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第三章 第1-3節(jié) 透鏡、生活中的透鏡、凸透鏡的》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初二物理第三章 第1-3節(jié) 透鏡、生活中的透鏡、凸透鏡的(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教學設計
山東省惠民縣姜樓一中 趙輝 肖寶爭
【教材分析】
?
本節(jié)內(nèi)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學生在學習第1節(jié)“透鏡”,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對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著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節(jié)的內(nèi)容。本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成像規(guī)律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鏡成像情況與物距關系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結論”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jīng)歷產(chǎn)生興趣、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矛
2、盾、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好地體現(xiàn)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罱滩倪@樣處理,體現(xiàn)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這樣加深學生對凸透鏡規(guī)律,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xiàn)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
?
【教法分析】
?
本節(jié)課是初中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第一次進行全過程探究,本節(jié)課需要兩個課時,第1課時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猜想能力與設計實驗的能力,學生猜想時一般不懂怎樣去猜想,有時猜想與提出的問題毫無關聯(lián),所以我們關鍵應該引導學生怎樣去猜想,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合理猜想情景,并且
3、引導學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亂猜想。設計實驗是探究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實驗,讓學生明白實驗研究什么和怎樣去研究,實驗時應該觀察什么、測量什么、記錄什么?第二課時的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表格數(shù)據(jù)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因果推理,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表述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歸納總結,這樣讓學生經(jīng)歷從物理現(xiàn)象和實驗歸納科學規(guī)律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的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
【教學目標】
?
一、知識與技能
?
①理解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4、
?
②知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像的條件。
?
二、過程與方法
?
?、倌茉谔骄炕顒又?,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
?、谕ㄟ^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
?
?、蹖W習從物理現(xiàn)象中歸納科學規(guī)律的方法。學習從物理現(xiàn)象中總結歸納科學規(guī)律的方法。
?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①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
②通過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規(guī)律。
?
【教學重點與難點】
?
重點:
5、?
?、賹ν雇哥R成像規(guī)律的理解和認識。
?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
?
難點:
?
?、僦笇W生在探究過程中,建立起實驗與物理模型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
?
?、诮M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規(guī)律的實驗。
?
【教學過程】
?
教學過程
教學內(nèi)容
學生活動
新課導入
(第1課時)
(3分鐘)
根據(jù)上節(jié)課生活中的透鏡提出利用什么光學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異的問題,再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引入新課。
回憶生活中的透鏡成像情況并回答問題,并產(chǎn)生凸透鏡有什么規(guī)律的想法,從而激發(fā)探究的興趣。
?
?
?
新課導學
?
?
6、提出問題
?
猜 想
設計實驗
進行實驗
?
分析和論證
?
(第2課時)
?
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都有凸透鏡,但有大小、倒正和虛實的差異,通過引導學生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提出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有什么關系。
?
繼續(xù)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成像的同相點及不同點,引導學生針對像的大小、倒正和虛實分析并做出其與物距或者像距大小關系有關的猜想與假設,同時板書。
?
指導學生要檢驗猜想是否正確需要實驗,提出實驗是探究物理知識最基本的一種方法。
?
給出器材,讓學生根據(jù)猜想設計實驗方法,并說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7、明確實驗觀察什么、測量什么和記錄的數(shù)據(jù)以及實驗的主要步驟及過程。
?
演示:根據(jù)學生的實驗方法補充說明實驗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如:蠟燭、凸透鏡、光屏的擺放位置。
?
根據(jù)猜想,實驗時先改變物距,由大到小進行幾次實驗。
?
并提醒學生怎樣觀察像;怎樣記錄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
教師巡視,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指導,及時對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指導,并鼓勵最先完成實驗的學生填寫黑板的數(shù)據(jù)。(見附表)
?
教師事先畫好表格,指導學生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及數(shù)據(jù)思考得到什么結論,是否證實了猜想和假設,并進一步思考、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并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8、學生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的成像情景,從而提出問題。
?
學生討論、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成像情況,做出猜想與假設。
?
學生閱讀、討論、作答,舉手發(fā)言。其他同學評估、改進實驗方法。明確實驗目的。
?
回顧凸透鏡焦距測量的方法,并讓兩位學生測出本節(jié)課凸透鏡的焦距.
?
分二人小組實驗,觀察記錄,思考猜想是否正確。
?
實驗、記錄、思考、作答。
?
討論思考得出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或與物距和像距的大小關系有關,進一步綜合、分析歸納出:
?
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驗像;
?
當f
9、立放大的虛像;
?
成實像時,物距變小時,像距變大,像也變大。
歸納小結
請學生小結本節(jié)課的收獲,教師同時用Flash動畫展示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
從知識、方法、有什么體會方面小結,并觀看動畫進一步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
【教學反思】
?
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個全新的體驗,學生活動進行熱熱鬧鬧,但我們一定要注意,要達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特點的探究,通過培養(yǎng)學生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學生親身體驗在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升華,深化對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認識,從而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得出凸透鏡
10、成像規(guī)律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原理。
?
附表:
?
像的性質
實驗序號
透鏡焦距f/cm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縮小的象
①
?
?
?
②
?
?
?
③
?
?
?
倒立、等大的象
①
?
?
?
②
?
?
?
③
?
?
?
倒立、放大的象
①
?
?
?
②
?
?
?
③
?
?
?
?
像的性質
實驗序號
透鏡焦距f/cm
物距u/cm
像距v/cm
?
①
?
?
?
②
?
?
?
③
?
?
?
?
11、
物距
像距
成像的性質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縮小
虛象或實象
?
?
倒立
縮小
實象
?
?
倒立
等大
實象
?
?
倒立
放大
實象
?
?
正立
放大
虛象
?
“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
云南陸良縣第三中學 梅祥
教學程序
一、以照相、看電影引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體現(xiàn)“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過程;
二、凸透鏡的三種應用和各自的成像特點均讓學生從觀察和實踐中得出,讓學生體驗物理知識產(chǎn)生的過程,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通過自制模擬相機、水滴放大鏡,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獲得成功的愉悅;
12、
四、選用安培事跡的投影片既能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又讓學生領略科學家刻苦鉆研的忘我精神;
五、課堂小節(jié)先讓學生歸納概括,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也有利于知識的掌握;
六、課后實踐與思考是課堂教學的延展,旨在引導學生進行基本的科學探究和實踐,并在實踐中提出問題。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二、過程和方法
1.經(jīng)歷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2.通過觀看投影片,了解投影儀的成像原理。
3.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模擬相機的制作和使用
13、,獲得成功的愉悅。
2.通過自制水滴放大鏡,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應用。
3.培養(yǎng)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教學準備
一、教師演示器材:真實照相機、模擬照相機、投影儀、投影片(同有照相機原理簡圖的投影片一張,“安培和移動黑板”的故事投影片一套)、放大鏡。
二、學生制作器材:制作模擬照相機的材料(兩個直徑相近、長約15cm的圓紙筒,焦距為7.5cm的凸透鏡、半透明塑料薄膜、膠帶紙)、玻璃片、水。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怎樣區(qū)分虛像和實像?(讓學生先回答后再講述,著
14、重強調(diào)成虛像時進入眼睛的光線并非來自于像點)。
2.我們在透鏡一節(jié)中學習了透鏡可分為凸透鏡和凹透鏡,什么是凸透鏡?凸透鏡對光線有什么作用?(邊緣薄中間厚的透鏡;會聚作用)。
二、新課教學
引言:同學們喜不喜歡照相和看電影?喜歡,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機和電影放映機的原理呢?這就是我們這一節(jié)課要學習的知識。板書課題:生活中的透鏡。
?。ㄒ唬┱障鄼C
出示真實照相機,讓學生仔細觀察照相機鏡頭的形狀,使他們對照相機鏡頭有直觀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當于一個凸透鏡。
播放畫有照相機原理簡圖的投影片,對照投影講解:來自物體的光經(jīng)過照相機鏡頭后會聚在膠卷上,形成一個縮小的像。膠卷上
15、涂著一層對光敏感的物質,它在曝光后發(fā)生化學變化,物體的像就被記錄在膠卷上,經(jīng)過顯影、定影后成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ǘ┫胂胱鲎?
讓學生動手制作模擬照相機。
出示做好的模擬照相機,講解制作方法:在直徑較大的圓紙筒一端固定一個凸透鏡,在直徑較小的圖紙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紙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紙筒內(nèi)。
讓學生兩人一組動手制作,兩人分工協(xié)作,共同完成,教師巡回指導。
制作完成后,讓學生把模擬照相機對著室外,并前后拉動直徑較小的紙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觀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縮小還是放大?
2.像是正立還
16、是倒立?
3.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1.和2.比較直觀,對于3.可以讓學生根據(jù)進入眼中的光線是否來自像點進行判斷。
?。ㄈ┩队皟x
讓學生觀察投影儀,著重觀察鏡頭,簡單介紹其構造。
演示:從“安培和移動黑板”故事投影片中拿出一張讓學生看投影片上人物的大小程度,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儀上,放置時讓投影片上的人腳朝黑板,頭向學生,請一位同學到投影儀前證實。然后移開反光鏡,使光線直接射到天花板上,調(diào)節(jié)鏡頭,直到天花板上成清晰的像,讓學生觀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還是縮?。ê屯队捌系娜宋锵啾龋?
2.像是正立還是倒立(以像上人物頭腳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頭腳朝向比較得出
17、)。
3.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問題回答,講解后,重新裝好反光鏡,把圖案反射到墻壁上,讓學生了解反光鏡的作用。并把“安培和移動黑板”故事的五張投影片逐一放完,簡介安培事跡。補充: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們鉆研科學的忘我精神,但不能學習在大街上思考問題,被車撞到可就麻煩了(玩笑)。
簡介幻燈機、電影放映機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儀是一樣的。
(四)放大鏡
讓學生用凸透鏡看書上的字,說出看到的情況:
1.字是放大還是縮???
2.字是正立還是倒立?
教師講解:放大鏡是凸透鏡,能使物體成放大的像,但這個像與投影儀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虛像,并且像與物體在同一側。
18、
提問:能否利用其他物品來替代玻璃凸透鏡制成放大鏡?
結合學生的回答簡介水滴放大鏡、水瓶放大鏡、冰透鏡,并讓學生做成水滴放大鏡看書本上的字。
(五)動手動腦學物理
1.和2.讓學生課后完成,并書面記錄結果。
?。┱n堂教學小結與延展
1.先讓學生歸納本節(jié)知識樹,教師再板書歸納。
照相機成倒立縮小實像
生活中凸透鏡的應用 投影儀成倒立放大實像
放大鏡成正立放大虛像
2.課后實踐與思考
?、儆米灾频哪M相機替同學“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
?、壅埬憷猛雇哥R制成一
19、種有用的裝置,說明制作方法和用途。
③用分離原理將投影儀分離成兩個可單獨使用的儀器。
④用放大鏡以不同的距離看物體,是否都是放大的?
?、莞鶕?jù)④中你所看到的現(xiàn)象,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可以用什么方法解決你提出的問題?
《透鏡及其運用》單元測試題(參考答案)
湖北省鐘祥市第五中學 趙清海
一、選擇題
?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C
A
C
A
C
D
A
?
二、填空題
?
11、折射?匯聚
?
12、放大 ?倒立 ?實?變小 ?變小 ?縮小 ?倒立 ?實
?
13、①④?透鏡?②③⑤ 面鏡
?
14、凸透鏡?厚?放松?薄
?
15、①③ ?④?②④
?
16、透鏡?倒立
?
17、凸透?靠近?反射的光線很弱?熄滅
?
三、作圖題
?
18、略
?
19、20、21、22如下圖
?
?
?
四、實驗題
?
23、(1)10?(2)同一水平高度 ?(3) ①倒立 縮小 實像 30?②遠離?③右下
?
24、放大?縮小?焦距相同在成實像的情況下,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變大時,像變小。
?
25、(1)A?? D??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