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課時作業(yè)15 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Ⅰ.doc
《2019-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課時作業(yè)15 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Ⅰ.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課時作業(yè)15 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Ⅰ.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課時作業(yè)15 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Ⅰ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當今時代飛速發(fā)展,人們的欣賞趣味隨之改變。作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戲劇,更得“易以新詞,透人世情三味,雖觀舊劇,如閱新篇”。著名戲劇家李漁曾嘗試改編過不少舊劇,并成功地將其搬上舞臺。400多年前的李漁曾經(jīng)提出過這樣的疑問,為什么人們愛看舊???觀舊劇“如看古董,妙在身生后世,眼對前朝”,就像今人欣賞古董一樣,年代久遠的東西總能給人以歷史的厚重感,才能被稱為古董而受到追捧!否則,即便是美玉黃金,也不過是昂貴值錢的東西而已。不是嗎?如今觀眾看戲頗有觀賞古董之感,臺下T恤短裙,臺上黃袍馬褂。 “然而古董之可愛者,以其體質愈陳愈古,色相愈變愈奇”,由此可見,舊戲新演,戲劇必“變”,必有“生斑易色”之過程!李漁認為:“仍其體質,變其豐姿。”體質是指曲文與大段關目,豐姿乃指科諢與細微說白。他認為,對于舊劇,曲文與大段關目不可輕易亂改,那是古人心血所在,況且改不好還會遭到世人嘲笑。但科諢和細微說白不能不變,因為“傳奇妙在入情,即作者至今未死,亦當與世遷移,自囀其舌”。因為,科諢與細微說白,說的均是原創(chuàng)者當時的新鮮事兒,然而時過境遷,原創(chuàng)者當時的新鮮事兒,如今已成老生常談,確有枯燥無味之嫌。所以,必須在原有的曲文中加入新詞,以此透視當今的人情世故,從而達到“雖觀舊劇,如閱新篇”之目的。 戲劇出新路何在?李漁曾依此理論親自改編過《南西廂》等并成功搬演。這讓我想起了已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的豫劇《程嬰救孤》,此劇的改編創(chuàng)作過程,幾乎形同李漁的足跡,其中的曲文與大段關目沒有改變,而在科諢和細微說白上下大力精心雕琢。演出后票房價值、觀眾反響等非常好。當然,《程》劇在舞臺美術方面的改變之大,是李漁所想象不到的。如今,像這樣取得成功的戲曲作品不少,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牡丹亭》《長生殿》等,均有“新版”問世,尤其打著“青春版”旗號的《牡丹亭》還一度掀起了昆曲熱!事實證明,“生斑易色”運用得當,可使舊劇重煥新彩!再如,根據(j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編演的《曹操與楊修》《金龍與蜉蝣》等,令人稱之為“新編歷史劇”。這些戲曲多為借古諷今之作,在其舞臺呈現(xiàn)和觀眾認可度方面都是非常不錯的。 眾所周知,“樣板戲”的成功確有特殊的歷史性因素,但就藝術性而言,仍可稱得上現(xiàn)代戲曲之楷模。由此而得,戲曲改革不能簡單定義為話劇加唱加舞蹈,以及華麗的現(xiàn)代舞臺美術、服裝設計等,還應承襲幾百年來的程式和表演風格,那是戲曲的靈魂所在!正如著名戲劇家李漁所言,“世道遷移,人心非舊,當日有當日之情態(tài),今日有今日之情態(tài)”,眼看觀眾的審美需求已經(jīng)全面提速,戲曲可不能落后?。? (選自《當代戲劇》,有刪改) 1.對李漁戲曲創(chuàng)作理論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正如李漁所說的“世道遷移,人心非舊,當日有當日之情態(tài),今日有今日之情態(tài)”,戲曲改革不僅要承襲幾百年來的創(chuàng)作程式和表演風格,還要推陳出新。 B.李漁依據(jù)“雖觀舊劇,如閱新篇”的理論親自改編了《南西廂》等,并成功搬演,這為現(xiàn)今的戲劇創(chuàng)新提供了借鑒。 C.李漁主張引用古代戲曲中的科諢與細微說白,因為這些雖然時過境遷,變?yōu)槔仙U?,但能讓人欣賞到原汁原味的經(jīng)典語言。 D.成功改編的精品豫劇《程嬰救孤》《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精心雕琢戲劇中的科諢和說白,是李漁戲劇理論在現(xiàn)今戲劇創(chuàng)作中的成功嘗試。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改編劇本可以在原有的曲文中加入新詞,以此透視當今的人情世故,迎合觀眾的需要,達到“如閱新篇”的目的。 B.年代久遠的東西總能給人以歷史的厚重感,如今觀眾觀賞舊劇,頗有觀賞古董之感。 C.戲曲改革必須遵循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既要承襲古代戲劇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又要有所創(chuàng)新,真正體現(xiàn)為觀眾服務的目的。 D.當代戲劇“新版”作品,改變了古劇的演出技巧與舞臺美術,在票房價值、觀眾反響等方面都表現(xiàn)良好。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為了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戲曲必須不斷進行改革,“易以新詞,透人世情三味”,讓觀眾有“雖觀舊劇,如閱新篇”的感覺。 B.新編歷史劇《曹操與楊修》《金龍與蜉蝣》等戲曲作品,通過借古諷今,使舊劇重煥新彩,因此得到了觀眾的高度認可。 C.由“樣板戲”仍可稱得上現(xiàn)代戲曲之楷??芍瑧蚯母锏姆较虿荒芎唵味x為話劇加唱加舞蹈,以及華麗的現(xiàn)代舞臺美術、服裝設計等。 D.戲劇改革勢在必行,也出現(xiàn)了不少優(yōu)秀的“新版”作品,但如果隨意改變戲劇幾百年來的程式和表演風格,就可能會失去它的靈魂。 答案: 1.A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B項,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可知,“李漁曾依此理論親自改編”中的“此理論”指的應該是“仍其體質,變其豐姿”。C項,由第2自然段中的“他認為……科諢和細微說白不能不變”“必須……加入新詞”可知,“李漁主張引用古代戲曲中的科諢與細微說白”的說法與文意不符。D項,《梁山伯與祝英臺》只是古代戲劇,并不一定是豫劇。 2.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項,“改變了古劇的演出技巧與舞臺美術”表述不當,“新版”作品改變“演出技巧”于文無據(jù),原文只是說“《程》劇在舞臺美術方面的改變之大,是李漁所想象不到的”。 3.B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B項,“通過借古諷今,使舊劇重煥新彩”表述有誤。原文中說“使舊劇重煥新彩”的是“ 生斑易色 運用得當”。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中國文化中的“饑民特征” 饑餓是我們畸形的民族魂和病態(tài)的國民性。這種情況持續(xù)了幾千年,習慣成自然,已經(jīng)制度化,見怪不怪。饑餓一旦成為我們的基因,滲入我們的血脈,鑄造出我們的人格,那么我們就容易對世界上的一切都采取“吞下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巴滔轮髁x”會讓人喪失理智。也不管它能不能消化,先一口吞下再說,哪怕被撐死,有俗語為證——“死也要做個飽死鬼”。 既有饑餓的尖銳記憶,又有“民以食為天”的潛移默化,中國人的味覺和腸胃系統(tǒng)異常敏感和發(fā)達,中國人的口腔一刻也難以停止運動,形成了習慣。形形色色的“饑餓后遺癥”仍然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無處不在。稍微注意一下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會發(fā)現(xiàn),但凡聚會、婚宴等場合,總是人聲鼎沸,歡聲笑語,碰杯猜拳聲不絕于耳,以至于中國人的那種熱鬧不能稱為興奮,而應該叫亢奮。很多外國人到中國餐廳吃一次飯都像經(jīng)歷了一場世界末日。 一日三餐還不夠,宵夜還不夠,即使在工作、開會、學習、談戀愛的時候,中國人也是茶水、水果、瓜子甚至各種糖果和糕點吃個不停。在中國,任何事情到最后都演化成了“吃”這種儀式,連死人也不放過,讓外國人百思不得其解。西方人掃墓不過一束花而已,而中國卻是將宴席擺到了墓頭上,酒、食、器皿、儀式等一樣也不能少,可謂“以饑民之心,度鬼神之腹”。不過,這些行為也使“吃”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我們進餐時搶,乘車時搶,入學時搶,分配時搶……大街上到處都是魯迅先生所說的那種鴨子般伸長了脖子的人在尋找一切獵物。我們像蝗蟲一樣爭搶著眼前的一切,即使這些東西都已經(jīng)過剩,我們還是要搶,就像一些暴發(fā)戶買來“茅臺”或者“XO”,喝一口吐一口。 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個體人格和普遍國民性,就有什么樣的社會形態(tài)和社會風氣。這個特征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饑民特征”。在歷史和現(xiàn)實中,中國的商人擅長官商勾結、投機倒把,而不是創(chuàng)新和開拓,企業(yè)對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采取的是掠奪式開采,官員信奉“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政府部門出現(xiàn)種種短期行為,如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老百姓信奉“明哲保身”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等人生哲學……中國人擁有世界最高的儲蓄率,中國人建立起奢華的殉葬制度,中國人在宴請、祭祀時的鋪張浪費等怪現(xiàn)狀,折射出的何嘗不是內(nèi)心深處對明天就會發(fā)生的饑餓的恐懼心理和投機心理。 饑餓是藏在中國文化內(nèi)核里的永動機,是我們的個體人格和民族魂!這一切才是魯迅先生關于中國歷史“吃人”論斷的最深層、最殘酷的社會根源。這種人格已經(jīng)藏不住,可以外化為文學形象,魯迅先生曾經(jīng)塑造了“阿Q”這個不朽的形象來高度濃縮蒙昧的中國人,對于病入膏肓的國民性,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有刪改) 4.下列對中國文化中的“饑民特征”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饑民特征”反映了我國的社會形態(tài)、社會風氣,與我國文化以及國民的個體人格、普遍國民性密切相關。 B.官員信奉“有權不用,過期作廢”,老百姓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等,實際上就是“饑民特征”的表現(xiàn)。 C.“饑民特征”之所以形成,是因為人們的內(nèi)心深處對明天就會發(fā)生的饑餓的恐懼心理和投機心理。 D.“饑民特征”深藏于個體人格和民族魂的深處,必然會表現(xiàn)為文學形象,魯迅筆下的“阿Q”就是一個例證。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內(nèi)容的一項是( ) A.“饑民特征”是幾千年來逐漸形成的、制度化的、習以為常的畸形的民族魂和病態(tài)的國民性。 B.當饑餓滲透到我們的靈魂深處、影響到我們?nèi)烁竦男纬傻臅r候,我們就會非理智地“吞下”一切。 C.因為“饑餓后遺癥”普遍存在著,所以中國人的味覺和腸胃系統(tǒng)異常敏感和發(fā)達。 D.我們進餐時搶,乘車時搶,入學時搶,分配時搶……即使這些東西都已經(jīng)過剩,還是要搶。 6.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饑餓后遺癥”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但凡聚會、婚宴等場合,總是人聲鼎沸,歡聲笑語,碰杯猜拳聲不絕于耳。 B.文章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將中國人和外國人在用餐及掃墓時的表現(xiàn)進行對比,突出了中國人對“吃”的特殊感情。 C.“饑民特征”具有負面效應,譬如中國的商人不擅長創(chuàng)新和開拓,企業(yè)對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掠奪式開采等。 D.饑餓是藏在中國文化內(nèi)核里的永動機,是我們的個體人格和民族魂,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 答案: 4.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D項,“必然會”的表述過于絕對,原文說的是“可以外化為文學形象”。 5.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項,“因為……,所以……”強加因果。 6.D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項,“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無中生有。-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課時作業(yè)15 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一輪 復習 課時 作業(yè) 15 一般 論述 文章 閱讀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eibangfood.com.cn/p-3257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