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 4《古代寓言二則》教案 蘇教版 (2)
《七年級語文上冊 4《古代寓言二則》教案 蘇教版 (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語文上冊 4《古代寓言二則》教案 蘇教版 (2)(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四 古代寓言二則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寓言這種文學形式。 2.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重點) 3.把握兩則寓言的主要內容。(難點) 教材分析:《鄭人買履》是一則寓言,寓言具有深厚群眾基礎和悠久歷史的文學樣式,優(yōu)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給人美的享受的同時發(fā)揮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長人們的智慧和才干?!多嵢速I履》這篇寓言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敘述了古代有個鄭國人去集市買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卻不相信自己的腳下,結果沒有買到鞋的故事,諷刺世上很多人不顧實際情況,只相信教條的做法。 《刻舟求劍》講的是這樣一個令人捧腹的故事,戰(zhàn)國時,楚國有個人乘船渡江,他佩帶的劍掉到了江里,他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船靠岸之后,他立即從刻下記號的地方跳進水里去找自己的劍,結果當然是找不到的,這則寓言故事,用來調整那些辦事拘泥固執(zhí),不知變通的人。 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是小學升入初中所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對于文言文,學生還比較陌生,因此,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為主,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導他們逐步走入文言文的獨特世界。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變革。可是,卻總有一些時代的落伍者跟不上社會潮流,造成自己處于受窘的地位。落伍者們的可悲在于:他們往往自我感覺不錯,卻就是跟不上趟。古代的那個買履的“鄭人”、另一個刻舟求劍的“楚人”就是這類人的典型代表。正所謂“旁觀者清”,品讀了《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之后,你也許能領悟些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大千世界里生存的道理。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課文《古代寓言二則》。 二、自主預習 1.資料助讀 (1)《鄭人買履》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作者韓非子。韓非子(約前280—前233)即韓非,我國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韓非繼承和發(fā)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稱作《韓非子》,現(xiàn)存55篇。 (2)《刻舟求劍》選自《呂氏春秋察今》,《呂氏春秋》亦稱《呂覽》,是戰(zhàn)國末秦相呂不韋組織編寫的論文集。 2.寫作背景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那些有思想有見識的文人,為了宣傳自己的理論,闡釋自己的觀點,或者為了更好地勸諫當朝統(tǒng)治者,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常常通過在自己的文章中借用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的小故事或者編寫一些小故事的方式來敘事說理。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很強的諷喻性,同時又生動形象,人們喜聞樂見,后來就發(fā)展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體裁——寓言。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來。如在《孟子》《莊子》《韓非子》以及《呂氏春秋》《戰(zhàn)國策》等書中,就運用了不少當時流行的寓言故事。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對事理的說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傳為警句、格言。本文所選的兩則寓言,便是在當時這種大背景下產生的,是為闡明自己的見解或政治主張而作的。 3.朗讀課文,掌握字音。 買履(lǚ) 自度(du) 涉江(sh) 遽(j) 墜于水(zhu) 契其舟(q) 吾忘持度(d) 遂不得履(su) 寧信度(nng) 三、合作探究 (一)把握重點詞語 1.詞語的特殊用法 特殊用法 詞語 原句 分析 通假字 坐 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 反 反歸取之 同“返”,返回 古今異義 市 至之市 古義:集市;今義:城市 求 求劍若此 古義:尋找;今義:請求、要求 是 是吾劍之所從墜 古義:指示代詞,這,這兒;今義:判斷動詞 契 遽契其舟 古義:用刀刻;今義:契約 一詞 多義 之 至之市 動詞,到……去 入水求之 代詞,它,指劍 是吾劍之所從墜 結構助詞,不譯 度 先自度其足 動詞,量長短 吾忘持度 名詞,指量好的尺碼 者 楚人有涉江者 代詞,……的人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詞,……的地方 而 而置之其坐 表順接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表轉折,卻 2.把握文言句式 ①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后置,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 ②試之以足(介賓短語后置,以足試之) ③無自信也(賓語前置,信自,相信自己) ④楚人有涉江者(定語后置,有個渡江的楚國人) (二)學習《鄭人買履》 1.《鄭人買履》中那個買鞋者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鄭人買履》中的買履者是一個十分死板,固執(zhí)又愚蠢的人。 2.朗讀課文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鄭人”怎樣的心情與神情?路人問話時會流露出怎樣的語氣? 明確:發(fā)現(xiàn)自己“忘持度”時,鄭人內心會充滿懊惱之情;回答別人時,會表現(xiàn)出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路人問話時會流露出疑惑的語氣。 3.《鄭人買履》開頭“鄭人有欲買履者”,在有的教材版本中選用的是“鄭人有且置履者”。兩句話的意思是否一致?為什么? 明確:“欲”可解釋為“想要”,“且”可解釋為“將要”;“買”與“置”意思相近。這兩句話整體意思基本一致,只是個別字不一樣。 (三)學習《刻舟求劍》 1.“刻舟求劍”的故事為什么要詳寫“刻記號”這一細節(jié)? 明確:將“刻舟”時把握十足的神態(tài)和“求劍”時茫然沒有結果的無奈進行對比,這一細節(jié)生動刻畫了這個愚蠢不知變通的家伙的心理狀態(tài)。(想象“刻舟”時的神態(tài)和“求劍”時的茫然,用自己的話表述) 2.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這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明確: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劍的狀態(tài)是一動一靜,而把兩者都看成靜的了。這啟示我們要尊重實際,用發(fā)展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 (四)比較閱讀 兩則寓言中的“鄭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點?你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人嗎?如果有,請舉出例子說明。 明確:兩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實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鄭人買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劍。(聯(lián)系實際舉例,可以舉死搬教條,硬套框框,而不顧客觀實際的人,也可舉一味憑主觀想象做事,無視變化了的客觀實際的人。) 四、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過程:自度足→忘持度→歸取之→不得履 《刻舟求劍》 過程:劍墜于水→遽契其舟→入水求之 五、課外拓展 如果你想熱心幫助鄭人,請你給他一個忠告。 示例:鄭人啊,你買鞋想到量尺碼,這沒錯。但是不能脫離實際,把尺碼當作買鞋的唯一依據(jù)啊。以后做事要從實際出發(fā),要靈活變通。認識來自實踐,方法源自實踐。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寓言的特點。 2.探究寓言的寓意。(重點) 3.學習課文通過言行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手法。(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寓言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本課“鄭人買履”“刻舟求劍”這兩篇寓言故事寥寥數(shù)語,情節(jié)極其簡單,卻極富哲理性,讓人百讀不厭。 本課的兩篇寓言的寓意分別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 二、自主預習 課文中的“鄭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荒謬可笑,請默寫出體現(xiàn)他們可笑言行的句子。 明確:鄭人:寧信度,無自信也。楚人: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合作探究 (一)主題歸納 大家一定聽過許多寓言故事,這是你們的文學啟蒙,也是人生啟蒙。它們是一個個分明的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們轉身走開時,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個哲理,嚴肅認真,催人深思,讓人感悟現(xiàn)實,體會人生。請概括兩則寓言的寓意。 明確:(1)《鄭人買履》:這篇寓言以簡潔生動的語言,通過一個愚蠢的鄭人“欲買履”而“度其足”,“至之市”又“忘操之”,終因“及反”“市罷”而“不得履”的故事,諷刺世上很多人不顧實際情況,只相信教條的行為,讓人們在詼諧幽默的氛圍中明白了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不能墨守成規(guī)的道理。 (2)《刻舟求劍》:舟是動的,而墜入水中的劍不會隨舟一起前游。寓言中的楚人不知道船和劍的狀態(tài)是一動一靜,而把兩者都看成靜的了。這說明不懂得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更自己的觀念和方法,就不會獲得預期的結果。該故事讓人們在捧腹大笑之際,明白了情況變了,處理事情的辦法也要跟著變,才能取得好效果的道理,啟示我們要尊重實際,用發(fā)展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 (二)寫法探究 《鄭人買履》中作者是怎樣刻畫那個買履者的形象的? 明確:(1)刻畫買履者的動作表現(xiàn)他的死板、愚蠢。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忘”“反”“取”等動詞,勾畫了買履者寧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腳的愚態(tài)。 (2)用典型的語言表現(xiàn)他的固執(zhí)。當別人問他“何不試之以足”時,他“寧信度,無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用可笑的結局進行嘲諷?!笆辛T,遂不得履”一句諷刺了死搬教條者徒勞無獲的結局。 (三)認識寓言特點 讀了這兩則寓言后,請說說你對寓言的認識。什么是寓言?有什么特點? 明確:“寓”即寄物,“言”即講道理,寓言是一種具有深厚群眾基礎和悠久歷史的文學樣式,它通常是通過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風趣的動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擬人等修辭手法寄寓一種思想、哲理或經驗教訓。優(yōu)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給人美的享受的同時發(fā)揮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長人們的智慧和才干。 四、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刻舟求劍 從實際出發(fā),讓事實說話 五、課外拓展 閱讀下面的寓言故事,回答下面問題。 狐貍和葡萄 饑餓的狐貍越過果樹的墻頭,看到了成串成串的熟透了的葡萄。狐貍的視線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齒都發(fā)亮了。多汁的葡萄在陽光照射下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遺憾是葡萄都掛得高高的,狐貍無論怎樣也挨不近抓不著,眼睛瞅得見,可牙齒咬不著。 狐貍白費了一個鐘頭勁,只好走了。它憤憤地說道:“算了,這些葡萄看上去挺好,實際上都沒有成熟!它們沒有一個不是酸的!我又何必叫牙齒酸得咯咯地發(fā)響呢?” 1.文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很形象地刻畫了狐貍“吃不到葡萄反說葡萄酸”的心理。請說說文中用了幾處對比? 2.寓言故事諷刺了哪一類人? 答案:1.兩處對比。枝頭成熟誘人的葡萄和狐貍吃不到葡萄反說葡萄因沒有成熟而發(fā)酸形成鮮明的對比;狐貍剛看到葡萄時垂涎欲滴的樣子和吃不到葡萄時說不想吃葡萄形成對比。2.達不到目的反而自欺欺人的人。-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古代寓言二則 七年級語文上冊 4古代寓言二則教案 蘇教版 2 年級 語文 上冊 古代 寓言 教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eibangfood.com.cn/p-11889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