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修辭立其誠》課時作業(yè) -- 統(tǒng)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中》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1-2022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修辭立其誠》課時作業(yè) -- 統(tǒng)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中(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1-2022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修辭立其誠》課時作業(yè) -- 統(tǒng)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中
4、修辭立其誠憐憫是人的天性
一、基礎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拿破侖曾說:沒有盧梭,就沒有法國大革命??陕曌u如此卓著的盧梭其實和拿破侖一樣,并不能算是地地道道的法國人。他一生當中,通常用以下的方式簽名“讓-雅克.盧梭,日內瓦[注]公民”,盧梭祖上在1549年來到日內瓦,他自己又于1712年出生于此,所以,確切地說,①。
30歲那年,盧梭來到巴黎,此后,②。當時的巴黎人才薈萃,盧梭結識了狄德羅等著名思想家、學者。他為《百科
2、全書》撰寫音樂方面的內容,自己還創(chuàng)作了七部歌??;他在狄德羅的鼓勵下,以論文《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敦風化俗》參加第戎學院征文,獲得名次,在法國名聲大振。1753年,第戎學院再次征文,盧梭以《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文應征,雖未入選,但確立了他的名聲;他隱居巴黎近郊,1756年至1762年間,發(fā)表《社會契約論》《愛彌兒》等作品;他捍衛(wèi)自己的信仰,屢遭迫害,像浮萍一樣,一會兒流亡瑞士,一會兒逃奔英國,和伏爾泰、休謨等人吵得不可開交,這么能折騰又信仰堅定的盧梭,一生爭議不斷。1794年,在去世十六年后,盧梭被以國家英雄的身份葬在巴黎先賢祠。
[注]日內瓦:瑞士第二大城市,位于日
3、內瓦湖西南角。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A.比擬、比喻、夸張 B.引用、比喻、排比
C.對偶、借代、夸張 D.引用、借代、比喻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他參加第戎學院征文并獲得名次,使他在法國名聲大振的論文《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敦風化俗》是在狄德羅的鼓勵下寫的。”從語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3.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4、
4.下面是一篇新聞報道的片段,請概括出火神山醫(yī)院的三個特點。每個特點不超過12個字。
作為一所傳染病醫(yī)院,火神山醫(yī)院對各項防護措施的要求近乎苛刻。院區(qū)內設置了清潔區(qū)、半污染區(qū)、污染區(qū)及醫(yī)護人員專用通道和病人專用通道,嚴格避免交叉感染。病房設計上,專用的隔離防護窗用于物品傳遞;醫(yī)院絕大部分房間是內部壓力低于外部的負壓房間,避免病毒隨氣流流出。覆蓋整個院區(qū)的防滲膜確保污染物不會滲透到土壤水體中,雨水、污水經(jīng)過兩次氯氣消毒處理達標后才可排放,所有房間空氣均經(jīng)過消毒殺菌及高效過濾達標后才高空排放。
5、 5.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
在21世紀,中國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①_____________,挑戰(zhàn)接踵而來,新的情況和新的問題層出不窮,人們更應該繼承和發(fā)揚當年“大討論”的精神,②_____________,推進改革開放,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各項任務,為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③______________做出新的貢獻。這也是對1978年真理標準討論暨引發(fā)討論的“文章”發(fā)表的紀念。
二、閱讀理解
材料一:
中
6、國古代儒家對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有很多深刻的論述,孟子便對道德情感,尤其是惻隱之心做了細致的闡述。他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并以“孺子將入于井”為例,說明任何一個路遇此事的人都會對將要掉入井里的孩子產(chǎn)生同情,這種同情并非為了結交孩子父母,也不是為了邀譽于鄉(xiāng)黨朋友。由此看來,惻隱之心是純然的善,是無條件地具有道德價值的。這意味著,儒家學者不會同意盧梭認為的同情心源于自愛的觀點。根據(jù)儒家的觀點可以推知惻隱與自愛截然不同,兩者之間沒有因果或源流的關系。惻隱固然也需要對自身感受的關切,因為惻隱是經(jīng)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愛卻無法解釋一個人為什么一定要從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無法解釋那種自我奉
7、獻的意愿和行為。
那么,惻隱是人類道德的源頭嗎?概括地講,可以這么說,但還需要做些具體分析。完整意義上的道德包括三種現(xiàn)象——道德心理、道德行為、道德知識。對道德心理而言,惻隱之心無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并推動著其擴展和深化;對道德行為而言,惻隱只是一種最初的動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動力;對道德知識來說,惻隱則是形成它們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動力,必須經(jīng)過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惻隱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細流,雖不洶涌澎湃,但卻源源不斷。人類歷史上雖不乏以所謂“原則”“主義”扼制甚至消滅惻隱之心的企圖,但最終都歸于失敗。當然,從另一方面看,孟子的惻隱之心是從政治角度立論的。惻隱之心還
8、有必要發(fā)展,它不能滿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發(fā)展當然是和理性結合,使單純個人主觀的惻隱之心轉向普遍客觀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轉向法治。
在當今的社會,理性規(guī)則、道德義務都是必要的,但規(guī)則和義務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僅僅是規(guī)則和義務的普遍履行,我們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深厚同情。它會讓規(guī)則與義務不至于硬化干枯,會提醒我們道德與生命的深刻聯(lián)系。道德也會與時俱進,只要人類還有惻隱之心,我們就可以對它的變化基本放心。
(選自何懷宏《道德情感》,有刪改)
材料二:
人為什么要有道德?利益或互利雖然可以普遍解釋人類一般道德行為和道德現(xiàn)象,卻并不能解釋人類道
9、德現(xiàn)象和道德行為的全部。無論是在人類的道德生活史上,還是現(xiàn)實道德實踐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大量而非偶然的非功利道德行為,它們并不是出自某種求利、互利動機。人類對老弱病殘的天然同情感,個體對某種價值理念或信念的絕對忠誠和無條件的道德奉獻與道德犧牲,出自公益精神的無報酬社區(qū)服務,都不是求利或互利的動機理論所能解釋的道德現(xiàn)象。
為什么人類會做出這類無私無利的道德行為?人類的道德顯然還有非功利或超功利的根源,這一根源在于人性。中外倫理學史上有過各種不同的人性理論,但歸結起來無外乎性善、性惡、性無善無惡、性善惡混說四種類型??傮w上,西方倫理學家對人性大都采取了比較消極的理解。與之相比,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
10、對人性的看法總體上較為積極,以儒家主流為代表的傳統(tǒng)倫理學基本上是持性善論的,這其中尤以孟子為最。出于對人的美德倫理的高度關切,設定人天性善良,通過既定嚴格的人倫秩序,以積極擔負自身所承諾的人倫角色為基點,盡力實現(xiàn)其善良人性的道德潛能。孟子云:“人皆有四端?!痹唬骸皭烹[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灿兴亩擞谖艺?,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四端”乃人性善之種子,若人盡心養(yǎng)性,既能秉持人倫物理,又能存心養(yǎng)氣,勵精磨煉,終究可以養(yǎng)成“浩然之氣”,成為頂天立地的仁義“大丈夫”。
在孟子等性善論者的道德推理邏輯中,人性本善的預
11、設是絕對必要的,人若無善性之“端”,將難以解釋人如何達至道德仁義和圣賢境界。
(選自《人為什么要有道德》,有刪改)
材料三:
“善”與神學中的德行、“仁愛”相符合,并且不會過度,只能有錯誤。過度的求權力的欲望使天神墮落,過度的求知識的欲望使人類墮落;但是在“仁愛”之中卻是沒有過度的情形的,無論是神或人,也都不會因它而受危險。在這種“善”與“仁愛”的德行中,錯誤有時是不免的。意大利人有一句罵人的話:“他太老好,好得簡直成了廢物?!蔽覀円?,但是不要做人們的面貌或妄想的奴隸;因為若是那樣,就是易欺或柔懦了,易欺或柔懦是拘囚誠實的人的。
世間不僅
12、有一種受正道指揮的為善的習慣,并且有些人在本性之中,也是有一種向善的心理趨向的,如同在另一方面是有一種天生的惡性一樣。因為也有些人天生不關心他人。惡性中較輕的一種趨向于暴躁、不遜、喜爭或頑強,等等;而較深的一種則趨向于嫉妒或純粹的毒害,這樣的人可說是靠別人的災難而繁榮的,并且是落井下石的。這樣的心性正是人性的潰瘍,它們就如同曲木一樣,造船最好,船是天生要顛簸的,但是這種木材卻不適于造房屋,房屋是要站得牢的。
性“善”的特質和特征是很多的。一個人對待異鄉(xiāng)人溫和而有禮,那就足見他是個“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不是一個與別的陸地隔絕的島嶼,而是一個與那些陸地接連的大洲。一個人對別人的痛苦災難
13、是同情的,那就表明他的心有如那療他人之傷而自己受割的珍貴的樹木。一個人對于別人的過惡很容易寬宥不究,那就足見他的心智是種植在超越傷害的地方的,所以他是傷害所不能及的。一個人對于小惠很感謝,那就表明他重視人們的心而不重視他們的錢。
(選自培根《論善與性善》,有刪改)
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說儒家認為惻隱與自愛不同,兩者雖都關注自身感受,但它們之間并無因果聯(lián)系。
B.材料一談到惻隱對道德心理、道德行為、道德知識的推動作用呈逐漸增強的趨勢。
C.材料二談到利益或互利是人類道德行為和現(xiàn)象的客觀基礎。
14、因而,人的道德行為源于人們追求利益或互利的動機。
D.材料二談到,儒家學者的代表孟子認為,凡持有“四端”者,懂得擴大并充實它們,“四端”就會像火燃起和泉水涌出一樣不可遏止。
7.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談到只有保持惻隱之心,道德規(guī)范才會具有人性的溫度,道德的演化才不會違背人性。
B.材料一談到惻隱是經(jīng)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因此它會推己及人,完全認同他人的痛苦。
C.材料二首段列舉了非功利道德的諸多行為,意在引出論述重點:人的無私無利的道德行為源自人性。
D.材料二認為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
15、對人性的看法雖有不同,但總體上是積極的,基本持性善論的觀點,這與西方倫理學的認識有所區(qū)別。
8.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中的觀點的一項是()
A.母親哺育自己的孩子,無私地愛他們,無論他們是聽話的、聰明的,還是淘氣的、智力低下的。
B.方志敏、江姐等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為新中國的成立殞身不恤。
C.古羅馬帝國思想家奧古斯丁認為人生而有罪,提出了“原罪論”。
D.古代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勸學》一文中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的觀點。
9.材料三末段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10.培根的觀點與孟子的“性善論”有何不同?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