關(guān)系 近年來高考試題對文言虛詞的考查,采用的基本都是給出4組8個例句,每組內(nèi)部兩兩比較,辨析異同的方法。為了降低難度,同時也為了把考生在中學學過的既有知識與考卷需要解答的新問題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選擇課本例句時甚至考

5、慮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課文是“知識基點”,它具有恒常性;選文是“實際語境”,它具有可變性。聯(lián)結(jié)這二者的紐帶是“遷移能力”。只有“以本為本”(以課本為藍本),將中學課文中涉及的有關(guān)虛詞用法的典型例句揣摩清楚,領(lǐng)悟透徹,打好厚實的“知識基點”,才能為“遷移”積蓄底氣和實力,從而“以不變應萬變”。 二、回顧教材,掌握《考試說明》要求掌握的18個文言虛詞 因高考試題對虛詞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閱讀文本中的虛詞與教材中的虛詞對照的形式,所以我們結(jié)合教材及一些課外篇目對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做如下整理: (一)而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連詞 ①表示并列關(guān)系 一般不譯,有時譯為“和”“又”“與”

6、 ②表示遞進關(guān)系 并且,而且 ③表示承接關(guān)系 就,接著,或不譯 ④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 但是,卻 ⑤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 假如,如果 ⑥表示修飾關(guān)系 地,著,或不譯 ⑦表示因果關(guān)系 因而 ⑧表示目的關(guān)系 來 代詞 ⑨表示第二人稱 通“爾”,你,你的 [即時小練]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 (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  ) (3)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 (4)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 (5)籍吏民,封府

7、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 (6)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 (7)劍閣崢嶸而崔嵬(《蜀道難》)(  ) (8)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勸學》)(  ) (9)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 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⑧ (6)④ (7)① (8)③ (9)⑥ (二)何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代詞 ①單獨作謂語,問原因 為什么,什么原因 ②作賓語,代處所,事物 什么,哪里 ③作定語 什么,哪 副詞 ④表示提問(動詞前) 為什么 ⑤表示程度(形容詞前) 多么,怎么,怎么這

8、么 [即時小練] 2.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何”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是誠何心哉(《齊桓晉文之事》)(  ) (2)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 (3)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 (4)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 (5)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蜀道難》)(  ) 答案:(1)③ (2)① (3)④ (4)② (5)⑤ (三)乎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助詞 ①表示疑問語氣 嗎,呢 ②表示反問語氣 呢 ③表示推測語氣 吧 ④表示感嘆語氣 啊,呀 ⑤表示句中停頓 不

9、譯 ⑥形容詞、副詞詞尾 ……的樣子,……地,或不譯 介詞 ⑦相當于“于” 在,或不譯 [即時小練] 3.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乎”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壯士!能復飲乎(《鴻門宴》)(  ) (2)郁乎蒼蒼(《赤壁賦》)(  ) (3)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阿房宮賦》)(  ) (4)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  ) (5)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 (6)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  ) (7)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并序》)(  ) 答案:(1

10、)① (2)⑥ (3)④ (4)② (5)③ (6)⑦ (7)⑤ (四)乃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副詞 ①表示承接 就,于是 ②表示范圍的限制 僅僅,只 ③表示出乎意料 竟,竟然,卻 ④表示肯定 就是,原來是 ⑤表示遞進 甚至 代詞 ⑥表示第二人稱 你,你的 ⑦指示代詞 這,這樣 [即時小練] 4.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乃”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信陵君竊符救趙》)(  ) (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

11、晉文之事》)(  )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  ) (5)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赤壁之戰(zhàn)》)(  ) (6)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 (7)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 答案:(1)② (2)① (3)⑦ (4)③ (5)⑤ (6)⑥ (7)④ (五)其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代詞 ①表示第三人稱 他(她),他(們)的; 它,它(們)的 ②活用為第一人稱 我的,我(自己) ③表示第二人稱 你,你的 ④遠指代詞 那,那些 ⑤指示代詞(后面多為數(shù)詞) 其中的 副詞 ⑥表示推測語氣

12、 大概,或許,恐怕 ⑦表示反問語氣 豈,難道 ⑧表示商量語氣 還是 ⑨表示祈使語氣 可要,一定,應當 連詞 ⑩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 假如,如果 ?表示選擇關(guān)系 是……還是…… 助詞 ?用在句中,無實義 不譯 [即時小練] 5.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其”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 (2)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齊桓晉文之事》)(  ) (4)失其所與,不知(《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5)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

13、游》)(  )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 (7)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屈原列傳》)(  ) (8)吾其還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9)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莊子》)(  ) (10)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 (11)其李將軍之謂也(《李將軍列傳》)(  ) (12)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 答案:(1)① (2)? (3)⑩ (4)② (5)? (6)⑨ (7)④ (8)⑧ (9)⑤ (10)⑦ (11)⑥ (12)③ (六)且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14、連詞 ①表示并列 又,并且,一邊……一邊…… ②表示遞進 況且,而且 ③表示假設(shè) 如果 ④表示讓步 尚且,都,還 副詞 ⑤表示將要 將,將要 ⑥表示暫時 暫且,姑且 ⑦表示將近 將近 [即時小練] 6.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且”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且靜郭君聽辨而為之也,必無今日之患也(《呂氏春秋·知士》)(  ) (2)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并序》)(  ) (3)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并序》)(  ) (4)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 (5)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左傳·燭之

15、武退秦師》)(  )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7)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白馬篇》)(  ) 答案:(1)③ (2)⑥ (3)① (4)⑤ (5)② (6)⑦ (7)④ (七)若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連詞 ①表示假設(shè) 如果,假如 代詞 ②表示第二人稱 你,你們,你的 動詞 ③表示比擬,比較 像,如,好像 [即時小練] 7.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若”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石鐘山記》)(  ) (2)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項脊軒志》)

16、(  ) (3)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答案:(1)③ (2)② (3)① (八)所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助詞 ①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短語,指代人或事物 ……的人,……的事,……的情況 ②所+介詞+動詞,表示處所 ……的地方 ③為+所,表示被動 被 ④所+以,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 用來……的, ……的憑借 ⑤所+以,表示原因 ……的原因 名詞 ⑥表示處所 處所,地方 [即時小練] 8.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所”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后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漢

17、書》)(  ) (2)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 (3)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花源記》)(  ) (4)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 (6)燕王,吾所立(《伶官傳序》)(  ) 答案:(1)⑥ (2)⑤ (3)② (4)③ (5)④ (6)① (九)為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介詞 ①表示對象 替,給 ②表示原因,目的 因為,為了 ③表示被動(常和“所”搭配) 被 助詞 ④表示疑問語氣 呢 動詞 ⑤表示動作行為 認為,做,是,治理等

18、[即時小練] 9.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為”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齊桓晉文之事》)(  ) (2)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 (4)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史記·貨殖列傳序》)(  ) (5)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 答案:(1)⑤ (2)③ (3)④ (4)② (5)① (十)焉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代詞 ①表示第三人稱 他、她、它(們) ②表示疑問語氣 什么,怎么 兼詞 ③相當于“于+之” 對它

19、,對他(她) ④相當于“于+此” 在這里,從這里 ⑤相當于“于+何” 在哪里,從哪里 助詞 ⑥表示各種語氣 了,呢,啊,或不譯 ⑦形容詞詞尾 ……的樣子,……地 [即時小練] 10.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焉”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阿房宮賦》)(  ) (2)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4)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 (5)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荀子·勸學》)(  ) (6)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歸去來兮

20、辭 并序》)(  ) (7)吳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記》)(  ) 答案:(1)⑦ (2)⑥ (3)⑤ (4)③ (5)④ (6)② (7)① (十一)也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助詞 ①表示判斷語氣 不譯 ②表示肯定語氣 不譯 ③表示疑問語氣 不譯 ④表示感嘆語氣 啊,呀,吧 ⑤表示句中停頓 不譯 [即時小練] 1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也”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師說》)(  ) (3)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

21、相如列傳》)(  ) (4)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  ) 答案:(1)② (2)⑤ (3)① (4)③ (5)④ (十二)以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介詞 ①表示工具、手段 拿,用,憑 ②表示對象 把 ③表示時間、處所 在,于,從 ④表示原因 因,因為,由于 ⑤表示方式 按,或不譯 連詞 ⑥表示并列、遞進 而,而且,并且 ⑦表示承接 而,來,或不譯 ⑧表示目的、結(jié)果 用來,以便 ⑨表示原因 因為 ⑩表示假設(shè) 如果,假如 ?表示修飾 而,或不譯 動詞 ?表

22、示動作行為 認為,做,用 [即時小練] 12.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記》)(  ) (3)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  ) (4)具以沛公言報項王(《鴻門宴》)(  ) (5)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 (6)斧斤以時入山林(《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 (7)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 (8)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 (9)木欣欣以向榮(《歸去來兮辭 

23、并序》)(  ) (10)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 (11)樊噲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  ) (12)傳之美人,以戲弄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 答案:(1)④ (2)③ (3)⑥ (4)② (5)① (6)⑤ (7)⑩ (8)⑨ (9)? (10)? (11)⑦ (12)⑧ (十三)因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介詞 ①表示依據(jù) 依靠,憑借 ②表示條件 趁著,趁機 ③表示方法 通過,經(jīng)由 連詞 ④表示原因 因為,由于 ⑤表示結(jié)果 因此,因而 副詞 ⑥表示承接 于是,就 動詞 ⑦表示動作行為 沿襲,接著 [即時小

24、練] 13.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因”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  ) (2)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 (3)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 (4)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  ) (5)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張衡傳》)(  )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7)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 答案:(1)⑤ (2)⑦ (3)④ (4)② (5)③ (6)① (7)⑥ (十四)于 詞 性 用 法

25、釋 義 介詞 ①表示時間,處所 在,到,從 ②表示對象 對,向,對于 ③表示對象 與,跟,同 ④表示被動 被 ⑤表示比較 比 ⑥表示原因 由于 [即時小練] 14.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于”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 (2)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 (3)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禪山記》)(  ) (4)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 (5)不拘于時(《師說》)(  ) (6)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  ) 答案:(1)② 

26、(2)③ (3)① (4)⑥ (5)④ (6)⑤ (十五)與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介詞 ①表示對象 跟,同 連詞 ②表示連接 和,及 副詞 ③表示范圍 都,整個 助詞 ④表示疑問、感嘆或反詰語氣,通“歟” 嗎,呢,吧 動詞 ⑤表示動作行為 結(jié)交,親附 [即時小練] 15.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與”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失其所與,不知(《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2)可得聞與(《莊暴見孟子》)(  ) (3)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廉頗藺相如列傳》)(  ) (4)秦伯說,與鄭人盟(《左傳·燭之武

27、退秦師》)(  ) (5)與前世而皆然兮(《涉江》)(  ) 答案:(1)⑤ (2)④ (3)② (4)① (5)③ (十六)則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連詞 ①表示承接 就,于是,便 ②表示轉(zhuǎn)折 卻,反而,然而 ③表示并列(?!皠t……則……”并用) 那么,就 副詞 ④表示確認 是,就是 [即時小練] 16.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則”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 (2)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 (3)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 (4)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

28、)(  ) 答案:(1)④ (2)① (3)② (4)③ (十七)者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代詞 ①形容詞、動詞+者,組成名詞性短語 ……的人(事物、情況) ②表示判斷 不譯 ③用于時間詞或否定詞后 ……時候,……的話 ④作定語后置的標志 不譯 ⑤數(shù)詞+者 個,樣,件 [即時小練] 17.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者”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  ) (2)此三者,吾遺恨也(《伶官傳序》)(  ) (3)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報任安書》)(  ) (4)今者項莊拔劍舞

29、,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 (5)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促織》)(  ) 答案:(1)② (2)⑤ (3)① (4)③ (5)④ (十八)之 詞 性 用 法 釋 義 代詞 ①代人、物、事 他,他們,它,它們 ②表示近指 這,這種 助詞 ③表示修飾,限制 的 ④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不譯 ⑤作定語后置的標志 不譯 ⑥作賓語前置的標志 不譯 ⑦補足音節(jié) 不譯 動詞 ⑧用在表示處所的詞語前 往,去,到……去 [即時小練] 18.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安能以身

30、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漁父》)(  ) (2)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 (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齊桓晉文之事》)(  ) (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  ) (5)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戰(zhàn)》)(  ) (6)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并序》)(  ) (7)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 (8)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 答案:(1)⑤ (2)② (3)④ (4)③ (5)⑦ (6)⑧ (7)① (8)⑥ 三、把握文言虛詞推斷七法 高考對文言虛詞的考查,側(cè)重于比較其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對此該如何辨析呢?現(xiàn)介

31、紹以下七種常用的方法: 1.代入篩選法 答題時先確認該虛詞在兩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義和用法,然后將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順、恰當。如通暢,則相同;反之,則不同。 [例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2016·浙江卷)原文信息: 晉太康中,張茂先為建安從事,游于洞山。緣溪深入,有老人枕書石上臥,茂先坐與論說。視其所枕書,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異之。 下面句子中的兩個“與”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 (1)茂先坐與論說 (2)而世又不與能死節(jié)者比 答案:相同。 【理由】 第(2)句出自《報任安書》,我們學過這課,知道“與”是介詞,引出

32、對象,可譯為“和”。第(1)句中的“與”是否也是介詞,譯為“和”,我們可將“和”代入句子中,發(fā)現(xiàn)講得通,句子的大意是“茂先便坐下和他談論”,(1)句中的“與”與其后省略的“之”,構(gòu)成介賓結(jié)構(gòu)。可見兩句中的“與”字意義和用法相同。 晉朝太康年間,張茂先擔任建安從事,某天在洞山游玩。沿著溪流往里走,見到一位老人枕著書在石頭上躺著,茂先便坐下和他談論。(茂先)看到他所枕書上的文字都是蝌蚪文,不能分辨是什么字,茂先對此感到奇怪。 2.句意分析法 根據(jù)句子的大意推斷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此法在日常學習和考試中常用。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荀子·勸學》),句子的大意是“堆積土石成為高山

33、,風雨(就會)在這里興起”,由此確定“焉”是兼詞“于此”,“興焉”即“在這里興起”。 [例2]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原文信息: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為而難成者,有難成而易敗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獨見而留意也。 下面句子中的兩個“而”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 (1)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2)圣人之所獨見而留意也 答案:不同。 【理由】 第(1)句的句意是“事情有可以做卻不可以說的”,由此可知,“而”應該解釋為“但是,卻”,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第(2)句,“獨見”和“留意”都是陳述“圣人”的,一是圣人有獨到的見解,一是圣人時刻留意。因此,這里的“

34、而”是連詞,表并列,譯為“和”。 事情有可以做卻不可以說的,也有可以說但不可以做的。有容易施行卻難以成功的,也有難以成功且又容易失敗的。這四方面的謀略,是只有圣人能認識和留意的。 3.標志識別法 有些虛詞是構(gòu)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志詞,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見”“于”“為”“為所”表被動;用“之”“是”表示賓語前置,如:何陋之有。 [例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原文信息: 遣人遙尾其后,路甚僻遠,識其所而返。雪晴,往訪焉,惟草屋一間,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試問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魚?!笔贾鏋橄壬?。 下面句子中的兩個“何

35、”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 (1)試問徽之先生何在 (2)君何以知燕王 答案:不同。 【理由】 第(1)句,“何”是疑問代詞,放在介詞“在”之前,是賓語前置?!昂卧凇奔础霸诤巍保霸谀睦铩?。第(2)句,“何”也是疑問代詞,放在介詞“以”之前,同樣是賓語前置。“何以”即“以何”,“憑什么”。 眾人派人遠遠地尾隨在他的后面,道路很是偏僻遙遠,(派去的人)記住了他的住所后返回。雪后天晴,眾人去造訪他,只見一間草屋,家里只有四面墻壁挺立。忽然看見米桶中有一個人,是先生的妻子,因為天氣寒冷,所以坐在桶中。詢問呂徽之先生在哪,回答說:“在溪流邊上捕魚?!辈胖滥侨苏媸窍壬恕? 4.位置推斷

36、法 一些虛詞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也”,在句末一般表示判斷、陳述、疑問、感嘆等語氣,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謂之間,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又如“乎”,用在句末是語氣詞,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詞后是助詞,用在代詞、名詞之前則是介詞。 [例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原文信息: 叔孫通者,薛人也。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敗于定陶,從懷王。懷王為義帝,徙長沙,叔孫通留事項王。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叔孫通降漢王。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 下面句子中的兩個“也”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 (1)叔孫通者,薛人也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答案:不同。 【理由】

37、 第(1)句中的“也”字處于句末,是表判斷的句末語氣詞,不譯;第(2)句中的“也”字處于句中,是表舒緩語氣的句中助詞,不譯。 叔孫通是薛縣人。等項梁到了薛縣,叔孫通便投靠了他。(后來項梁)在定陶戰(zhàn)死,叔孫通就跟隨了楚懷王。懷王被項羽封為義帝,遷往長沙去了,叔孫通便留下來侍奉項羽。 漢高帝二年(前205),漢王劉邦帶領(lǐng)五個諸侯王攻進彭城,叔孫通就投降了漢王。漢王戰(zhàn)敗西去,叔孫通趁機跟了去并最終投靠了漢王。 5.語法切入法 從語法結(jié)構(gòu)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虛詞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田單知士卒之可用……遣使約降于燕”和“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結(jié)合句意可知,前句的主語是田單,

38、是施動者;后句的主語應是楚懷王,是受動者。故前句中“于”譯為“向”,后句中“于”譯為“被”。 [例5]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原文信息: 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裝為船艦,葺之以茅,并立辦。眾軍將發(fā),諸將須櫓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張,爭者乃息。 下面句子中的兩個“乃”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 (1)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張 (2)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答案:不同。 【理由】 第(1)句中的“乃”在動詞“出”之前,作狀語,副詞,譯為“于是,就”;第(2)句中的“乃”在判斷句中表示判斷,動詞,譯為“是”。 等到武帝起兵,全部拿檀溪中的竹木裝造為船艦,用茅

39、草蓋頂,都很快就完成了。大軍將要出發(fā),各位將領(lǐng)需要的船櫓很多,呂僧珍就把先前預備好的船槳拿出來,每只船給兩把,爭搶的人才得以停息。 6.詞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詞兼有實詞和虛詞兩種性質(zhì),可借助上下文的語境,推斷其詞性和用法。詞性不一樣,用法也不一樣。如“將以定志意也”和“必有以也”,前一個“以”是介詞,“用”; 后一個“以”是名詞,“原因”。 [例6]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原文信息: 嘗聞一青衿,生性狡,能以譎計誑人。其學博持教甚嚴,諸生稍或犯規(guī),必遣人執(zhí)之,撲無赦。一日,此生適有犯,學博追執(zhí)甚急,坐彝倫堂,盛怒待之。 已而生至,長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

40、方在處置,故來見遲耳。” 下面句子中的兩個“適”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 (1)一日,此生適有犯 (2)王適有令,必亟聽從 答案:不同。 【理由】 第(1)句中的“適”作副詞,譯為“正好”;第(2)句中的“適”是連詞,譯為“假如,倘若”。 曾經(jīng)聽說有個書生,本性狡猾,善于用詭計欺騙人。他就讀的縣學里的學官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格,那些學生稍有犯規(guī),(學官)一定派人把犯規(guī)的學生抓來打一頓,決不赦免。有一天,這個書生正好違反了規(guī)定,學官派人緊急捉回他,他自己則坐在學府正堂上怒氣沖沖地等待著。 一會兒,這個學生被抓來了,他久久地跪在地上,不說其他事情,只是說:“學生我偶然得到千金,正在處理

41、,所以來遲了。” 7.結(jié)構(gòu)推斷法 一是可以根據(jù)句子的對稱關(guān)系來推斷:文言句子講究整齊、對稱,抓住這點,我們可從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飾關(guān)系的連詞,那么“以”也應和它相同,也是表修飾關(guān)系的連詞。 二是根據(jù)詞語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來推斷。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如:①“其皆出于此乎”,“其”,副詞,表揣度語氣,“大概”,作狀語;②“國無主,其能久乎”,“其”,副詞,表反問語氣,“難道”,作狀語;③“其一犬坐于前”,“其”,指示代詞,“其中的”,作定語;④“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其”,第

42、一人稱代詞,“自己”,作兼語;⑤“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其”,語氣助詞,可不譯;⑥“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其”,表祈使語氣,“應當,一定”。 [例7]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2016·北京卷)原文信息: 桓公問于管子曰:“楚者,山東之強國也,其人民習戰(zhàn)斗之道。舉兵伐之,恐力不能過,兵弊于楚。為之奈何?”管子對曰:“即以戰(zhàn)斗之道當之矣?!惫唬骸昂沃^也?”管子對曰:“公貴買其鹿?!? …… 桓公問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術(shù),為之奈何?”管子對曰:“公其令人貴買衡山之械器,燕、代必從公而買之。秦、趙聞之,必與公爭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價。天下爭之,衡山械器必十

43、倍以上?!惫唬骸爸Z。”因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不敢辯其價。齊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聞之,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 下面句子中的兩個“其”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 (1)其人民習戰(zhàn)斗之道 (2)公其令人貴買衡山之械器 答案:不同。 【理由】 “其”第一句為代詞,它的,指楚國;第二句為副詞,表祈使語氣。 桓公問管仲說:“楚國,是崤山以東的強大國家,它的人民熟悉戰(zhàn)斗之道。(如果)出兵進攻它,恐怕(我們的)實力不能勝過(楚國),軍隊被楚國打敗。對這件事該怎么辦?”管仲回答說:“就用戰(zhàn)斗之道來對付它?!被腹f:“這怎么講?”管仲回答說:“您高價購買楚國的鹿?!? …… 桓公問管仲說:“

44、我想要尋求控制衡山國的辦法,對這件事該怎么辦?”管仲回答說:“您可以派人高價收購衡山國的兵器,燕國和代國一定跟著您去買兵器。秦國和趙國聽說這件事后,一定同您爭著買,衡山國兵器的價格一定翻倍。天下爭相購買它,衡山國的兵器一定漲價十倍以上?!被腹f:“可以?!庇谑桥扇说胶馍絿筚彵?,不敢同他們討價還價。齊國在衡山國施行購買兵器的策略十個月以后,燕、代兩國聽說了這件事,果然也派人到衡山國求購兵器。 一、“而”字用法辨析 (一)怎樣辨析并列、承接、遞進關(guān)系 1.意義辨析 “而”字表示并列、承接、遞進關(guān)系,這三種關(guān)系各有特點,有明顯區(qū)別。區(qū)別主要看前后連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顛倒。

45、“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顛倒,是并列關(guān)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顛倒,是承接關(guān)系;“地位”不平等,位置不可顛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進了一層,是遞進關(guān)系。 2.代入辨析 并列關(guān)系可譯作“與”“和”,承接關(guān)系可譯作“接著”“然后”“就”,遞進關(guān)系可譯作“而且”“并且”??梢园堰@三種關(guān)系的意義項代入原句,檢查一下是否通順,是否合乎語境。 [即時小練] 1.判斷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字表示的是哪一種關(guān)系: A.并列    B.承接    C.遞進 ①蟹六跪而二螯(  )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 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⑤卒廷見相如

46、,畢禮而歸之(  ) 答案:①A?、贑 ③C?、蹷 ⑤B (二)怎樣辨析修飾、承接關(guān)系 1.意義辨析 “而”字連接的兩部分大都是動詞或動詞性短語。如果兩個動作行為同時出現(xiàn),前一個動作表示后一個動作行為出現(xiàn)的手段、方式,說明后一個“怎么樣”,這時“而”表修飾關(guān)系;兩個動作行為出現(xiàn)有先有后,前一個動作不表示后一個動作行為出現(xiàn)的手段、方式,不說明后一個“怎么樣”,這時“而”表承接關(guān)系。 2.代入辨析 將表示修飾關(guān)系的“地”“著”與表示承接關(guān)系的“接著”“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順、合理。哪個通順、合理,就屬于哪種關(guān)系。 [即時小練] 2.判斷下列句中加點的“而”字表示的是哪一種

47、關(guān)系: A.修飾          B.承接 ①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②有賢士大夫發(fā)五十金,買五人之頭而函之(  ) ③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 ④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  )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⑥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 ⑦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 ⑧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 答案:①B ②B?、跘 ④A?、軦?、轆?、連 ⑧B 二、“以”字用法辨析 1.除了表原因,解作“因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換的是連詞,否則是介詞。這叫“替換法”。 2.表原因,解作“因為”的“以”,若后面是

48、分句,它是連詞;后面是名詞、代詞、名詞短語,它是介詞。這叫“搭配法”。 [即時小練] 3.指出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 ①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____________ ②不賂者以賂者喪____________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____________ ④秦亦不以城予趙____________ ⑤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____________ 答案:①連詞,而且?、诮樵~,因為?、圻B詞,因為 ④介詞,把?、萁樵~,因為 三、“焉”字用法辨析 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問代詞;放在句尾,一般作語氣助詞;放在不及物動

49、詞后,一般作兼詞;放在及物動詞后,一般作代詞;放在名詞后,一般作助詞。當然,也有例外,如下面的第⑥句。具體作答時要結(jié)合語境。 [即時小練] 4.指出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義和用法。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____________ ②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____________ 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____________ 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____________ ⑤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____________ ⑥置杯焉則膠____________ ⑦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____________ 答案:①疑問代詞,哪里 ②助詞,不譯 ③兼詞,于此(

50、之)?、苤~,不譯 ⑤兼詞,于之?、藜嬖~,于之 ⑦代詞,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問題。(每小題4分) 1.判斷“其”在文中的意義。 狐謂狼曰:“羊肉①其鮮乎?君②其有意,叼③其一而啖之,得飽④其口福?!崩窃唬骸阿萜淙缑腿危俊焙g于犬曰:“羊數(shù)詈君,⑥其言不堪入耳,君乃無所怒,⑦其無聞邪?⑧其畏主人邪?及⑨其嬉逐,愿為一雪⑩其恥,君?其許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護羊愈謹,狐與狼憤然而去。 答:                                                                          答案:③

51、④⑥⑨⑩這五個“其”均用作代詞。③相當于“其中的”;④相當于“自己”;⑥相當于“它們的”;⑨相當于“它們”;⑩相當于“這(個)”。 ①⑤??均用作副詞。①表揣測,大概;⑤表示加強語氣;?表祈使語氣,一定;?表反詰,相當于“難道”。 ②⑦⑧三個“其”字,均用作連詞。②表假設(shè),如果;⑦⑧表選擇,是……還是……。 2.判斷“于”在文中的意義。 “黃鳥①于飛,差池其羽”,何其笑也。然②于吾等,則久別矣。自十年前偶見之,③于今已十載,未睹其姿。今造林還草,生態(tài)漸復,黃鳥復見,其鳴之美則倍④于昔。吾鄉(xiāng)之美已聞⑤于四方。世人皆欲老⑥于吾鄉(xiāng),此乃多人言⑦于我也,非吾杜撰耳。⑧于是吾等暢飲抒懷,

52、陶然醉⑨于是,不亦樂乎? 答:                                                                          答案:①助詞,湊足音節(jié);②介詞,表示對象,可譯為“對于”;③介詞,可譯為“到”;④介詞,表示比較,可譯為“比”;⑤介詞,表示被動,可譯為“被”;⑥介詞,表示方位,可譯為“在”;⑦介詞,表示對象,可譯為“對”或“向”;⑧同現(xiàn)代漢語,可譯為“于是”;⑨介詞,可譯為“在”。 3.判斷“為”在文中的意義。 “天行有常,不①為堯存,不為桀亡?!贝刷跒橹晾恚敘蹫槭廊搜灾?,切勿使之④為巫所惑。巫者,以詭⑤為業(yè),其所⑥為皆

53、⑦為利也。故⑧為其來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⑨為天下除殘去穢,乃吾輩本分,何辭⑩為? 答:                                                                          答案:①介詞,可譯為“因為”;②動詞,可譯為“是”;③介詞,可譯為“對、向”;④介詞,可譯為“被”;⑤動詞,可譯為“作為”;⑥動詞,可譯為“做”;⑦介詞,可譯為“為了”;⑧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⑨介詞,可譯為“替”;⑩句末語氣詞,可譯為“呢”。 4.判斷“之”在文中的意義。 一僧欲①之南海,詢于唐僧,唐僧不②之應。久③之,此僧以

54、簞食瓢飲④之助至南海,夸⑤之于唐僧:“此何難⑥之有?”唐僧曰:“汝⑦之百折不撓,實可欽佩。然汝⑧之言亦過矣,君將驕而笑⑨之乎?” 答:                                                                          答案:①動詞,可譯為“到、往”;②代詞,可譯為“他”;③助詞,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用在時間詞后,不譯;④指示代詞,可譯為“這樣”;⑤代詞,可譯為“這件事”;⑥助詞,賓語前置標志,不譯;⑦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⑧結(jié)構(gòu)助詞,可譯為“的”;⑨人稱代詞,可譯為“我”。 5.判斷“以”在文中的意義。 “古人思

55、秉燭夜游,良有①以也?!比簪谝约好烙谂税玻瑒t出無傷;否則,③以如吾之容現(xiàn)于當衢,則恐驚人。故自當④以書卷為伴,棄夷⑤以近則隨眾而游,險以遠則獨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⑥以鬧天宮”之勇,從而可醉乎“木欣欣⑦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暢游書海⑧以極夫天地之樂,如此,⑨以帝位予我,亦棄之也,豈⑩以一冕之故而棄心神之逸??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長享逸樂。 吾雖?以康熙六年至京師,然終未?以權(quán)貴交,?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賢不見用,忠不見?以”之嘆。 答:                                                            

56、              答案:①名詞,可譯為“原因”;②動詞,可譯為“認為”;③介詞,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依據(jù)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譯為“憑借”;④介詞,可譯為“把”;⑤連詞,相當于“而”,表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⑥連詞,相當于“而”,表承接關(guān)系;⑦連詞,相當于“而”,表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⑧連詞,表目的關(guān)系,可譯為“來”;⑨介詞,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⑩介詞,可譯為“因”;?連詞,表原因,可譯為“因為”;?介詞,可譯為“在”;?介詞,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跟、和”;?連詞,表界限或范圍;?動詞,可譯為“用”。 6.判斷“而”在文中的意義。 兵者,危道也。須戮力同心,切勿如

57、蟹六跪①而二螯,否則,何以勝?故馮婉貞曰:“諸君②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氏雖小,然青,取之于藍③而青于藍,更勝其父。婉貞博學④而日參省乎己,非只效書生終日⑤而思也。三思⑥而后行,故有抗敵之大捷。非⑦而所謂小女子也,乃巾幗英杰⑧而。 答:                                                                          答案:①連詞,并列關(guān)系;②連詞,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③連詞,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卻”;④連詞,遞進關(guān)系;⑤連詞,修飾關(guān)系;⑥連詞,承接關(guān)系;⑦代詞,同“爾”,可譯為“你”;⑧語氣助詞,放在句末,表示勸告

58、或感嘆語氣,可譯為“吧”“啊”。 7.判斷“何”在文中的意義。 “徐公①何能及君也”本謬也,懂其理者,②何可勝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③何也?其所據(jù)④何為?原其理,當為愛之深也??梢?,情之誤,⑤何其大也!然⑥何人能忘情耶?⑦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⑧何如? 答:                                                                          答案:①疑問副詞,可譯為“怎么”;②疑問副詞,可譯為“怎么”;③疑問代詞,可譯為“為什么”;④疑問代詞,可譯為“什么”;⑤副詞,可譯為“多么”;⑥疑問代詞,可譯為“什么”;⑦與

59、“以”連用可譯為“憑什么”;⑧可譯為“怎么樣”。 8.判斷“乎”在文中的意義。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①乎?然吾曾見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②乎是,然其仍從此業(yè),吾問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賦斂。”可見,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③乎!而王胡為④乎如此好樂?若恢恢⑤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則王之所為,宜也。臣之駑頓,所言多謬,王能諒之⑥乎? 答:                                                                          答案:①助詞,推測語氣,可譯為“吧”;②介詞,相當于“于”;③助詞,感嘆語氣,可譯為“啊、呀”;④助詞,用

60、在句中表停頓;⑤助詞,形容詞詞尾,……的樣子;⑥句末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 9.判斷“乃”在文中的意義。 嘗聞放翁志節(jié),畢現(xiàn)《示兒》,①乃讀之。至“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②乃翁”一句,大為感佩,其真③乃忠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齒,④乃曰:“此徒沽名耳?!北娙速|(zhì)之以理,其辭窮,⑤乃不得已而謝。 答:                                                                          答案:①副詞,表承接,可譯為“于是”;②代詞,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③副詞,表肯定,相當于“是”;④副詞,表出乎意料,可譯為

61、“竟然,卻”;⑤副詞,可譯為“才”。 10.判斷“且”在文中的意義。 “存者①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此豈石壕一地,唐王朝盡然耳。若此,帝尚每日聲歌,②且委政非人。則李唐③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④且漣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則必危??v有“死⑤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之豪氣,無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答:                                                                          答案:①副詞,可譯為“暫且”;②連詞,表遞進,“并且”;③副詞,可譯為“將要”;④連詞,表并列,可譯為“并且”;⑤連詞,表讓步,可譯為“尚且”

62、。 11.判斷“若”在文中的意義。 “①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xiāng)?!逼嬖闸谌羧酥迹廴籼祗@石破,花開鐵樹,非④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治彷叺盀槠漪~之一鱗⑤若龍之一爪也。⑥若夫常人思鄉(xiāng),常望月懷遠,登高作賦,至若柳子厚則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難抑之情,絕矣。 答:                                                                          答案:①連詞,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②代詞,可譯為“這樣,這,如此”;③動詞,可譯為“像,如”;④代詞,可譯為“你”;⑤連詞,選擇關(guān)系,可譯為“或、或者”;⑥表意思

63、他轉(zhuǎn),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 12.判斷“所”在文中的意義。 “吾①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藺相如此言,足使之為天下②所欽。以其③所居位,能如此,豈他人可及?察其言,觀其行,可見其④所言非偽飾耳。與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⑤所過之時,前訪朱亥,其度豈常人哉?此二人皆⑥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答:                                                                          答案:①可譯為“……的原因”;②表示被動;③“所+動詞”后面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作用;④“所+動詞

64、”構(gòu)成所字結(jié)構(gòu);⑤“所+動詞”構(gòu)成所字結(jié)構(gòu);⑥可譯為“用來……”“靠他來……”“……的方法(途徑、手段)”。 13.判斷“焉”在文中的意義。 崤之戰(zhàn),秦軍過崤山之間,見峭峭①焉,狹狹焉,未料及有伏②焉,山上大石紛落,但大呼“且③焉置土石”,別無他法,故致大敗。于是余有嘆④焉,驕而輕敵,⑤焉能不?。咳绱?,縱萬軍于之何加⑥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⑦焉,則必無顏世上矣。 答:                                                                          答案:①形容詞詞尾,可譯為“……的樣子”;②兼詞,“于”+“是”或“之”

65、,可譯為“在這里”;③兼詞,“于”+“何”,可譯為“在哪里”;④句末語氣助詞,不譯;⑤疑問副詞,可譯為“怎么”;⑥句末語氣助詞,可譯為“呢”;⑦代詞,可譯為“他們”。 14.判斷“也”在文中的意義。 “師道之不傳①也久矣,汝何以能復之②也?”“吾將勸勉督責以行之③也?!薄叭曛?,金玉④也。汝之心胸,吾輩何能及⑤也!” 答:                                                                          答案:①助詞,句中表停頓,舒緩語氣;②句末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③句末語氣助詞,表肯定語氣;④句末語氣助詞,表判斷語氣

66、;⑤句末語氣助詞,表感嘆語氣。 15.判斷“因”在文中的意義。 ①因能授官,不以門第取人,且不②因舊制,此乃曹操成大業(yè)之③因。其常④因人不備,襲取之,如烏巢焚糧。此一役,動搖袁紹軍心,⑤因乘勢擊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⑥因許攸之力而得,此正如⑦因枯木變?yōu)闃s木也。途經(jīng)紹墓,其尚⑧因眾人至前拜祭。其量豈常人可比?⑨因此其得眾人之心,以一天下。⑩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業(yè)。 答:                                                                          答案:①介詞,可譯為“憑借,依靠”;②動詞,可譯為“沿襲”;③名詞,可譯為“原因”;④介詞,可譯為“趁著”;⑤副詞或連詞,可譯為“于是”;⑥介詞,可譯為“憑借”;⑦介詞,可譯為“經(jīng)由”;⑧介詞,可譯為“通過,經(jīng)過”;⑨介詞,可譯為“因為”;⑩連詞,可譯為“因為”。 16.判斷“與”在文中的意義。 朝過夕改,君子①與之,吾亦贊同。今將他人②與之璧上交,足見其悔過之意,何其堅③與!其④與吾等之約,當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難⑤與也,應使眾⑥與其事,⑦與慷慨之君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guān)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guān)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wǎng)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版權(quán)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wǎng),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