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課時訓練13 中國古代的農業(yè)及手工業(y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課時訓練13 中國古代的農業(yè)及手工業(yè)(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課時作業(yè)13 中國古代的農業(yè)及手工業(yè)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如右圖,遠古時期,傳說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反映了這一時期( )
A.人們以采集畜牧經濟為主
B.社會經濟處于漁獵階段
C.原始農業(yè)開始出現
D.個體小農經濟已經產生
解析:由“制耒耜,教民農作”可知這一時期原始農業(yè)開始產生。
答案:C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促使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個體小農經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統治階級的提倡 B.宗法制的解體
C.社會人口的增加 D.鐵器牛耕開始使用
解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鐵器牛耕等生產工具的使用
2、,提高了農民個體生產的積極性,促使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個體小農經濟產生。
答案:D
3.《耒耜經》記載:“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江東之田器盡于是?!边@一農具( )
A.由西域傳入 B.屬水力灌溉工具
C.在東漢時普遍使用 D.最早出現于今江南地區(qū)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曲轅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B、C錯誤;由“江東”可知它最早出現在今江南地區(qū)。
答案:D
4.一位學者認為唐宋時期江南曾經實施稻麥輪種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職蘇州時寫的詩句“去年到郡時,麥穗黃離離;今年去郡時,稻花白霏霏……”證明自己的說法。關于這位學者的看法,以下說法較為合理的是( )
3、
A.詩里提到麥作、稻作,足以作為稻麥輪種的佐證
B.詩中指出稻麥產于不同季節(jié),足以說明輪種制
C.詩中并未指明稻、麥產自同一塊土地,不足為據
D.詩歌是虛構的文學作品,不能作為史料來使用
解析:本題考查對歷史結論的認識能力。詩歌是文學作品,雖然不能全面反映歷史,但是可以作為歷史的佐證,從詩歌內容等方面看,并未指出稻、麥出自同一塊土地,因而C項說法較為合理。
答案:C
5.《呂氏春秋》記載:“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而不織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边@句話指出了( )
A.小農經濟的脆弱性 B.重農抑商的必要性
C.男耕女織的重要性 D.古代農業(yè)的落后性
4、
解析:從材料反映出的男不耕作則天下人會挨餓,女不紡織則天下人會受凍,說明小農經濟下男耕女織是古代人們生存的必要基礎。小農經濟的脆弱性是指規(guī)模小,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排除A項;B、D兩項與材料無關。
答案:C
6.據《天工開物》記載:“吳郡力田者,以鋤代耜,不蓄牛力。會計牛值與水草之資,盜竊死病之變,不若人力之便。”該現象( )
①反映了養(yǎng)牛成本較高?、诩觿×诵∞r經濟的分散性、落后性?、鄯从沉穗S著人口增長,人地矛盾突出 ④不利于生產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經濟相關知識。題干的現象反映當時吳郡認為人力便于牛力
5、,“會計牛值與水草之資,盜竊死病之變”,反映了①,也說明小農經濟的局限性,生產技術的落后和生產力水平低下,②④正確;③無從體現。
答案:B
7.西周時期實行“工商食官”制度,這表明當時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 )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預
C.存在官營和私營的區(qū)別
D.以私營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為主
解析:“食官”即“食于官”,就是工商業(yè)者由官府供養(yǎng),體現了當時工商業(yè)主要為統治者服務、受官府控制的特點。
答案:A
8.如圖是安徽省來安縣文管所收藏的一件東漢青銅鏡。鏡面凸出、光亮;背面紋飾分為四部分:左右兩側駟馬車相同圖案,鈕穿上方一書童秉燈夜讀,鈕穿下方一老者盤坐,一年輕人屈
6、膝面向老者,兩者間有小篆“孝子朝父順天”銘文。造型精美,工藝高超,人物圖像栩栩如生。該文物( )
A.反映了青銅是當時生活用品的主要材質
B.可用于研究東漢時期的社會風尚
C.成為當時達官貴人的日常用品
D.可用于研究漢字在漢代的新發(fā)展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解讀材料獲取信息的能力。鏡面紋飾的四部分說明了該文物“可用于研究東漢時期的社會風尚”。
答案:B
9.明朝中葉以后,民營手工業(yè)在很多行業(yè)后來居上超過了官營手工業(yè),甚至在江南地區(qū)一些手工業(yè)部門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其主要原因是( )
A.民營手工業(yè)與市場的聯系更為密切
B.民營手工業(yè)技術精良、經營靈活
C.民
7、營手工業(yè)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區(qū)
D.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腐朽
解析:本題考查資本主義萌芽。民營發(fā)展在明清超過官營,原因在于自身發(fā)展的動力,而這個動力來自于市場的需要,即面向市場生產商品,這恰是官營手工業(yè)的局限性。官營技術仍占優(yōu)勢,排除B項。分布的地點不是決定其后來居上的主要原因。地區(qū)的選擇還是源于市場因素,排除C項。明清制度的腐朽是其阻礙因素,排除D項。
答案:A
10.我國古代紡織工具和技術不斷改進和提高。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機械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后中國紡織機械日趨完善。明朝中后期,紡織業(yè)出現的新現象是( )
A.紡織業(yè)成為獨立
8、的生產部門
B.官營手工作坊產品精美
C.絲織品開始遠銷國外
D.民營手工業(yè)占據主導地位
解析:A、B項明顯錯誤;西漢時期,絲織品即已遠銷歐洲,C項錯誤。明朝中葉以后,民營手工業(yè)在制瓷、冶鐵、紡織等行業(yè)超過官營手工業(yè),占據了主導地位。
答案:D
11.蘇州盛澤鎮(zhèn)上機坊中的機工、曳花(在提花織機的高架上“提花”的工人)多達幾千人。乾隆《盛澤志》稱:“中元夜,四鄉(xiāng)傭織多人及俗稱曳花者約數千人,匯集東廟升明橋,賭唱山歌,編成新調,喧闐達旦?!辈牧现械摹皺C坊”屬于( )
A.民營手工業(yè) B.家庭手工業(yè)
C.官營手工業(yè) D.工場手工業(yè)
解析:根據“四鄉(xiāng)傭織多人”可知機坊中使用的機
9、工和曳花是雇傭工人,所以機坊屬于工場手工業(yè)。
答案:D
12.《康熙松江府志》記載:“農暇之時,(松江)所出布匹,日以萬計,以織助耕,女紅有力焉。”上述材料反映出松江地區(qū)( )
①棉織業(yè)發(fā)達?、谫Y本主義萌芽產生發(fā)展?、圩匀唤洕哉贾鲗У匚弧、苊蘅棙I(yè)成為主要生產部門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由“所出布匹,日以萬計”說明①正確。“以織助耕”體現自然經濟中的“男耕女織”的特點,③正確。②要有雇傭關系,而材料中沒體現。④在材料中也沒體現。
答案:A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0分,第14題20分,共40
10、分)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卜風賢《傳統農業(yè)時代的災荒風險和糧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業(yè)在唐代相當發(fā)達,產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據唐朝張途記載:“(祁門縣)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千里之內,業(yè)于茶者七八矣?!?
——據郭亮《從茶產地的分布看
唐代區(qū)域經濟的開發(fā)》
材料三 唐代飲茶之風遍及大江南北。陸羽的《茶經》提出飲茶“宜精行儉德之人”,標志著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諧、中庸的思想,強調飲茶自修內省和超然物外、安詳、平和的審美境界追求。
——據蕭鳳聲《試論中國國民性與中國茶文化精神
11、》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戰(zhàn)國到隋唐時期中國農業(yè)的發(fā)展趨勢。
(2)材料二中“(祁門縣)千里之內,業(yè)于茶者七八矣”的記錄是否可信?請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
(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答案:(1)發(fā)展趨勢:①糧食畝產量提高;②人均糧食占有量增加;③耕地面積增加;④南方經濟逐漸得到發(fā)展;⑤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減少。
(2)①可信:糧食種植業(yè)的迅速發(fā)展,為經濟作物專業(yè)化生產提供了可能(或糧食產量的提高保障了糧食供應,更多的農業(yè)勞動力可以從事經濟作物種植);祁門縣山多田少,適宜茶葉種植。②不可信:在當時的社會條件(生產水平低、
12、重農抑商思想較強等)下,“業(yè)于茶者七八”的說法存在夸大之嫌,尚需存疑。(①②任選其一回答即可)
(3)形成原因:①政治基礎:國家統一,政局穩(wěn)定,人民生活較安定。②經濟基礎:商品經濟發(fā)展;茶葉產量增加;各地生活習俗融合。③文化基礎: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響;科舉制度的推行,文人階層壯大。
14.制瓷業(yè)被稱為“土與火的藝術”,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奮、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東漢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燒造成功,之后綿延千年,盛燒不絕……(唐五代時期,越窯生產的“秘色瓷”)玲瓏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縟的紋飾,表現了越窯鼎盛時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種類繁多,形制
13、各異,紋飾題材眾多,裝飾技法豐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個集大成的時期。唐以后浙江生產的精美瓷器,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遠飄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館青瓷館前言
材料二 萬歷時王世懋《二酉委譚摘錄》說是“天下窯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因而他戲稱之為“四時雷電鎮(zhèn)”。
萬歷三十四年蕭近高說:“(景德)鎮(zhèn)上傭工,皆聚四方無籍游徒,每日不下數萬人?!鼻宕朴⒃凇短找眻D說》中也記載了當時的實況:“景德鎮(zhèn)袤延僅十余里……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藉此食者甚眾?!?
(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業(yè)發(fā)展的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影響。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時期制瓷業(yè)的發(fā)展出現了哪些特點?這能否說明中國經濟結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什么?
答案:(1)特征:歷史悠久;工藝技術不斷發(fā)展,產品精美;產品種類繁多;走向世界。影響:有利于商業(yè)和城市的繁榮;促進了中外經濟交流。
(2)特點: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繁榮發(fā)達(或“景德鎮(zhèn)是全國制瓷業(yè)中心”);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產生;私營手工業(yè)占據主導地位。不能說明,因為在全國范圍內,自然經濟仍然占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