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生物二輪專題復習 專題八 生物的變異與進化課時作業(y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年高考生物二輪專題復習 專題八 生物的變異與進化課時作業(yè)(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年高考生物二輪專題復習 專題八 生物的變異與進化課時作業(yè)
一、選擇題(每小題6分,共36分)
1.(xx·青島一模)科學興趣小組偶然發(fā)現(xiàn)一突變植株,突變性狀是由一條染色體上的某個基因突變產(chǎn)生的(假設突變性狀和野生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為了進一步了解突變基因的顯隱性和在染色體中的位置,設計了雜交實驗方案:利用該株突變雄株與多株野生純合雌株雜交;觀察記錄子代中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狀和突變性狀的數(shù)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如果突變基因位于Y染色體上,則子代雄株全為突變性狀,雌株全為野生性狀
B.如果突變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且為顯性,則子代雄株全為野生性狀,雌株全為突變性
2、狀
C.如果突變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區(qū)段,且為顯性,則子代雄株、雌株全為野生性狀
D.如果突變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且為顯性,則子代雄株、雌株各有一半為野生性狀
解析:若突變基因是位于X、Y染色體的同源區(qū)段的顯性基因,該突變雄株的基因型可能為XAYA或XAYa或XaYA,與野生純合雌株雜交,后代的情況分別是全為突變性狀、雌性全為顯性、雄性全為顯性三種情況。
答案:C
2.(xx·安徽質(zhì)檢)已知a、b、c、d是某細菌DNA片段上的4個基因,圖中W表示野生型,①②③分別表示三種缺失不同基因的突變體。若分別檢測野生型和各種突變體中某種酶的活性,發(fā)現(xiàn)僅在野生型和突變體①中該酶有活性,則編碼該酶的
3、基因是( )
A.基因a B.基因b
C.基因c D.基因d
解析:僅在野生型和突變體①中該酶有活性,說明只有在野生型和突變體①中存在該基因,即基因b。
答案:B
3.(xx·濰坊一模)在人的體細胞核中,除一條X染色體外,其余的X染色體常濃縮成染色較深的染色質(zhì)塊,通
常位于間期細胞的核膜邊緣,稱為巴氏小體。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取女性的少許口腔黏膜細胞染色制片即可用顯微鏡觀察到巴氏小體
B.巴氏小體的形成是一種染色體結構變異
C.運動會上運動員的性別鑒定可采用觀察巴氏小體的方法
D.男性的體細胞核中出現(xiàn)巴氏小體,說明發(fā)生了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
解析:巴氏小體是染色體
4、濃縮形成的,沒有染色體結構的斷裂與重接,不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
答案:B
4.(xx·濱州一模)二倍體植物甲(2N=10)和二倍體植物乙(2n=10)進行有性雜交,得到的F1不育。以物理撞擊的方法使F1在減數(shù)分裂時整套的染色體分配至同一個配子中,再讓這樣的雌雄配子結合產(chǎn)生F2。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F1正常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的雌雄配子各為2種
B.物理撞擊的方法最終產(chǎn)生的F2為二倍體
C.植物甲和乙能進行有性雜交,說明它們屬于同種生物
D.若用適宜濃度的秋水仙素處理F1幼苗,則得到的植株是可育的
解析:甲、乙兩種植物雜交得到的后代不育,說明這兩種植物存在生殖隔離,F(xiàn)1也不能
5、進行正常的減數(shù)分裂;題目所述手段培育的F2是含有兩個甲的染色體組和兩個乙的染色體組,是含有同源染色體的異源四倍體,每一條染色體都存在同源染色體,是可育的。
答案:D
5.(xx·蚌埠質(zhì)檢)在某小島上的一種啄木鳥,其喙長分布如甲圖,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種在樹干中的蟲,這種蟲在樹干的深度分布如乙圖。有四位同學圍繞“下一代鳥喙的可能長度如何”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四位同學的觀點分別闡述如下,其中合理的是( )
圖甲 圖乙
①下一代鳥的喙都比親本長,因為較長的鳥啄是生存所必需的?、谙乱淮B的喙都比親本短,因為在樹干深處就很容易捕捉到蟲?、巯乱淮B的喙不一定比親本長,因為變異是不定向的?、?/p>
6、下一代鳥的喙不一定比親本長,僅一代的時間還不能進化成較長的喙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由于存在著變異的不定向性和時間短這些因素,無法確定下一代的喙長度比親代的長還是短。
答案:D
6.(xx·日照一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某種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僅吃糞便,還取食蜈蚣、千足蟲等。與普通蜣螂相比,這種蜣螂后腿較卷曲,便于捕獵,頭部較窄而長,便于進食內(nèi)臟。由此得不出的結論是( )
A.從進化的角度看,這種蜣螂與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離
B.從生態(tài)系統(tǒng)成分看,這種蜣螂既是消費者又是分解者
C.與普通蜣螂相比較,這種蜣螂類型的出現(xiàn)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D.與普通蜣螂相比較
7、,這種蜣螂種群的某些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
解析:由題可知,“生活品位”提高的蜣螂出現(xiàn)了與普通蜣螂不同的適于“肉食”的性狀,因此該蜣螂種群的某些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生物出現(xiàn)了進化,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肉食”這一特點又決定了它不只是腐食,還進行肉食,因此這種蜣螂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費者;從題干中找不到足夠的證據(jù)說明兩種蜣螂間存在著生殖隔離,故A項錯誤。
答案:A
二、非選擇題(共39分)
7.(xx·北京一模)(10分)圖1表示果蠅體細胞的染色體組成,圖2表示果蠅性染色體X和Y的非同源區(qū)段和同源區(qū)段。已知控制果蠅剛毛(B)和截毛(b)的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體的同源區(qū)段。
圖1
8、 圖2
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基因B和b的根本區(qū)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們所控制性狀的遺傳遵循__________________定律。若只考慮這對基因,截毛雄果蠅的基因型可表示為__________。
(2)若某雄果蠅X染色體的非同源區(qū)段有一顯性致病基因,與正常雌果蠅交配,后代發(fā)病率為__________;若此雄果蠅Y染色體的非同源區(qū)段同時存在另一致病基因,與正常雌果蠅交配,后代發(fā)病率為__________ 。
(3)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果蠅群體中偶爾會出現(xiàn)Ⅳ——三體(Ⅳ號染色體多一條)的個體。從變異類型分析,此變異屬于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 。已知Ⅳ——三體的個體均能正常生活,且可以繁殖后代,則三體雄果蠅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次級精母細胞中Ⅳ號染色體的數(shù)目可能有__________條(寫出全部可能性)。從染色體組成的角度分析,此種三體雄果蠅經(jīng)減數(shù)分裂可產(chǎn)生__________種配子,與正常雌果蠅雜交,子一代中正常個體和三體的比例為__________。
解析:(1)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中的堿基排列順序即代表了遺傳信息,一對等位基因的遺傳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
(2)雄果蠅的X染色體上的基因一定傳遞給后代中的雌性個體,伴X遺傳的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在后代雌性個體中會表現(xiàn)出來,而Y染色體是由親代的雄性傳遞給后
10、代中的雄性的,所以Y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表現(xiàn)為限雄遺傳。
(3)三體現(xiàn)象屬于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三體的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這三條染色體會形成一個二價體和一個單價體,二價體和一對同源染色體的聯(lián)會、分離行為相同,而單價體則是隨機移向一極,所以在減數(shù)分裂中可能形成含1或2、4條Ⅳ號染色體的次級精母細胞;這樣形成的配子中含Ⅳ號染色體的情況有兩種,即含有1條或2條,由于雄果蠅產(chǎn)生的配子中含X染色體和含Y染色體的各占一半,所以經(jīng)減數(shù)分裂能形成4種配子。
答案:(1)脫氧核苷酸(或堿基)序列不同 基因分離XbYb
(2)50% 100%
(3)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 1、2、4 4 1∶1
8.(xx
11、·浙江一模)(10分)研究發(fā)現(xiàn)果蠅棒眼性狀是由于X染色體上16A區(qū)段重復導致,染色體結構和表現(xiàn)型關系見下表。下圖表示16A區(qū)段中的部分DNA片段自我復制及控制多肽合成的過程。請回答問題。
(1)DNA的同一脫氧核苷酸鏈中相鄰兩個堿基之間依次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連接。與③相比,②中特有的堿基配對方式是____________。
(2)若要改造此多肽分子,將圖中丙氨酸變成脯氨酸(密碼子為CCA、CCG、CCU、CCC),可以通過改變DNA模板鏈上的一個堿基來實現(xiàn),即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雌果蠅a與雄果
12、蠅f雜交,F(xiàn)1表現(xiàn)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雌果蠅c與雄果蠅e雜交,正常情況下F1都為棒眼,但出現(xiàn)了少數(shù)正常眼和重棒眼果蠅。研究發(fā)現(xiàn)這與同源染色體之間的不等交換有關,依據(jù)該理論,上述雜交后代中出現(xiàn)異常果蠅是由于親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果蠅在減數(shù)分裂時發(fā)生不等交換,產(chǎn)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配子。
(5)若用b代表一個16A區(qū)段,B代表兩個16A區(qū)段,科研人員構建了一個棒眼雌果蠅品系XmBXb,其細胞中的一條X染色體上攜帶隱性致死基因m,且該基因與B始終連在一起,如下圖所示。m基因在純
13、合(XmBXmB、XmBY)時能使胚胎致死。請用遺傳圖解寫出棒眼雌果蠅(XmBXb)與正常眼雄果蠅(XbY)雜交獲得F1的過程。
解析:本題以果蠅的一種染色體結構變異性狀的遺傳為背景,綜合考查了遺傳的分子基礎及遺傳的細胞基礎和基本規(guī)律的有關內(nèi)容。(1)DNA分子的同一條鏈中的兩個相鄰的堿基通過脫氧核糖—磷酸—脫氧核糖在外側交替連接;③過程為遺傳信息的翻譯,②則是轉錄,翻譯過程沒有DNA中特有堿基T的參與。(2)丙氨酸的密碼子是GCU,若第一個堿基變?yōu)镃,則決定脯氨酸,因而DNA模板鏈上的C變成G即可實現(xiàn)氨基酸的這一替換。(3)因為f果蠅是在X染色體上含有重復16A區(qū)段的雄果蠅,所以其后代
14、中的雌性個體均有重復的16A區(qū)段,都表現(xiàn)為棒眼,雄果蠅則表現(xiàn)為正常眼。(4)c、e雜交的異常情況,取決于c的變異,所以c中發(fā)生了不均等的交換之后可能產(chǎn)生含有一個或三個16A區(qū)段的配子,這種配子與正常的e的配子結合后即發(fā)育為正常眼和重棒眼。(5)書寫遺傳圖解時注意親子代的基因型、表現(xiàn)型及相關的符號、配子的基因型、比例等,特別注意涉及致死的情況應特別注明。
答案:(1)脫氧核糖—磷酸—脫氧核糖 T—A
(2)C變成G
(3)棒眼雌果蠅和正常眼雄果蠅
(4)雌(或c) 含3個和1個16A區(qū)段
9.(xx·懷化一模)(9分)甲地區(qū)的某二倍體哺乳動物有白色、淺灰色、灰色、淺黑色和黑色五種毛
15、色,毛色由位于常染色體上的基因(A、a)和X染色體基因(XB、Xb)共同決定,且毛色隨顯性基因數(shù)量遞增而顏色加深,并且該地區(qū)不存在基因致死現(xiàn)象??蒲腥藛T深入到很多年前進行核試驗的乙地區(qū)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分布在該地區(qū)的該動物的毛色只有淺灰色、灰色、淺黑色和黑色四種。為了探究其原因,課題小組隨機抽取乙地區(qū)若干只灰色雌雄個體相互交配實驗,得到F1表現(xiàn)型為:淺灰色雌性、灰色雌性、淺黑色雌性、黑色雌性、淺灰色雄性、灰色雄性、淺黑色雄性。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該課題小組得到F1中灰色雄性個體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地區(qū)
16、該動物沒有白色個體的原因是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個體不適應環(huán)境,而被淘汰。
(3)從長期進化來看,乙地區(qū)的該動物種群中基因XB頻率會__________(填“增加”或“減少”)。
解析:通過題干信息可知,五種表現(xiàn)型由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兩對等位基因控制,且毛色隨顯性基因數(shù)量遞增而顏色加深,因此可推測白色、淺灰色、灰色、淺黑色、黑色分別對應0、1、2、3、4個顯性基因。乙地的灰色雌雄個體交配,后代有黑色雌性個體(AAXBXB),則親本基因型為AaXBY、AaXBXb。由該地不存在基因致死現(xiàn)象可知,aa對個體存活沒有影
17、響,則影響乙地沒有白色個體的原因只可能是由Xb基因導致的,即Xb基因控制的性狀使該動物不適應乙地的環(huán)境,則XbY、XbXb的個體不能存活。因此,該交配實驗中,F(xiàn)1灰色雄性基因型為AaXBY。由于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Xb基因逐漸被淘汰,XB頻率則會逐漸增加。
答案:(1)AaXBY
(2)XbXb、XbY
(3)增加
10.(xx·孝感二模)(10分)一萬多年前,內(nèi)華達州比現(xiàn)在濕潤得多,許多湖泊(A、B、C、D)通過縱橫交錯的小溪流連結起來,湖中有不少鳉魚。以后,氣候逐漸干旱,小溪流漸漸消失,形成了若干個獨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魚形態(tài)差異也變得明顯(分別稱為a、b、c、d鳉魚)。下圖為內(nèi)華
18、達州1萬多年以來湖泊地質(zhì)的變化示意圖。
(1)1萬多年后,A湖中的所有鳉魚可以交配并產(chǎn)生可育后代,它們在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上稱為__________。
(2)現(xiàn)在,有人將四個湖泊中的一些鳉魚混合養(yǎng)殖,結果發(fā)現(xiàn):A、B兩湖的鳉魚(a和b)能進行交配,但其后代的雄性個體不能產(chǎn)生正常的精子;來自C、D兩湖的鳉魚(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A、B兩湖鳉魚的繁殖期在5月,C、D兩湖的鳉魚繁殖期在7月。則能體現(xiàn)遺傳多樣性的是 __________的鳉魚,A、B湖中鳉魚的進化歷程表明__________的形成,必須要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3)在5000年前,A湖的淺水灘生活
19、著甲水草,如今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另一些植株較碩大的乙水草,經(jīng)基因組分析,甲、 乙兩水草完全相同;經(jīng)染色體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對同源染色體,水草乙的染色體組數(shù)是水草甲的2倍。則甲、乙水草__________(是/不是)同一物種。
(4)下圖圖1表示D湖中與某種大型水草有關的食物網(wǎng)簡圖,水藻A與物種C、G和I附著在大型水草的表面。鳉魚、E和F則在水草中來回游動尋找食物,鳉魚的食物中各種類所占的能量比例如圖2所示。若完全除去湖中鳉魚,一年后,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將成為優(yōu)勢種,而物種E和F數(shù)量大量減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
圖1
圖2
解析:(1)A湖中的所有鳉魚可以構成一個種群,這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2)來自A、B兩湖的魚產(chǎn)生的后代中雄性個體不能產(chǎn)生正常的精子,說明兩者之間存在生殖隔離,不是同一物種,可以體現(xiàn)物種多樣性,而C、D兩湖中的魚可以雜交產(chǎn)生可育后代,說明兩者之間沒有生殖隔離,屬于同一物種的不同類型,能體現(xiàn)遺傳(基因)多樣性。(3)甲、乙兩種水草之間即使交配,也只能產(chǎn)生三倍體的不育后代,即甲、乙之間存在生殖隔離,不是同一物種。(4)物種C附著在水草的表面,該物種的大量繁殖,將占據(jù)水草表面,使水藻A生長、繁殖受到限制,物種E和F則是以A為食的生物,從而受到食物減少的影響而減少。
答案:(1)種群
(2)C、D 物種多樣性(新物種)
(3)不是
(4)C C大量繁殖,占據(jù)水草表面,使水藻A生長、繁殖受限,物種E和F因失去食物來源而數(shù)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