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總復習 專題十 西半球的國家 極地地區(qū)作業(yè)本課件.ppt
《中考地理總復習 專題十 西半球的國家 極地地區(qū)作業(yè)本課件.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考地理總復習 專題十 西半球的國家 極地地區(qū)作業(yè)本課件.ppt(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專題十西半球的國家極地地區(qū),1.有關美國的敘述,正確的是()A.地勢東高西低,平原狹小B.密西西比河縱貫美國中部平原C.煤、鐵資源豐富,大量出口D.從事農業(yè)人口少,農業(yè)生產分散,B,讀表,完成2-3小題。金磚五國資料2.金磚五國中,國土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是()A.南非B.巴西C.俄羅斯D.印度3.2010年除南非外其余四國經濟增速均超世界平均水平,則當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速可能是()A.9.6%B.8.2%C.4.8%D.4.4%,A,D,4.《阿凡達》是一部關于熱帶雨林及其土著部落原始人類的電影,該類森林資源在以下哪個國家分布最多()A.巴西B.澳大利亞C.美國D.中國5.美國以斯坦福大學為依托的“硅谷”,是世界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yè)區(qū),它位于()A.華盛頓B.紐約C.舊金山D.洛杉磯,A,C,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fā)達的國家,屬于新興經濟體“金磚五國”之一,讀圖,回答6-7題。6.關于圖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確的敘述是()A.①河是世界上流程最長的河流B.②城市是巴西最大的城市C.③水電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D.④高原地區(qū)屬于熱帶雨林氣候,B,7.關于巴西經濟和人口的敘述,正確的是()A.已形成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B.世界上最大的可可生產國和出口國C.亞馬孫平原地勢低平,人口稠密D.人種復雜,城市人口比重低8.關于兩極地區(qū)的敘述,正確的是()A.兩極地區(qū)都有大陸分布B.長城站位于北極地區(qū)C.企鵝是北極地區(qū)特有的主人D.南極地區(qū)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區(qū),A,D,讀某城市氣溫曲線A圖回答9-11題。9.該地氣溫年較差是CA.20B.40C.30D.10,C,10.B圖是洲的代表動物?A.亞洲B.北美洲C.非洲D.南極洲11.2009年1月27日我國在該大洲內陸成功建立的第三個科學考察站是()A.長城站B.中山站C.昆侖站D.黃河站12.小強的爸爸是我國駐外大使,他告訴小強:那里一個農民耕種的地比我們這里1000個農民耕種的地還多,高新技術領先世界。小強的爸爸可能是我國駐哪個國家的大使()A.美國B.南非C.新加坡D.沙特阿拉伯,D,C,A,讀右圖回答13-14題。13.圖中M位于()A.北美洲B.歐洲C.大洋洲D.非洲14.圖中N為()A.蘇伊士運河B.馬六甲海峽C.巴拿馬運河D.土耳其海峽,A,C,讀“美國地形簡圖”回答15-16題。15.關于美國的敘述,正確的是()A.美國大部分領土都在熱帶B.中部的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三大河C.美國的河流湖泊很少,內河航運不發(fā)達D.美國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yè)的基地,D,16.下圖中能正確反映美國中部自西向東地勢起伏的剖面圖是()17.美國是世界上的農業(yè)大國,農業(yè)生產效率高,成本低,產品市場競爭力強,主要原因是()①耕地廣闊,土壤肥沃②農業(yè)科技發(fā)達③氣候條件優(yōu)越④高度機械化和專業(yè)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C,18.讀“美國硅谷示意圖”,位于舊金山東南的硅谷,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產業(yè)中心的最重要條件是()A.自然資源豐富B.高等院校多科技力量雄厚C.靠近沿海方便原料運輸D.氣候高溫多雨,B,關于澳大利亞和巴西的自然環(huán)境的描述,正確的是()A.澳大利亞東部以低矮的高原為主B.澳大利亞地跨熱帶和南溫帶C.巴西全部位于南半球D.巴西氣候干燥,沙漠面積廣大20.我國科學考察隊去南極考察一般在11-12月抵達南極洲,主要原因是()A.此時正是南極極夜時期,風雪小B.此時正是南極冰雪大量消融C.11月到次年3月為南極的暖季D.此時為南極的雨季,B,C,謝謝?。?-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中考地理總復習 專題十 西半球的國家 極地地區(qū)作業(yè)本課件 中考 地理 復習 專題 西半球 國家 極地 地區(qū) 作業(yè)本 課件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eibangfood.com.cn/p-3865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