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shù)學(xué)下冊 第七章 平面圖形的認(rèn)識(二) 測試卷B 蘇科版》由會(huì)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七年級數(shù)學(xué)下冊 第七章 平面圖形的認(rèn)識(二) 測試卷B 蘇科版(5頁珍藏版)》請?jiān)谘b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七章 平面圖形的認(rèn)識(二) 測試卷B
一、選擇題(每題4分,共32分)
1.現(xiàn)有兩根木棒,它們的長分別是20 cm和30 cm.若要訂一個(gè)三角架,則下列四根木棒的長度應(yīng)選 ( )
A.10 cm B.30 cm C.50 cm D.70 cm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三角形的角平分線,
2、中線和高都在三角形的內(nèi)部
B.直角三角形的高只有一條
C.鈍角三角形的三條高都在三角形外
D.三角形的高至少有一條在三角形內(nèi)
3.經(jīng)過平移作圖能得到圖形的是 ( )
4.人們都知道“五角星☆”的五個(gè)角相等,你知道每一個(gè)角是多少度嗎?答: ( )
A.36° B.30° C.45° D.60°
5.如圖,AB∥CD,AC⊥BC,圖中∠CAB互余的角有 ( )
A.1個(gè)
B.2
3、個(gè)
C.3個(gè)
D.4個(gè)
6.△ABC中,∠A:∠B:∠C=1:2:3則△ABC一定是 ( )
A.銳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鈍角三角形 D.選項(xiàng)A、B中的兩種都有可能
7.如果一個(gè)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為2 cm和5 cm,那么它的周長是 ( )
A.9 cm B.12 cm
C.9 cm或12 cm D
4、.以上答案都不對
8.如圖,BE、CF都是△ABC的角平分線,且∠BDC=110°,則∠A= ( )
A.50°
B.40°
C.70°
D.35°
二、填空題(每題5分,共25分)
9.如圖,H是△ABC三條高AD、BE、CF的交點(diǎn),則△ABC中
BC邊上的高是_________,△AHC中HC邊上的高是_______
_______,△ABH中AB邊上的高是_________.
10.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是1 cm和2 cm,則這個(gè)等腰三
角形的周長為______
5、____cm.
11.如圖,DAE是一條直線,DE∥BC,則∠BAC=_________.
第11題 第12題
12.如圖,OP∥QR∥ST,若∠2=110°,∠3=120°,則∠1=__________.
13.如圖,在△ABC中,∠C=90°,延長AB到D,延長CB到
F.設(shè)∠A=x+10°,∠CBA=x-10°,∠ABF=y,則x=
_______度,y=________度.
三、解答題(14~18題每題7分,19題8分,共43分)
14.如圖,已知一個(gè)角的兩
6、邊是和b,頂點(diǎn)在圖紙的外面,請你在圖紙內(nèi)畫一條和這個(gè)角的平分線平行的直線,并說明你的畫法是正確的.
15.如圖,五邊形ABCDE的內(nèi)角都相等,且∠1=∠2,∠3=∠4,求x的值.
16.如圖,已知直線AB與直線CD被直線GH所截,交點(diǎn)分別為點(diǎn)E、F,∠AEF=∠EFD.
(1)AB與CD平行嗎?為什么?
(2)若ME是∠AEF的平分線,F(xiàn)N是∠EFD的平分線,則能說明EM與FN平行嗎?
如果能,請說明理由;如果不能,還應(yīng)添加什么條件?
17.如圖,
7、在△ABC中,已知∠A:∠B:∠C=3:4:5,BD、CE分別是邊AC、AB上的高,BD、CE相交于H,求∠BHC的度數(shù).
18.如圖,已知D、E、F和A、B、C分別在兩條直線上,BD∥CE,∠C=∠D.試說明∠A=∠F.
19.(1)如圖①,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線相交于點(diǎn)O,∠A=40°,求∠BOC的度數(shù);
(2)如圖②,△A′B′C′的外角平分線相交于點(diǎn)O′,∠A′=40°,求∠B′O′C′的度數(shù);
(3)上
8、面(1)(2)兩題中的∠BOC與∠B′O′C′ 有怎樣的數(shù)量關(guān)系?若∠A=∠A′=no,
∠BOC與∠B′O′C′ 是否還具有這樣的關(guān)系?這個(gè)結(jié)論你是怎樣得到的?
參考答案
—、1.B 2.D 3.C 4.A 5.C 6.B 7.B 8.B
二、9.AD,AF,F(xiàn)H 10.5 11.46° 12.50° 13.45°,145°
三、14.過直線b與紙邊的交點(diǎn)A作a的平行線c再作c與b所構(gòu)成角的平分線.
15.36°
16.(1)平行,內(nèi)錯(cuò)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2)平行,由∠AEF=2∠MEF,
∠DFE=2∠NFE,則∠MEF=∠NFE,得ME∥FN
17.135°
18.因?yàn)锽D∥CE,所以∠D+∠DEC=180°,則∠C+∠DEC=180°,得AC∥DF,所以∠A=∠F
19.(1)110° (2)70° (3)互補(b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