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哲學與生活》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第1課時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哲學與生活》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第1課時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哲學與生活》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第1課時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哲學與生活》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第1課時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材分析 第五課講了人的意識的能動性,人能夠通過意識認識世界,這一課緊接著就要分析人對世界的正確認識是從哪里來的,人類認識和把握世界的過程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根據課程標準,第六課的內容設計為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理解人的正確認識是從實踐中來。本課時分為兩個目。 第一目,實踐及其特點。這一目的邏輯順序是:實踐的定義——實踐的兩層基本含義——實踐的三個基本要素——實踐的三個特點。 第二目,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目的邏輯結構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第二課時,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本課時設計了三個目。 第一目,真理是客觀的。這一目的邏輯結構是:真理的定義——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本目的重點是讓學生知道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目,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這一目的邏輯結構是: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是具體的——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本目的重點是讓學生懂得,真理和謬誤相伴而行,人不怕犯錯誤,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第三目,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這一目的邏輯結構是: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具有無限性——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xiàn)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本目旨在讓學生懂得,實踐是不斷向前推進的,人的認識也在不斷向前發(fā)展,人對事物的真理性認識也是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 教學重點 1.實踐的含義及基本特征。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教學難點 1.實踐活動與動物適應環(huán)境的活動的區(qū)別。 2.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實踐的含義、實踐的構成要素、實踐的特點、真理的含義、真理的基本屬性。 2.理解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真理的具體性、真理的條件性。 3.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列舉生活實例,依據相關原理,闡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分析說明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 能力目標 1.初步具有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學習真理論的內容,形成正確區(qū)分和判斷真理與謬誤的能力,正確地對待真理和謬誤,堅持真理反對謬誤。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 2.培養(yǎng)學生樹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把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作為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一課時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教學過程 導入設計 導入一 馬克思生前最喜愛的一則寓言(多媒體課件顯示) 哲學家問船夫:“你懂數學嗎?” “不懂?!贝蛘f。 “你的生命價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學家說,“你懂哲學嗎?” “更不懂?!? 哲學家感慨:“那你的生命價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個巨浪把船打翻,哲學家掉在河里。船夫問:“你會游泳嗎?” “不會!” 船夫說:“那你的生命價值就失去了全部?!? 問題探究: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引導: 哲學不是夸夸其談,不是紙上談兵,哲學來源于生活的實踐,沒有實踐就沒有哲學,脫離了實踐,哲學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和存在的價值。所以,學習哲學,我們必須重視實踐。那么,什么是實踐呢?實踐有哪些特征?實踐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有什么樣的作用呢?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這些問題。 導入二 (多媒體課件顯示) 宋代詩人陸游有詩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問題探究:這首詩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呢? 學生:說明我們要重視實踐。 教師引導: 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認識世界更重要。對于做的問題,涉及哲學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即“實踐”,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實踐,實踐有哪些基本特征。 推進新課 一、實踐及其特點 板書:1.實踐的含義 問題情境 (多媒體課件展示) 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問題探究:這里的“行”是指什么? 學生:實踐。 教師進一步設問:漢語中還有哪些詞與實踐的意思相近? 學生:行、行動、行為、力行、活動、生活、踐履等。 教師再進一步設問:那么什么是實踐呢?(過渡)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 理解實踐的含義,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與其他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有本質的區(qū)別;二是指實踐是人們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它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而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 實踐具有以下的層次: ①實踐的主體——人們 ②實踐的對象——客觀世界 ③實踐的性質——物質性活動 (多媒體課件顯示) 問題探究:請指出下列活動中的哪些是實踐活動? A.火山噴發(fā)、蜜蜂造房、警犬搜敵 B.起床、刷牙、洗臉、吃飯 C.學習理論、討論問題、研究學問 D.工人做工、戰(zhàn)士打仗、教師教書、科技工作者發(fā)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 學生回答略,正確答案:D 教師分析:A項是自然界的現(xiàn)象和動物的本能活動;B項是動物的本能活動和改造自我的活動;C項是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實踐”,我們必須分析實踐的基本特征。(過渡) 板書:2.實踐的基本特征 板書:(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這首先是由實踐的構成要素的客觀性決定的。實踐的基本要素: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實踐的手段。在實踐活動中,不僅實踐的構成要素是客觀的,而且實踐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guī)律的制約,因而也具有客觀性。 例如:用米蒸飯。主體是人,對象是米,手段是電飯鍋。這三個要素都是客觀的。 發(fā)射“嫦娥一號”,主體是科研工作者,對象是“嫦娥一號”,手段是運載火箭。這三者都是客觀的。 知識拓展: 實踐的基本構成要素(多媒體課件展示) 實踐的主體是人,是人民群眾,人有自己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體力和智力,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從事社會實踐,人的體力和智力統(tǒng)一起來,共同構成實踐的主體這個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質形態(tài)一樣,也是客觀存在的,人的智力和體力是在社會發(fā)展中客觀形成的。它的狀況歸根到底是由客觀條件決定的。所以,實踐主體是客觀的。 生產活動的對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品。改造社會活動的對象是社會關系。可見,實踐的對象是自然界和社會,它們都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東西。在自然界和社會的萬事萬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夠成為人們當時、當地的實踐對象,歸根到底不是由人們的意識所決定的,而是由生產力發(fā)展的狀況和其他客觀條件決定的。 實踐的物質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設備。人們進行實踐活動不僅需要發(fā)揮其體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種物質手段,才能把自身的體力和智力作用于實踐對象,以達到實踐的目的,實踐越發(fā)展,越需要物質手段這個基本要素。構成實踐手段的材料是物質的東西;制造實踐手段不能隨心所欲。它們都是由客觀歷史條件決定的。可見,實踐的手段也是客觀的。 總之,由實踐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手段有機結合而構成的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堅持實踐的客觀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唯物主義。 板書:(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問題情境 (多媒體課件展示) “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建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 問題探究:人改造自然界和動物適應自然界的活動有什么異同?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 雖然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但它與動物的純粹適應自然界的本能活動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實踐是在意識指導下的有目的的活動。因為人是有思維、有理性的社會性動物,人在行動之前會有明確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動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去改造客觀世界,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人們在實踐中變革客觀事物,就是把原有的東西改造為新的東西,創(chuàng)造出新的東西。改造社會的實踐,就是要不斷地創(chuàng)造新的社會關系。這種有目的地創(chuàng)造就充分顯示了實踐的能動性。實踐的目的性、結果的創(chuàng)造性是實踐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實踐才獨有的本質特征。 可見,人類從遠古開始就從事的實踐活動,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識、想法去改造客觀世界,以適應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如果沒有“能動性”這個特點,某種活動和行為即使改變了客觀世界,也不能被稱為實踐。所以,這一特征是最能體現(xiàn)實踐本質的特征。 問題探究: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與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兩者是否矛盾?為什么? 學生:不矛盾。 教師進一步設問:為什么呢? 學生可能不太能回答出,教師可適當地引導。 具體過程略。 教師總結: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與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二者是統(tǒng)一的,這個關系實質是實踐中主客觀的關系。(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實踐的第一個特征主要體現(xiàn)了唯物主義的觀點,第二個特征主要體現(xiàn)了辯證法的觀點。二者互相滲透。因為意識的目的性、計劃性、創(chuàng)造性都以客觀性為基礎,而主體的客觀性又滲透著能動性。夸大第一個特征否定第二個特征,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夸大第二個特征否定第一個特征,會導致唯心主義。意識根源于物質,只有人們的意識符合客觀的要求,人們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實踐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發(fā)揮出來。 以上兩個基本特征是統(tǒng)一和相互滲透的。由于實踐所處的特殊地位——是聯(lián)系客觀事物同主觀認識的“橋梁”,因此它同時兼有客觀性和能動性兩個特征。其中“客觀性”使其區(qū)別于純粹的意識活動,“能動性”使其區(qū)別于動物的本能活動。 如果就實踐的自身而言,它還具有第三個特征。(過渡) 板書:(3) 實踐具有社會性歷史性 舊唯物主義哲學中,有的哲學家把實踐看作是孤立的個人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不是孤立的個人的活動,而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所進行的活動。 “實踐的社會性”是指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如經濟關系、政治關系)中進行的,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才能進行的活動,必然帶有一定社會的烙印。 例如,你做一頓飯,表面看起來是一個人的活動,但是米是你種的嗎?電飯鍋是你生產的嗎?電是你發(fā)的嗎? 學生回答:不是,不是,不是。 可見,簡單的蒸飯,其實也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 問題情境 (多媒體課件展示) 2007年10月24日下午18點05分,一個注定載入史冊的日子,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探月衛(wèi)星“嫦娥一號”成功飛天,中國人向孜孜不倦的奔月夢又靠近了一步,我國也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成功發(fā)射探月衛(wèi)星的國家之一。嫦娥發(fā)射的成功,標志著我國航天技術發(fā)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第一個是“兩彈一星”,第二個是載人航天),是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邁出的第一步。 問題探究:在古代,“嫦娥奔月”只是一個神話、一個夢想,而現(xiàn)在夢想終于變成了現(xiàn)實,這說明了什么樣的哲學道理呢?為什么古代不能實現(xiàn)奔月的夢想,現(xiàn)在卻能夠實現(xiàn)奔月的夢想呢?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總結:在古代,“嫦娥奔月”之所以只是個美麗的神話,那是因為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技術水平比較低下;現(xiàn)在“嫦娥奔月”已經成為現(xiàn)實,正是因為當今生產力水平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這個例子說明: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實踐的歷史性”是指歷史上每一階段實踐的內容、范圍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例如:同樣是做飯,古代社會是用草鍋,現(xiàn)在是用電鍋,說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實踐的手段、對象等有所不同。 時代的發(fā)展變遷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注入新的內容。過去自力更生搞建設,在當今時代已遠遠不夠?,F(xiàn)代社會發(fā)展要求各國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我國同樣不能例外。這同樣體現(xiàn)了實踐的歷史性。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上,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guī)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知識拓展: 實踐的基本形式 教材“專家點評”闡述了實踐活動的三種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二是變革社會的實踐;三是探索世界規(guī)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實踐活動的形式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容之一,理解這一內容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要明確實踐的具體形式是無限多樣的,每一種實踐活動都有它的表現(xiàn)形式。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實踐的內容日益廣泛,實踐的形式更加復雜。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們難以窮盡實踐的所有形式,這里只研究實踐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種。這三種基本形式只是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 第三,在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產實踐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因為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生產實踐中結成的生產關系決定著其他社會關系,生產實踐也是人們進行其他社會活動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種基本形式并列起來。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問題情境 戴嵩的《斗牛圖》 (多媒體課件展示) 相傳唐朝著名畫家戴嵩善于畫牛。他精心繪制了一幅《斗牛圖》,被人們視為珍品。一次,收藏家把這幅畫拿出來曬,恰巧被一個牧童看到了,牧童不禁哈哈大笑。藏主問他為什么發(fā)笑,牧童答道:“牛在角斗時,尾巴總是夾在兩腿中間,決不會翹起來。這畫上的牛尾巴翹得像一根豎起來的棍子,叫人不由得發(fā)笑?!? 問題探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哲學道理呢? 學生:實踐出真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教師總結:回答得非常好。牧童之所以能指出大畫家的錯誤,是因為他是放牛的,親身實踐過。 板書: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唯一來源)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為手段,同客觀事物發(fā)生關系,使客觀事物發(fā)生某種改變,并從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直接經驗,二是間接經驗。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來源于實踐,所以來源只有一個,那就是實踐。 問題探究:列舉一些實踐是認識來源的名言名句。 學生列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知魚性,近山知鳥音;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柴人;等等。 板書: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根本動力) 問題探究: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問題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動了科學的發(fā)展? 想一想,古代的天文學、力學和數學都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學生:實踐的力量。 教師總結:回答得很正確。古代的天文學、力學和數學都是在人們實踐的過程中產生的,而且它們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實踐的需要,尤其是生產實踐的需要推動了科學的發(fā)展。古代天文學的發(fā)展是由于農業(yè)發(fā)展需要知“農時”,力學的發(fā)展是由于制作生產工具的需要(如水車),數學的發(fā)展則是計數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進了幾何學的產生和發(fā)展。 結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對此,我們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著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實踐的發(fā)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fā)展。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因為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 板書: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問題情境 打撈石獅子(多媒體課件展示) 從前,河北滄州城南,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廟。有一年運河發(fā)大水,寺廟的山門經不住洪水的沖刷,倒塌了。一對石頭雕刻的大獅子也跟著滾到河里去了。 過了十幾年,寺廟的和尚想重修山門,找了許多人,要把那一對石獅子打撈上來??墒?,河水渾濁、湍急,終日奔流不息,隔了這么長時間,到哪里去找呢? 開始,人們在山門附近的河水里打撈,沒有找到。大家又推測,準是讓河水沖到下游去了。于是,出動了幾只小船,拖著鐵耙,像篦頭發(fā)似的,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找了十幾里路遠,還是沒找到。 在寺廟里教書的一位老先生聽說了,走來對打撈的人說:“你們真乃不明事理!石獅子非木頭所刻,怎能被沖之下游?石獅堅固而沉重,河沙疏松而輕浮,石獅湮于泥沙之中,只會越沉越深,你們反到下游去找,豈不枉費了工夫?” 大家聽了老先生的話,覺得在理,就準備動手在山門倒塌的地方挖掘。 正在這時,一位看河守堤的老河工走過來,說:“在原地方是挖不到的,應該往上游去找?!? 老先生一聽,連連搖頭,嘴里說著“荒唐,實在荒唐”,悻悻地走了。 大家對老河工的話也只覺得好笑,沒有一個人理睬他。倔強的老河工,像是受了很大的屈辱,他只身一人,撐船下河。只用了吃頓飯的工夫,在石獅沉沒的上游方向就找到了。 這可出乎大家的意料。水往下流,一個石獅有幾千斤重,自己又沒長腿,怎么會跑到上游去呢? 問題探究: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樣的哲學道理呢? 學生: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教師總結:回答得非常正確。石獅子究竟是在上游、中游還是下游?石獅子自身不會告訴我們,這三種觀點也不能說自己是正確的,只有經過打撈的實踐,才能證明這三種觀點中哪個是正確的。 結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對此,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種認識是否是真理,不能由這一認識本身來回答。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就必須超出認識的范圍,從認識之外尋找判斷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的標準。 (2)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 (3)主觀認識和客觀事物自身都不能作為判斷真理的標準,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yōu)楝F(xiàn)實的存在。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此時,我們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個結論: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教材第46頁“相關鏈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論證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今天,我們之所以說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是真理,就是因為它經過了勒維烈科學實驗(實踐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證明。這一欄目再次以實例強調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這一道理,同時激發(fā)我們努力學習,將來檢驗和證實一系列科學假說。 板書: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問題情境 陶行知改名(多媒體課件展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在大學求學時期,由于深受王守仁“知是行之始”的影響,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陶知行”。后來,他在實踐中總結出“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主張從實踐中、從做事中去學習真知識。有一次演講后,有人在他征求意見的本子上寫道:“先生相信行是知之始,為何仍名為知行呢?”他看后不但不生氣,反而毅然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陶行知”。后來,他還在自己的《三代》詩中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chuàng)造是孫子?!? 問題探究: 陶行知為何從“陶知行”改為“陶行知”? 學生:“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chuàng)造是孫子?!彼韵扔辛诵袆?,后有了知識。 教師總結:是的,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同時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我們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工作,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所謂學以致用,也正是強調這一道理。 教材第46頁引用毛澤東和陸游的名言論證了認識的目的在于實踐,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 在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目的問題上,歷來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把學來的理論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正確的態(tài)度。另一種是把學來的理論束之高閣,或空談一陣,并不實行,這是錯誤的行為。我們應該堅持正確的態(tài)度。 實踐和認識的關系應該表示為:行——知——行或實踐——認識——實踐(包括創(chuàng)新),這一公式從實踐出發(fā),又落腳于實踐和創(chuàng)新,表明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的道理。 課堂小結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本課的學習使我們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實踐、實踐的基本特征及其聯(lián)系、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這個辯證關系原理的內容是: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所以我們要立足實踐,同時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實踐的觀點是學習第六課重要的理論基礎。 板書設計 課后作業(yè) 一、單項選擇題 1.毛澤東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边@句話說明( ?。? A.認識是實踐的目的和歸宿 B.人們認識世界的根本目的是豐富認識、發(fā)展認識 C.人們認識世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回到實踐中去為實踐服務 D.人類不是為了實踐而認識,而是為了認識去實踐 2.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過程比實踐到認識的過程,意義更加重要、更加偉大。這主要是因為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 ?。? A.才能真正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B.才能使認識得到檢驗 C.才能使認識得到豐富和發(fā)展 D.才能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边@句話告訴我們( ) A.認識來源于實踐 B.認識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C.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D.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4.某地在發(fā)展農村的經濟過程中,看到有的地方培植高檔鮮花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于是就號召農戶培植高檔鮮花,但是由于水土不宜和技術原因,致使農民損失慘重。上述材料體現(xiàn)的哲學道理是( ?。? A.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B.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C.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D.實踐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 5.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見地球是一個球體,無法分辨出細節(jié),用放大2 000倍的光學顯微鏡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樓房,如果用放大億倍的納米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看到水泥墻和泥土里的沙粒。這一事實說明( ?。? A.當今人們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 B.新的認識工具和手段推動認識的發(fā)展 C.實踐中的新問題會推動實踐的發(fā)展 D.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和擴展 6.毛澤東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边@告訴我們( ) A.認識只能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產生 B.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 C.實踐是認識的一個來源 D.實踐不斷給認識提出新課題 二、非選擇題 7.瑞士昆蟲學家保羅米勒因發(fā)明DDT,于1948年獲得了諾貝爾獎,DDT因其穩(wěn)定性、脂溶性、藥效普遍等特點,一度被大量生產和普遍使用。但后來發(fā)現(xiàn)DDT在使用的過程中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被絕大多數國家禁止使用?;瘜W工作者經過不懈努力,研制出多種新型殺蟲劑代替DDT,既能殺滅害蟲,又能減少環(huán)境污染。 簡答:從認識論角度分析上述材料。 參考答案:1.C 2.D 3.A 4.A 5.B 6.A 7.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DDT是保羅米勒在實驗的基礎上研制出來的,在實踐過程中又被證明有環(huán)境污染。 (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因為在實踐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DDT會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所以很多國家由大量使用變?yōu)榻故褂谩?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證明DDT會帶來環(huán)境污染,不適合大量使用。 (4)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我們要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人們對DDT的認識在實踐的過程不斷深化、不斷發(fā)展,最后還研制新型的殺蟲劑代替DDT。-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哲學與生活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哲學與生活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第1課時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019 2020 年高 政治 哲學 生活 第六 求索 真理 歷程 課時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eibangfood.com.cn/p-2623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