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23課 送東陽馬生序課文全解 語文版.doc
《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23課 送東陽馬生序課文全解 語文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23課 送東陽馬生序課文全解 語文版.doc(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23課 送東陽馬生序課文全解 語文版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自《宋學士文集》,作者是宋濂,明朝散文家。“馬生”,字君則,“生”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關于“序”: 古代“序”有兩種:一是介紹、評論文章的序;一是臨別贈言的贈序。本文屬于贈序?!端蜄|陽馬生序》是作者給同鄉(xiāng)后學馬生的臨別贈言。這是贈序,有別于介紹評價的序。 學習本文,首先要掃清文字障礙,體會文章內容。 一、讀準紅色字的音 嗜學 凍餒 燁然 負篋曳屣 皸裂 媵人 裘葛之遺 缊袍敝衣 廩稍 三、通假字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肢體 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 閱讀全文,要注意的是,作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人,卻沒有擺出名人的架式進行說教而是真摯誠懇,循循善誘。熟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呢? 1.作者是從哪幾方面談自己刻苦求學的經(jīng)歷的呢? 共四個方面。一是家貧讀書之難;二是援疑質理之難;三是從師求學之難;四是敝衣粗食求學這難。 2.作者求學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文中哪些詞寫出了讀書的艱難? 求學的主要方式是:援疑質理。 讀書的艱難:假借藏書,手自筆錄。 3.《送東陽馬生序》文中表現(xiàn)了明代諸生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其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與作者的哪些求學經(jīng)歷相對照? 有廩稍之供,裘葛之遺;坐大廈而誦讀書;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宜有之書皆集于此。 諸生衣食之豐與作者生活俸祿之薄相對照;諸生學于太學與作者借書苦讀相對照;諸生有師傳授與作者從師求學之苦相對照;諸生有求必應與作者質疑請教之難相對照。 4.《送東陽馬生序》本文所強調的主旨是什么? 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主觀的努力。 5.讀了本文,你有何感受呢? 課外拓展 一、關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現(xiàn)在浙江義烏)人。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jīng)。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后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xiàn)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于夔州(現(xiàn)在重慶奉節(jié))。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道統(tǒng)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jīng)”“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是由元入明者。他們經(jīng)歷了社會動亂,對治亂興亡的體驗較深,因此創(chuàng)作比較貼近現(xiàn)實。這個時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劉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jīng)師古,強調“辭達”,注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一定的藝術功力。劉基則詩文兼長。散文長于議論,風格古樸豪放,鋒利道勁,且富于形象性,《郁離子》中的《賣柑者言》可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學生,繼承了宋的文統(tǒng)與道統(tǒng),且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潑辣,如《蚊對》《指喻》等。-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23課 送東陽馬生序課文全解 語文版 2019 2020 九年級 語文 下冊 23 東陽 馬生序 課文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eibangfood.com.cn/p-3269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