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賓縣雙龍鎮(zhèn)初級中學校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三單元 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復習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四川省宜賓縣雙龍鎮(zhèn)初級中學校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三單元 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復習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三單元 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學習目標】:
1.識記元朝的統(tǒng)一、行省制度、澎湖巡檢司、丞相的廢除、軍機處內閣大學士、文字獄
2.通過學生學習更明確元朝的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明清兩朝的統(tǒng)治特點是皇權空前強化,專制統(tǒng)治空前強化
激情激趣
導入目標
獨立思考
對學探究
分享交流
合作探究
展示提升
啟發(fā)探究
自主筆記
導學引航
目的、方法、時間
獨學指導
內容、學法、時間
互動策略
內容、形式、時間
展示方案
內容、方式、時間
重點摘記、成果記錄、規(guī)律總結
導入:
明清時期是我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強化的時期,也是古代史中的重點內容。
2、
時間:
成吉思汗、忽必列建立元朝
◆⑴成右思汗的貢獻:統(tǒng)一蒙古,建立蒙古大汗國。為元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⑵知道:1271年,蒙古族的忽必列建元朝,他就是元 世祖,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注意:是蒙古族建立了元朝;元朝的建立者是忽必烈,而不是成吉思汗)
◆⑶元的貢獻:元朝的統(tǒng)一,結束了北宋以來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遼闊。促進了民族融合
元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對后世影響浣深遠。中央設中書省,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我國省的行政區(qū)的設立,開始于元朝。
◆⒉西藏:元政府加強對西藏管轄,設宣政院管理藏族事務,西藏成
3、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qū),西藏正式歸中央管理。
◆⒊臺灣:元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臺灣)。
◆③元朝的統(tǒng)一,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
◆④西藏成為我國的正式行政區(qū)是從元朝開始的。
◆⑤濰坊屬中書省管轄
知道明清兩朝專制統(tǒng)治加強的主要表現(xiàn)。P67
(一)明清兩朝專制統(tǒng)治加強的主要表現(xiàn)
(1)改革行政機構,
①明:在地方:朱元璋廢除地方的行中書省,設立三司,直屬中央 在中央:朱元璋廢除丞相和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還設殿閣大學士。在明成祖朱棣時,在皇宮內設內閣,通過內閣制度,明朝的皇權空前強化。
②清:康熙時設南書房,強化皇權。雍正皇帝時,創(chuàng)立軍機處。
(
4、2)實行文字獄:明時:中國歷史上,大搞文字獄的就從朱元璋開始。
清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大興文字獄。
(二)注意事項
(1)明清實行文字獄的根本目的: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tǒng)治。(2)文字獄的危害: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人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3)清朝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的標志是雍正時設軍機處。
◆(4)明清兩朝統(tǒng)治的特點是皇權空前強化,專制統(tǒng)治空前加強
5) 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突出表現(xiàn):廠衛(wèi)特務機構的設置
學法指導:
(1)精讀課本:從問題入手,在書中找出歷史基本要素,自主解決導學案中的問題。(2)雙色筆標注:用雙色筆標記歷史基本要素,特別要標注未能解決
5、的問題。
時間: 分鐘
【對學】:
對子檢查完成情況:
【群學】:
合作探討重難點內容:
【預展】:
針對展示方案,分組進行思考展示方式及預案
預時: 分鐘
內容:
1、學生分組討論明清兩朝為什么要加強專制統(tǒng)治
2、分析明清文字獄對中國思想和文化的巨大影響
學法指導:(1)統(tǒng)一答案:各小組學科組長組織大家解決導學案中的重點問題和疑難問題。(2)找出問題:對組內討論仍不能解決的問題書寫到黑板上本組的位置。(3)準備大展示:學科組長進行任務分工;選擇好展示的形式。
6、
預時: 分鐘
重點摘記:
成果記錄:
達標訓練
1.歷史上曾經(jīng)統(tǒng)一全國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有( )
①隋朝 ②元朝 ③唐朝 ④清朝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全國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是( )
A.隋朝 B.元朝 C.唐朝 D.清朝
3.清朝許多知識分子不過問政治的主要原因是( )
A. 接受東林書院議政的教訓 B.受八股取士科舉制束縛
C. 殘酷的文化專制的恐懼 D.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流行
4.2020年7月6日來自奧林匹亞的圣火傳上了北京的萬里長城,這里的長城c
A.西起臨珧、東到遼東 B.東起臨珧、西到遼東
C.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D.東起鴨綠江,西到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