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樂發(fā)展史
《西方古典音樂發(fā)展史》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西方古典音樂發(fā)展史(2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西方古典音樂發(fā)展史 西方古典音樂發(fā)展史 第一階段是古希臘的音樂文化,那個時期是指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這個時期,里拉琴是用牛腸弦張在海背上制成的,而最早的管樂器是用蘆葦制成的。第二階段是中世紀的音樂文化,這個階段主要從公元5世紀到13世紀,這個時候出現了不少教堂,也可以說是基督教文化。當時主要是教學音樂,大合唱,樂器形制也越來越大,如管風琴都筑在建筑里。第三階段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文化,這個時期主要是14、15、16三個世紀,在這300年的時間內,歐洲經過了文化的繁榮階段,那個時期的主要樂器是管風琴、琉特琴、豎琴、維沃爾琴(有品,6弦,后被小提琴代替)。第四階段是巴羅克時代,時間為1600年至1750年,那個時候的樂器主要是羽管鍵琴和管風琴、吉他等。第五階段是古典主義時期,時間指1750年到1827年 貝多芬逝世止,這個時候的交響樂隊、管弦樂隊的編制開始逐步定形,以后到浪漫主義、印象主義時期,西洋樂器中已經形成了配套的弓弦樂器組、木管樂器組、銅管樂器組、打擊樂器組、鍵盤樂器組及其它裝飾樂器(豎琴、木琴、鋼片琴、排鐘),而到了電子時代,又出現了電子琴、合成器、電腦音樂發(fā)聲器等。從此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西洋樂器配制。 (1)希臘音樂的主要特征:單聲部旋律,樸素大方,并有簡單的樂器伴奏;大部分都是即興表演,且形成了音樂、舞蹈與詩歌的“三位一體”;重世俗與現實性,大部分作品直接反映了古希臘人豐富的社會生活與民族歷史。盡管古希臘音樂篇章極少保留了下來,但它的意義不在具體的作品的流傳,而在于激勵了后世紀音樂的繁榮。 (2)音樂現象:神話音樂、荷馬史詩、古希臘戲劇。 2.簡述古希臘時期對音樂社會功能的認識 古希臘理論家認為,“音樂可以三種方式對意志產生明顯影響”:它能激勵行動;它能強健體魄和心靈,猶如它破壞頭腦的平衡,最后它可以中斷政黨的意志力量,令人無法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因此,不僅在年輕人和普通公眾的教育科目中應該建立有規(guī)律,受監(jiān)督的音樂教育,而且在平時的音樂演出中應倡導秩序、尊嚴、果敢和生機。音樂的目的絕不僅是娛樂,而是應象柏拉圖所言的“和諧的教養(yǎng),靈魂的完善和激情的中和”。 古希臘理論家比較強調音樂的理論價值取向,認為音樂直接影響人的品格。 隨著音樂生活的繁榮發(fā)展,面對新情況,有人認為音樂應該推陳出新,不斷向前進,而當時占主導思想的還是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哲學家們的“心靈凈化論”,認為音樂不能太音樂不能太復雜和追求創(chuàng)新,應簡樸,才能起到凈化心靈作用。 可是,古希臘音樂觀強調音樂的社會作用,對音樂的評價并非是純粹審美體驗,而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但是,他們認為音樂應該符合規(guī)則,提供均衡、莊重、簡樸的音樂,這無疑給后世的西方音樂以重大影響。 格里高利圣詠形成于8、9世紀,是以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成為羅馬天主教圣詠禮儀的同意規(guī)范和最高權威。 基本特征:①無伴奏的純人聲(男聲)歌唱的單聲部音樂形式。②以拉丁文為歌詞。③即興式無明顯節(jié)拍特征。④建立在單純的自然音階基礎上。⑤歌詞主要來自圣經和詩篇。⑥旋律音調平緩,以級進和三度為主。⑦音域狹窄。 經文歌的產生可追溯到第斯康特的復調寫作手法。在一定程度,經文歌的歌詞特點也成了它最重要的特征,并預示著它的發(fā)展方向,13世紀最經典的經文歌為3個聲部,起初上方聲部附加的歌詞還是拉丁語,與宗教有關。后來,上方聲部歌詞開始方言化,出現了法文經文歌(上方兩聲部都用法文填詞),形成了經文歌特有的 “復歌詞”現象,不同聲部演唱不同的歌詞。兩段法文歌詞通常為舞蹈歌曲和愛情歌曲之類。由于歌詞各具特色,經文歌的各個聲部在節(jié)奏模式上保持了一定的獨立,節(jié)奏的運動在復調音樂具有了空前的緊張度,只有在各聲部發(fā)出協和音程中還能感受到一定的統(tǒng)一性。經文歌的復調結構是高度理性化的。 經文歌體現了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之間的相互影響,歌詞往往是宗教與世俗內容相混合甚至完全世俗化的。 14世紀法國音樂的新風格,代表了一種在新世紀出現的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新趨勢(1)新的記譜體系(2)等節(jié)奏技術的運用(3)變化音的終止式 馬肖:(1300—1377),西方音樂史上第一位音樂作品得到完整保存的音樂家。他的創(chuàng)作幾乎涉及14世紀所有重要的音樂體裁,包括經文歌、彌撒及大量世俗歌曲。共創(chuàng)作經文歌23首,主要為3聲部;在彌撒儀式中,慈悲經、榮耀經、信經、圣哉經和羔羊經經常被視為一套樂曲組合在一起,后來從禮拜中獨立出來而形成。 早期文藝復興音樂特點:教少抽象理論的約束,與民間音樂保持著自然的聯系,傾向大調性、主調風格,常自由運用三度、六度音程,以此產生出和諧豐滿的音響。 代表人物:利奧納爾*鮑羅、約翰*鄧斯泰布爾、法伯頓。 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在音樂上最重要的成果——一路德眾贊歌,新教教會的一種音樂形式。最初是單聲部、分節(jié)歌形成。后逐漸增添了和聲、對位,并擴大成四部合唱。 意義:對康塔塔、圣誕音樂、受難樂、清唱劇等的形成充實,使新教音樂逐步成熟、強大,并為巴洛克時期的大型聲樂或器樂創(chuàng)作開辟了道路 帕特斯特里納(1529—1594):因出生在羅馬附近的帕特斯特里納小鎮(zhèn),人們習慣以他的出生地稱謂他。 他以畢生的經歷獻身于宗教音樂,他的音樂具有一定保守傾向,然而他能在反宗教改革精神觀念的限制下,順應文藝復興音樂發(fā)展方向,對復調音樂做出了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他的創(chuàng)作主要是宗教音樂作品,有104部彌撒曲,250首經文歌。50多首宗教牧歌和100多首世俗牧歌。他的音樂風格是一種復調無伴奏合唱風格。 巴洛克時期意大利歌劇發(fā)展的主要脈絡。 (1)音樂史上的第一部歌?。?6世紀末,在意大利佛羅薩的巴爾第伯爵家經常聚著一皮文人研究古希臘文化,試圖恢復古希臘戲劇音樂的本色,于是作曲家培利與詩人努契爾合作寫出了第一部歌劇《達夫尼》,但樂譜失傳已久,現僅留傳下來的只是他們倆寫的歌劇《猶麗狄西》。以古鋼琴伴奏,配以簡單的和聲。 (2)羅馬的歌?。涸诜鹆_薩歌劇的影響下,羅馬于17世紀前半葉產生了歌劇,多用宗教題材,常加進合唱,抒情性和朗誦性的段落分明,劇種時常插入喜劇性的仆人角色。 (3)威尼斯歌?。?7世紀前半葉第一座歌劇園—圣卡西亞諾的出現迅速加強了威尼斯歌劇的發(fā)展。代表作曲家蒙泰威爾弟在歌劇《奧菲爾》中大量采用獨唱的詠嘆調和二重唱,合唱渾厚,第一個使用管弦樂隊伴奏并首創(chuàng)顫音、撥弦等技法,增強了音樂的戲劇性。他的歌劇克服了旋律的枯燥性,運用了牧歌式、歌唱性較強的朗誦調。代表作還有《阿里安娜》等。 (4) 那不勒斯歌?。?8世紀初以A斯卡拉蒂為代表,注重發(fā)揮歌劇中的人聲美,使聲樂獨唱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加強了詠嘆調與宣敘調的區(qū)別。他創(chuàng)作了100多部歌劇,并首創(chuàng)了“快—慢—快”三種速度的意大利式序曲,同時使弦樂四部成問管弦樂中心。 再往后,巴赫、亨德爾就出來了,以后就是海頓和莫扎特了,再往后貝多芬、舒伯特,音樂史就進入了浪漫主義時代。 西方古典音樂作曲家 帕格尼尼(Paganini Niccolo 1782-1840)是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音樂史上最杰出的演奏家之一。他出生于意大利 熱那亞的貧窮家庭中,五歲學習曼陀林,兩年后改學小提琴。九歲首次登臺演奏自已的作品,還會演奏吉他和中提琴。 十三歲開始公開演出。他曾從師于努拉。洛卡泰里于1733年編著的《小提琴藝術》教材對帕格尼尼日后的創(chuàng)作影響極深 。1828年他開始了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等地的旅行演奏。1834年由于身體健康原因停止了演奏。他的小提琴演奏 技藝精湛,令不少音樂家、作曲家與樂評家為之而瘋狂。所作的二十四首隨想曲是他演奏技藝的薈萃。他的作品還有六 部小提琴協奏曲、室內樂及其他小提琴曲等。 巴赫(Bach Johnnsebastian 1685-1750)德國人。1685年生于埃森納赫,自幼隨父學小提琴。十歲時父母去世后, 隨兄一起生活,并開始學習鍵盤樂器和管風琴。1700年在呂內堡的圣密歇爾教堂唱詩班任歌手,并從師于伯姆拿。 1703-1708年在阿恩斯塔德、廖爾豪遜任教堂管風琴師。1708年在魏瑪,任宮廷管風琴師,1714年升為樂長。1723年到 萊比錫,任圣多馬斯教堂管風琴師和宮廷樂長。1749年雙盲失明,且身體明顯衰退。1750年7月28日在萊比錫因中風去 世。他的作品極為豐富,除歌劇未涉及外,有各種體裁的作品。他是巴洛克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西洋音樂史上 有著深遠影響的人物。巴赫生前默默無聞,發(fā)表作品極少。去世五十多年后,經門德爾松竭力推崇,開始受后人重視。 肖邦(Chopin Frederic Francois 1810-1849)是波蘭的作曲家、鋼琴家。他的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幼年 受波蘭民間音樂熏陶,七歲開始學習鋼琴,并創(chuàng)作了《波蘭舞曲》,八歲登臺演出,十二歲學習和聲對位并開始創(chuàng)作。 1826年入華沙音樂學院,1829年離校成為知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赴奧、捷、德等國演出。波蘭起義失敗后定居 巴黎,潛心創(chuàng)作。并與浪漫派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等等杰出音樂家有交往,常在貴族沙龍中演奏。肖邦的音樂創(chuàng)作植 根于波蘭民間音樂,富愛國主義精神,善于寫作奔放的旋律與靈活多變的和聲。作品以鋼琴曲為主不用標題,常以圓舞 曲、夜曲、波洛涅茲、瑪祖卡等舊體裁抒發(fā)其富于詩意的音樂構思。 門德爾松(Felix Mendessohn 1809-1847)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作曲家之一。1809出生于漢堡, 父親是一位大銀 行家,母親是有廣博修養(yǎng)且具音樂才能的賢妻良母。 他十歲時就發(fā)表了許多作品。17歲時既完成了《仲夏夜之夢序曲》,21歲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他曾在1829年 指揮了巴赫的《圣馬太受難曲》,這次著名的音樂會令聽者在巴赫死后第一次聽到此曲。為此,這首塵封達百年之久的 神劇杰作,終于能重新得到世人的重視,同時更激發(fā)了19世紀早期重新發(fā)掘巴赫音樂的熱潮,為這位音樂之父的作品得 以從見天日作出了最重要貢獻。同年,他以鋼琴演奏家兼指揮的身份,在歐洲各地展開旅行演奏,所到之處聽眾無不為 之風靡。1831-1832年滯旅意大利,1833年任柏林歌唱協會指揮,同年在杜塞道夫舉辦"低地萊茵音樂節(jié)",從此三年間 以指揮身份游走與該市的教會、歌劇院及合唱團。1835年-1847年,門德爾松擁有了眾多的頭銜: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 樂團首席指揮,普魯士宮廷的“音樂總指揮”,萊比錫“格萬特豪森音樂廳”指揮,萊比錫大學哲學博士等。期間1843 年與舒曼等人成立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萊比錫音樂學院,并出任院長。由于積勞過度,于1847年因腦溢血病逝萊比 錫,享年僅38歲。 以神童著稱的門德爾松,在短暫忙碌的演奏生涯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各種題材的音樂作品。作曲風格溫柔舒適、優(yōu)美恬靜 、完整嚴謹,極少矛盾沖突、富于詩意幻想,曲曲旋律優(yōu)美,洋溢著浪漫唯美的氣息。此外他還獨創(chuàng)了“無詞歌”的鋼 琴曲體裁,共八冊48首,其形象生動多變,是最早標題音樂的代表。對19世紀德國音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 西方古典音樂作曲家 舒曼(Schumann 1810-1856) 德國著名的音樂家。1810年出生在茨維考的一個有較高文學修養(yǎng)的家庭,自幼便開始 展現音樂、詩歌、戲劇等多方面的才華。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舒曼幼年時對文學的喜愛并不亞于音樂,也因此培養(yǎng)出 豐富的感情與過人的想象力,從6歲開始學習音樂,到9歲時已能寫作歌劇及作曲。他孜孜不倦地學音樂,把生活中的大 部分時間都耗費在音樂的學習和研究當中。 1830年當他欣賞過帕格尼尼在法蘭克福的演奏會后受到啟發(fā)。當年畢業(yè)后轉功音樂,正式開始了音樂家生涯。舒曼 本想做一個出色的鋼琴家,但卻因急于求成,訓練方式錯誤導致手指受傷,后改學作曲并兼寫音樂評論。1840年與著名 鋼琴家、恩師的愛女克拉拉相遇并結婚,他們的結合可稱為19世紀樂壇最動人的愛情故事之一。隨之舒曼的創(chuàng)作也進入 了鼎盛時期,如:《蝴蝶》、《婦人之戀》、《狂歡節(jié)》等等。1854年因患嚴重的精神衰竭而處于精神分裂邊緣,并曾 企圖自殺,最后被送進了精神療養(yǎng)院中休養(yǎng),就此結束了作曲生涯。 舒曼是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代表人物之一,生性熱情敏感,富有民主主義思想。1834年創(chuàng)辦的《新音樂雜志》在 其主持下,成為德國最具權威的音樂雜志,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fā)展,起到正面的意義與重要 的作用?!? 舒伯特(Schudert Frant Peter 1797-1828)奧地利人,1797年生于維也納,在一個拮據的家庭中成長。父親是一 位小學校長,也是他的音樂啟蒙老師。他幼年隨兄長及父親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后來在一個教會唱詩班擔任童高音,并 開始正式學習學習。1808年十一歲時考入維也納帝國及皇家學校,以后加入維也納宮廷禮拜堂合唱團,并完成了《第一 交響曲》。1812年與當時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薩里埃利學習。1814年10月19日,舒伯特第一次為歌德的詩《紡車旁的格 麗卿》譜曲,據說是這首歌曲導致德國藝術歌曲的誕生,此說雖不精確,卻有一定道理。1818年被邀請到匈牙利擔任艾 斯特哈薩公爵府中(海頓曾與此擔任宮廷樂長,直到1790年樂團解散為止)任其女兒的音樂老師,廉取固定收入。在 1821年出版他的《魔王》一曲時,己經譜寫了將近七百首樂曲。1823年,疾病開始折磨舒伯特,住院期間,他寫了聲樂 套曲《美麗的磨房姑娘》中的一些歌曲。1828年舒伯特溘然長逝,時年31歲?!? 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1732年生于羅勞,家境貧寒,其父曾做過修車匠、教 堂雜役、管風琴師和男高音歌手。海頓從小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后入維也納圣斯蒂芬教堂唱詩班,勤奮學習音 樂并學習作曲。十六歲因倒嗓,被唱詩班革職,無處棲身,借友人一陋室教徒為生。后成為音樂教師波兒波拉的助手。 1759年任摩爾辛伯爵的音樂領班。1761年長期在匈牙利王子埃斯特哈門下服役,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1781 年與莫扎特相識,情義至深。他曾兩次訪問倫敦,并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倫敦交響曲》(此曲是他一生最優(yōu)秀的作品)。 1798年與1801年又分別寫成《創(chuàng)世紀》與《四季》。此后他的身體開始每況愈下。1809年5月13日在維也納去世。 海頓的創(chuàng)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最為杰出。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樸開朗的民間氣 息。他在樂曲的發(fā)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fā)展”的靈感。海頓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 柏遼茲(Hector Berlioz 1803-1869)法國杰出的作曲家。1803年出生于法國南部一個小鎮(zhèn)的醫(yī)生家庭里。自幼酷愛 音樂,但家庭都希望他能成為一名醫(yī)生,在經過短暫學醫(yī)后,最終以與家庭脫離關系為代價選擇了音樂道路。 1826年柏遼茲入讀巴黎音樂院。他年輕時是個富于小資產階級革命精神的浪漫主義作家,曾寫過《希臘革命》大合 唱。法國七月革命時,也曾走上巴黎街頭高唱《馬賽曲》。后又把該曲改編為大型管弦樂隊與二重合唱的樂曲。歌德、 貝多芬和莎士比亞等人激發(fā)了他的想象力,使他在1830年創(chuàng)作的清唱劇《沙丹納普之死》一舉贏得羅馬大獎。同年,自 傳式的《幻想交響曲》首演,令他成了當代最具革命性的作曲家。 3 西方古典音樂作曲家 柏遼茲是法國浪漫樂派重要代表人物,他除了以銅管樂器的擴充,為管弦樂的表現打開嶄新的空間外,還以新穎 、明澈的配器效果和戲劇化的處理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并以獨創(chuàng)的"固定樂思"曲法,開創(chuàng)了標題音樂的作曲,李斯 特的交響詩和瓦格納的歌劇,無不深受其影響。盡管如此,柏遼茲生前在法國國內并未受到重視,反而在國外,特別是 德國備受尊榮。柏遼茲的名字同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師雨果,浪漫派畫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論,堪稱法國浪漫主義三杰 。1869年柏遼茲在巴黎去世。 莫扎特(Mozart Wolfgang Amadeus 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與海頓、貝 多芬并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薩爾茲堡,他的父親李奧普特是宮廷樂師。他3歲彈琴,5歲作曲,是一位在音樂上非常 早熟的天才,并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他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音樂,他的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五歲時 即創(chuàng)作了一首小步舞曲。1762-1763年間他與姐姐就在慕尼黑、維也納、法蘭克福、布魯賽爾、巴黎和倫敦等地演出, 并發(fā)表生平最初的作品集。1764年前往倫敦隨同阿貝爾和J.C.巴赫學習作曲。68年在維也納演出首部歌劇《巴斯丁與巴 絲蒂娜》。莫扎特長時間的演出、旅行、創(chuàng)作所到之處都傳出贊譽之聲。在旅途中,莫扎特更結識了多個對他甚有影響 的人物與重要音樂家。使他的創(chuàng)作更廣泛,更完美。在他人生最后的也是最為貧困的9年中,他令人難以置信的創(chuàng)作出 大量的杰作。如:歌劇《唐璜》、《費加羅的婚禮》、《魔笛》等等。 比才(Bizet Georges 1838-1875)法國作曲家。生于巴黎。十歲進巴黎音樂學院,師從阿列維等人學作曲。十九歲 獲羅馬大獎后,在羅馬學習三年,立志寫作歌劇。1863年發(fā)表歌劇《采珠者》,1872年為戲劇《阿萊城姑娘》配樂,演 出未獲成功,而其配樂則以交響曲形式流傳后世。最后一部歌劇《卡門》正在巴黎上演之際,他卻在不得志中抑郁而死 。 比才的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沖突的交響發(fā)展,以及法國喜歌劇傳統(tǒng)的表現手法熔于一 爐,創(chuàng)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 他是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德國作曲家、鋼琴家。1833年5月7日生于漢堡一個職業(yè)樂師的家庭里。早 年曾師從戈賽爾、馬克森學習鋼琴。一生交友甚廣,并特別得到舒曼夫婦及阿希姆賞識與支持。他是創(chuàng)作與演奏并重的 作曲家。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采用標題。他的交響樂作品既有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又有其筆法工細 ,情緒變化多端。他重視奧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編曲。形式繁多的重奏曲作品提高了室內樂的地位。此外還作 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奏曲。 1862年勃拉姆斯定居維也納,潛心創(chuàng)作了多部巨作。1897年作為最后一位古典作曲大師的勃拉姆斯在維也納去世。 勃拉姆斯的作品主要表現了日耳曼民族嚴肅質樸的氣質和維也納的甜蜜韻味。 德彪西(debussy 1862-1918)杰出的法國作曲家。1862年生于圣熱曼昂萊,自幼學鋼琴,十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 其后三十余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形成了一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他常運用全音音階、東方五聲音階及平行五 度;自由使用不協和和弦;不作一般的主題發(fā)展;配器上突出個別樂器的音色。這些技法,曾遭多人反對,后被公認為 繼浪漫派之后的一大樂派?!赌辽裎绾蟆肥亲髡叩谝徊坑写硇缘挠∠笾髁x作品。1918年德彪西因患癌癥在巴黎去世。 德彪西的作品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國作曲家。五歲起開始作曲,十一歲即以鋼琴家姿態(tài)登臺演出, 十三歲進巴黎音樂學院學管風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風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爾音樂學校教鋼琴。 4 西方古典音樂作曲家 1877年他辭去教堂的職務,埋頭作曲。他是法國民族音樂協會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積極從事音樂活動,又以鋼琴家 和指揮家身份到各國演出。其創(chuàng)作技巧純熟,作品數量超過一百七十部,幾乎涉及每個音樂領域。作品旋律流暢,和聲 典雅,結構工整,配器華麗,色彩豐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過于追求表面的華彩效果,質量不勻。其代表作有管弦 樂組曲《動物狂歡節(jié)》、交響詩《骷髏之舞》、《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和小提琴與樂隊的《引子與回旋隨想曲》等等。 亨德爾(Handel Georg Frderic 1685-1759)德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父為理發(fā)師兼外科醫(yī)生,宮廷侍從。亨 德爾七歲從師學習雙簧管、古鋼琴、管風琴和對位法。十二歲成為助理管風琴師,并寫成雙簧管奏鳴曲等。1702年入哈 雷大學學法律,一年后離校去漢堡,任凱塞歌劇院小提琴師,同時從事歌劇創(chuàng)作。1706年去意大利接觸那不勒斯樂派歌 劇及科萊里、斯卡拉蒂的器樂創(chuàng)作。1710年回國任漢諾威宮廷樂長。1712年去英國演出歌劇。取得英國宮廷作曲家的職 位,隨之定居英國,并領導歌劇院的工作。1727年加入英國籍。1741年轉入清唱劇寫作,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彌賽亞》、《 以色列人在埃及》、《掃羅》等。這些作品都因其符合當時英國民族主義愛國思想,而受歡迎。 亨德爾由于勤奮地創(chuàng)作和操勞,晚年患眼病,1753年雙目失明。1759年4月6日《彌賽亞》演出時,擔任管風琴演奏 。但八天后與世長辭。他一生有歌劇四十六部,清唱劇三十二部,康塔塔一百部,以及大量聲樂曲、器樂曲等。 奧芬巴赫(Offendach 1819-1880)法國作曲家,古典輕歌劇創(chuàng)始人之一。原籍德國,父為科隆猶太教堂樂師。幼 時隨家遷巴黎。188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同時在巴黎歌劇院任大提琴師。1849年任法蘭西劇院指揮。1853年開始寫作輕 歌劇。1855-1861年任巴黎人滑稽劇院經理。1873-1875年經營快活劇院。一生共寫歌劇九十六部。他的輕歌劇情節(jié)有趣 ,大膽采用當時各種歌曲、舞曲、小夜曲與進行曲形式,音樂通俗易懂,至今流傳不衰。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生于匈牙利雷定。在音樂上主張標題音樂,創(chuàng) 造了交響詩的體裁,作品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瑪捷帕》、《普羅米修斯》等十三部。受帕格尼尼 的影響,作有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級練習曲,在鋼琴上創(chuàng)造了管弦樂的效果,大大開拓了鋼琴音樂表現力。 1875年創(chuàng)建布達佩斯音樂學院,親任院長。 馬斯內(Massenet 1842-1912)法國作曲家。1842年5月12日生于盧瓦爾省經營制鐵業(yè)的家庭。像所有偉大的音樂 家一樣,從小就顯露音樂才賦。9歲時便被送進巴黎音樂學院。老師中有著名的作曲家托瑪等人;在學期間,他多次獲 獎,1863年畢業(yè)時,以一首大合唱獲得羅馬大獎,從1873年起,馬斯奈的戲劇音樂作品,如《巴贊的唐愷撒》和《艾林 尼》、神劇《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夏娃》等,贏得了公眾的承認。在70年代和80年代,他的創(chuàng)作達到了最輝煌和最有 成果的時期,寫出了包括長期流行不衰的《曼儂》(1884年)和《維特》(1886年)在內的幾十部歌劇。 他一生中的最后二十五年,不但沒有擴大自己的藝術思想視野,在戲劇效果和表現手法方面也依然如舊,因此他的 大部分歌劇雖然轟動一時,過后大都被遺忘。即使如此,他后期創(chuàng)作中的歌劇《泰伊思》(1894年) 、《莎芙》(1897年 )和《唐吉訶德》(1910年),仍然有很大影響。 西貝柳斯(Sibelius,Jean 1868-1957)芬蘭人,父為軍醫(yī)。九歲起學鋼琴。十四歲學小提琴,并自學作曲。后參 加業(yè)余室內樂團。1885年進赫爾辛基大學法律系,不久轉入音樂學院。1889年上演所作弦樂四重奏,頗或好評。后又以 公費赴柏林、維也納深造。 1892年回國,致力于創(chuàng)作,常以芬蘭民間文藝為題材。1893年執(zhí)教于赫爾辛基音樂學院。1900年所作《芬蘭頌》上 演,大大激起了芬蘭人的愛國思想。1904年定居赫爾辛基附近的耶爾文佩。1914年訪問美國,接受耶魯大學音樂博士學 位。回國后過著隱居生活,但仍從事創(chuàng)作。1929年起停止創(chuàng)作。他是十九世紀民族派浪漫主義音樂最后的代表人物,為 芬蘭音樂開拓了一個新的時代。 他的作品有戲劇配樂、交響曲、交響詩、合唱曲、歌曲等。 福萊(Faure 1845--1924)法國人,父為教育行政官。幼年被送到巴黎學音樂。1861年師事圣-桑。1866年任圣-桑韋 爾教堂管風琴師。 1870年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他參加了義勇軍。1877年任馬德倫教堂管風琴師,1896年任巴黎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其音樂教學 成績斐然,拉威爾、艾奈斯庫等人皆出其門下。1905年繼杜布瓦(Dubois,1837-1924)任巴黎音樂學院院長。 1920年因耳聾及健康不佳而辭職。所作鋼琴曲、歌曲與室內樂甚多,是法國最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栋不昵肥? 其代表作。 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德國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 他1864年出生在德國的慕尼黑,其父是著名的圓號手。4歲起學習鋼琴,6歲開始作曲,8歲學小提琴。1875年他隨 邁爾學習作曲理論,畢業(yè)于慕尼黑大學。1880年創(chuàng)作了最早的《第一交響曲》(未發(fā)表),1882年為管樂而作的《小夜 曲》引起彪羅注意,1885年繼彪羅任邁寧根樂隊指揮。1886年任慕尼黑宮廷劇院指揮。1889年任魏瑪樂團指揮。1894年 任柏林愛樂樂團指揮。1898年任柏林歌劇院總監(jiān)。1919年任維野納歌劇院總監(jiān)。因一度任納粹政府"國家音樂局"總監(jiān), 第二次大戰(zhàn)后曾受審于慕尼黑特別法庭。1949年,在到處隆重慶祝他85歲生日后不久,于加米勒-帕滕斯興去世,享年 85歲。 創(chuàng)作上初期受勃拉姆斯影響較深,后傾向李斯特與瓦格納。其交響詩與歌劇對現代音樂影響較大。他的成名作是《 唐璜》,較著名的作品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英雄生涯》等等。 5 回復:西方古典音樂作曲家 格里格(Edvard Grieg 1843--1907)挪威 卑爾根人,自幼隨他母親學習鋼琴.1858年就讀于萊比錫音樂學院,在此期間他 深受門德爾松、舒慢一派學風的熏陶。1863年去哥本哈根,得到丹麥作曲家加岱的鼓勵。后與挪威青年作曲家諾德拉克 組織“尤特皮社”,以發(fā)展斯堪的納維亞民族音樂為宗旨。1867年創(chuàng)立挪威音樂學院。任奧斯陸交響樂團指揮。1870年 在羅馬與李斯特相識,作品得到李斯特贊賞。1874年格里格應易卜生的邀請為《培爾金特》戲劇配樂;1876年首演, 格里格從此名揚全歐洲。晚年的他專事寫作,其音樂創(chuàng)作富于民族特性,但并不直接引用民歌素材。作品以鋼琴抒情小 品最受歡迎。1907年,格里格在卑爾根去世,享年64歲。 勒克萊爾(Leclair,1697-1764)法國作曲家,小提琴家。勒克萊爾是18世紀將意大利風格小提琴奏法移入法國,奠 定“法國小提琴樂派”的重要作曲家。1722年在都靈任舞蹈教師,同時向索米斯學小提琴。1729年起在巴黎任宮廷樂隊 小提琴手。所作的室內樂即展示其先進寫作技巧,又表現他熟練掌握小提琴寫作的表情工夫。67歲時在巴黎住宅附近被 人刺殺。 馬勒(Mahler 1860-1911)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1860年出生波希米亞卡利什特在6歲時起學習鋼琴,1870年舉行 首次鋼琴獨奏會。1875年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師從愛博斯坦學鋼琴、福克斯學和聲、弗朗茨克倫學作曲,是布魯 克的追隨者。音樂學院畢業(yè)后,開始指揮生涯,1885年任維也納歌劇院指揮,1888年任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音樂總監(jiān)。 1897-1907年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院長。1907年任紐約大都會劇院首席指揮,兼任紐約愛樂樂團指揮。曾經有評價說: “古斯塔夫馬勒無疑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交響樂作曲家之一?!? 馬勒出身貧寒,在童年時就因波希米亞和猶太人雙重血統(tǒng)而被受欺凌幸而其父發(fā)現了他的音樂才華,送他走上了音 樂的道路。 馬勒是一個充滿憂郁而又極端浪漫的作曲家,他是一個連接浪漫主義頂峰和現代主義的作曲家,馬勒的音樂常常交織著 一種浪漫溫馨的抒情和無法掙脫的對人類生存痛苦的感嘆,最終化為一種靈魂的呻吟。 馬勒的創(chuàng)作的黃金期基本是從1896-1907年的10年間。在這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第三到第八交響曲和聲樂套曲《亡兒之歌》。 1911年5月8日他因心臟病去世,年僅51歲。去世后仍有三布作品為發(fā)表它們是:《大地之歌》、第九和第十交響曲。 曾有報道說,馬勒的過早辭世與他的妻子阿爾瑪有很大的關系。1910年阿爾瑪與著名的“包豪斯”設計院的創(chuàng)建人 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相遇,兩人一見鐘情,這使馬勒受到了重大打擊,可以說直接促成了一年后這位偉大作曲家的辭世。 德沃夏克(Dvorak,1841-1904)捷克(波西米亞)作曲家。 德沃夏克16歲(1857年)進布拉格管風琴學校學習,畢業(yè)后在布拉格國民劇院樂隊梅斯塔那手下任中提琴手。1873 年始有作品問世引起音樂界的注意。后離開劇院,專業(yè)從事創(chuàng)作與受徒。曾任布拉格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德沃夏克對各 種音樂形式都有涉獵,但基本上還是一個民族樂派的作曲家,1885年到美國任紐約音樂學院的院長,在美國3年使他創(chuàng) 作了代表最高藝術的水平的《第九交響樂》、《大提琴協奏曲》、《第十二美國四重奏》和《10首圣經歌曲》 威爾第(Verdi 1813-1901)意大利作曲家。客站老板之子,幼隨鄉(xiāng)村風琴師學習音樂。后受人資助投考米蘭音樂學 院,未被錄取。后隨拉維納學作曲。1836年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歌劇是《羅徹斯特》,后被斯卡拉歌劇院老板梅雷利賞識,于 1839年在斯卡拉劇院上演。1842年以歌劇《納布特》轟動樂壇。他是意大利杰出歌劇作家,有29部作品傳世。大家熟知 的《麥克白》、《奧賽羅》、《茶花女》、《阿依達》等作品都出自他手。 拉威爾(Ravel,Maurice1875-1937)法國作曲家。父為機械師,祖籍瑞士;母為西班牙人。拉威爾七歲開始學習鋼琴 。十二歲學和聲。1889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貝里奧學鋼琴、弗雷學作曲。1901年獲羅馬次獎。以后四次競爭首獎失 敗,釀成“評獎不公”事件(1905年),評委會主席巴黎音樂學院院長杜瓦爾引咎辭職,由福萊接任。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 他在巴黎過半隱居生活,專事創(chuàng)作。其早期作品接近德彪西的印象主義,后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主要作品有芭蕾舞劇 《達菲尼與克羅?!?,管弦樂曲《西班牙狂想曲》、《圓舞曲》、《G大調鋼琴協奏曲》,鋼琴曲《水之游戲》、《鵝 媽媽組曲》、《鏡》等。 格林卡(Glinka,1804-1857)俄羅斯作曲家,被認為是俄羅斯民族音樂派的創(chuàng)始人和在俄國以外得到承認的第一位 俄羅斯作曲家。格林卡的代表作品是兩部歌劇《獻給沙皇》和《魯斯蘭與柳德米拉》 羅西尼(Rossini 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他自幼學習歌唱與鋼琴,1806年入波洛尼亞學院,學習作曲理論與大提 琴。在學生時期就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歌劇《德梅特里奧與波利比奧》(作于1806年)。他的歌劇成名作是《坦克雷迪》 (1813年作)與《意大利姑娘在阿爾及利亞》(1813年作)1824年羅西尼定居法國巴黎,1825年任國王查理十世的御前 作曲家。但1830年法國大革命廢黜了王位,這之后羅西尼在沒做過歌劇,只創(chuàng)作了2部宗教作品《圣母悼歌》與《小莊 嚴彌撒》及《老朽的罪孽》鋼琴小品及聲樂小品。他是創(chuàng)作旋律的能手,后人常取其旋律改編為各種樂曲。 斯梅塔那(Smetana 1824-1884年)波希米亞作曲家,被認為是捷克音樂的奠基人。8歲創(chuàng)作第一首作品,1843年到布拉格 任家庭教師并結識李斯特與他成為摯友,因此早期創(chuàng)作受李斯特影響較深。1856年赴瑞典,擔任哥德堡交響樂團指揮。 1861年回國,任布拉格合唱團指揮。1874年因病耳聾,并辭去劇院指揮職務,專事創(chuàng)作。其代表作是交響詩套曲《我的 祖國》(作于1874-1879年)和《被出賣的新娘》(作于1864-1866年) 6 回復:西方古典音樂作曲家 克萊斯勒(Kreisler,1875-1962)奧地利出生的小提琴家、作曲家,1943年加入美國國籍??巳R斯勒1882年進維也納音 樂學院學習,1885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馬薩爾學小提琴,德利布學作曲,1888年在美國開獨奏音樂會而成名。后在奧 地利參軍,1899年才恢復演奏生涯,1938年成為法國公民,1940年重返美國。 蘇薩(Sousa,1854-1932)美國作曲家,軍樂隊指揮。1880-1892年任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樂隊指揮,1892年起自組軍樂團。 因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進行曲而成名,共有進行曲近百首,最著名的為《星條旗永不落》(也有翻譯為《永恒的星條旗》)。 萊斯庇基(Respighi,1879-1936)意大利作曲家。原為小提琴演奏家,1900年赴俄羅斯,曾在圣彼得堡歌劇院樂隊任首 席小提琴,后成為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學生。1902年到柏林,又拜布魯赫為師,1913年任羅馬圣西西利亞音樂學院教 授,1923年任院長。除教學之外,還從事創(chuàng)作與指揮,也常以鋼琴家身份旅行演奏。其作品配器色彩絢麗,以抒情見長 。三首羅馬交響詩是其代表作。 阿爾比諾尼(ALBINONI,1671-1750年)意大利作曲家。他與維瓦爾弟、馬爾切洛等人,被后人稱為威尼斯樂派的先驅 者。阿爾比諾尼的創(chuàng)作主要是歌劇,他一生有50部歌劇,這些歌劇雖然在初期的喜劇發(fā)展上頗有貢獻,但后來全部被世 人遺忘,一般人都以為他是器樂作曲家。阿爾比諾尼一生創(chuàng)作的器樂曲超過100部,但生前印行的只有9部。 阿爾比諾尼作品的重要程度,其實不亞于維瓦爾弟。當年,巴赫也曾要求他的弟子認真研究阿爾比諾尼的作品,他 的《勃蘭登堡協奏曲》就含有阿爾比諾尼的協奏曲風格。目前在西歐,阿爾比諾尼的作品已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年)俄羅斯作曲家。1863-1865年在彼得堡音樂學院師從魯賓斯坦,1866年任莫斯 科音樂學院和聲教授,并結識了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課余從事創(chuàng)作,兼寫音樂評論。1874-1875年創(chuàng)作了《第一鋼琴協 奏曲》,此曲使他獲得世界范圍內的影響,真正走向世界。 柴科夫斯基的音樂以抒情性的美麗旋律與強烈的情感宣泄的結合而見長,他吸收意大利歌劇、法國芭蕾、德國交響 曲的創(chuàng)作特色,使其作品色彩異常豐富。柴科夫斯基最優(yōu)秀的作品為第四、第五、和第六3首交響曲、3部芭蕾音樂、《 第一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弦樂小夜曲》。 穆索爾斯基(Mussorgsky,1839-1881年)俄羅斯作曲家。自幼隨母親學習鋼琴。十歲去彼得堡,向海爾克學習鋼琴。 1852年入帝國禁衛(wèi)軍士官學校。畢業(yè)后服役于禁衛(wèi)軍。1857年在彼得堡結識巴拉基列夫并拜其為師。后成為“強力集團 ”成員,作品不多,但其歌劇《鮑里斯戈多諾夫》卻成為“強力集團”創(chuàng)作中最強者,成為俄羅斯樂派的代表性作品 。 蘇佩(SUPPE,1819-1895年)奧地利作曲家。就讀于帕多瓦大學,后在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1841年起先后在維也納約 瑟夫斯塔特劇院、普雷斯堡和巴登劇場、維也納劇院與利奧波德斯塔特劇院任指揮。蘇佩的著名作品為輕歌劇。目前輕 歌劇很少演出,經常演出的是其序曲。 科普蘭(COPLAND,1900-1990年)祖籍俄羅斯,是第一位被認為有本土風味的美國作曲家??破仗m的老師是戈德馬克 ,科普蘭的第一首作品是《管風琴交響曲》(第一交響曲,作于1924年)。這首作品1925年首演后,科普蘭被貶為不和 諧音的信徒,指揮達姆羅什當時說:“才23歲就寫出這種東西,在過錯年會殺人”??破仗m的成名之作是1936年他根據 墨西哥流行曲調而創(chuàng)作的管弦樂幻想曲《墨西哥沙龍》。 艾爾加(ELGAR,1857-1934年)英國作曲家。艾爾加先是作為一位小提琴家而進入樂壇,他1882年起在斯托克利指揮的 伯明翰交響樂團中擔任第一小提琴,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宗教音樂。第一首在世界范圍內獲得聲譽的作品是《迷的變奏 曲》,理查斯特勞斯稱他是當時最重要的英國作曲家。艾爾加的創(chuàng)作特點在于把高雅的陳述與流行風格相結合,艾爾加 對旋律的捕捉非常敏感,屬于善于把握樂隊技巧的大師之一。 7 回復:西方古典音樂作曲家 韋伯(Weber,1786-1826年)德國作曲家。自幼學習音樂,并曾從海頓的哥哥密歇爾海頓學對位法。1798年六首小賦 格,十四歲上演所作歌劇《森林女郎》。1804年任布來斯利劇院指揮。1806年任歐根公爵音樂顧問。1824年作《奧伯龍 》,兩年后在倫敦上演,親自指揮,很受歡迎。他是德國浪漫派音樂先行者之一,對聲樂器樂皆有重要建樹。主要作品 有《自由射手》、《奧伯龍》等。 薩蒂(Satie,1866-1925年)法國作曲家。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英國人,他自幼學習音樂。十三歲入巴黎音樂學院, 但不久就放棄正規(guī)學習,在咖啡館彈奏鋼琴。1884年出版第一首鋼琴曲。1891年德彪西成為知交。四十歲時入巴黎詠圣 學院學習作曲,師從丹與魯塞爾。薩蒂作品不多,但對現代派音樂有很大影響。 德立勃(Delibes,1836-1891年)法國作曲家。十四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十七歲任劇院鋼琴伴奏及教堂管風琴手。十 九歲開始寫作歌劇與芭蕾音樂。1831年任巴黎音樂學院作曲教授。一生寫歌劇二十于部,其中以《拉克美》與《國王如 是說》最著名。其音樂創(chuàng)作很受柴可夫斯基推崇。 博凱里尼(Boccherini,1743-1805年)意大利大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博凱里尼是海頓同時代的作曲家,1769年定居西 班牙,1887年被普魯士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任命為“御前作曲家”,1797年重返西班牙,后因缺人贊助而死于貧窮。 博凱里尼創(chuàng)作的大提琴作品對于大提琴創(chuàng)作產生過深刻影響。 瓦爾特費爾(Waldteufel,1837-1915年)法國作曲家。曾就學于巴黎音樂學院,1865年起任宮廷鋼琴師與舞會樂隊指 揮,作有250多首舞曲,最著名者為《溜冰圓舞曲》 羅德里戈(Joaquin Rodrigo,1901年11月-1999年7月)西班牙作曲家。在他三歲時,由于患病,他的視力幾乎完全喪 失,羅德里戈幼年時便顯露出驚人的音樂天賦,被當時瓦倫西亞的名作曲家羅佩茲發(fā)現,于是就給予他多方面的指導和 培養(yǎng)。1925年發(fā)表了天真浪漫的《五首小品》而得到西班牙政府的獎勵,并開始成名。1927年至1932年間,羅德里戈在 巴黎拜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學習作曲。并隨馬里斯約馬努埃爾和安德列.皮羅學習音樂史。1933年返回西班牙后, 因獲得政府獎學金又重回巴黎深造。1946年起任馬德里大學音樂史教授。羅德里戈的作品以《阿蘭胡埃斯》最為著名。 瓦格納(Wagner,1813-1883年)德國作曲家。中學時期的瓦格納就酷愛戲劇與貝多芬的交響曲。1830-1831年就學于 萊比錫托馬斯學校,從名師魏因利格學習和聲與對位。二十歲寫成管弦樂曲數首,并開始創(chuàng)作歌劇。1833年起在維爾茨 堡、馬格雷德堡等地擔任指揮。1839年起赴巴黎,并創(chuàng)作了歌劇《黎恩齊》、《漂泊的荷蘭人》。1842年任德雷斯頓宮 廷劇院助理指揮。1849年因傾向革命活動,而被迫逃亡到魏瑪投奔了李斯特,并在李斯特的幫助下輾轉到了蘇黎士,開 始創(chuàng)作《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1861年瓦格納獲準重返德國,1864年開始得到年輕的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的援助,從此改 變了經濟拮據的狀態(tài)。1882年瓦格納創(chuàng)作了他最后一部歌劇《帕西發(fā)爾》。他一生創(chuàng)作歌劇十四部,皆自撰腳本,畢生 的經歷都集中與歌劇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瓦格納是19世紀末期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 蕭斯塔科維奇 蕭斯塔科維奇(shostakovich,1906-1975年)原蘇聯作曲家。十三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1925年以畢 業(yè)作品《第一交響曲》知名樂壇。其創(chuàng)作慣用不協和的和聲處理與繁復的對位結構,但又不失調性原則。他一生共作有 交響曲十五部,弦樂四重奏十五部和歌劇、芭蕾舞劇、電影配樂、各類聲樂器樂曲等。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Rimsky-Korsakov,1844-1908年)俄國作曲家。出身于貴族,受過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1865年進圣 彼得堡海軍士官學校,后成為海軍軍官。結實巴拉基列夫后,并拜其為師,從而成為“強力集團”成員。1871年被任命 為圣彼得堡音樂學院教授,1874年出任圣彼得堡音樂學校校長,培養(yǎng)了包括里亞多夫、格拉祖諾夫、斯特拉文斯基在內 的一批優(yōu)秀學生。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成名作是《第一交響曲》作于1865年。他的早期作品受民族主義影響極深,晚期的創(chuàng)作主要致 力于強力集團成員為完成作品的配器及對歌劇的創(chuàng)作,經典作品有《薩特闊》與《金雞》。 夏布里耶(Chabier,1841-1894年)法國作曲家,初學法律,后學和聲與鋼琴。1862年任公務 員,并與音樂界人士圣-桑、福萊等交往。1877年第一部歌劇問世。1879年旅行德國,觀摩瓦格納的樂劇,深受影響。 后專事作曲。作品有歌劇、管弦樂、鋼琴曲等。因《西班牙狂想曲》與《哈巴涅拉》兩部作品而知名。 8 回復:西方古典音樂作曲家 格里格(Edvard Grieg 1843--1907)挪威 卑爾根人,自幼隨他母親學習鋼琴.1858年就讀于萊比錫音樂學院,在此期間他 深受門德爾松、舒慢一派學風的熏陶。1863年去哥本哈根,得到丹麥作曲家加岱的鼓勵。后與挪威青年作曲家諾德拉克 組織“尤特皮社”,以發(fā)展斯堪的納維亞民族音樂為宗旨。1867年創(chuàng)立挪威音樂學院。任奧斯陸交響樂團指揮。1870年 在羅馬與李斯特相識,作品得到李斯特贊賞。1874年格里格應易卜生的邀請為《培爾金特》戲劇配樂;1876年首演, 格里格從此名揚全歐洲。晚年的他專事寫作,其音樂創(chuàng)作富于民族特性,但并不直接引用民歌素材。作品以鋼琴抒情小 品最受歡迎。1907年,格里格在卑爾根去世,享年64歲。 勒克萊爾(Leclair,1697-1764)法國作曲家,小提琴家。勒克萊爾是18世紀將意大利風格小提琴奏法移入法國,奠 定“法國小提琴樂派”的重要作曲家。1722年在都靈任舞蹈教師,同時向索米斯學小提琴。1729年起在巴黎任宮廷樂隊 小提琴手。所作的室內樂即展示其先進寫作技巧,又表現他熟練掌握小提琴寫作的表情工夫。67歲時在巴黎住宅附近被 人刺殺。 馬勒(Mahler 1860-1911)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1860年出生波希米亞卡利什特在6歲時起學習鋼琴,1870年舉行 首次鋼琴獨奏會。1875年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師從愛博斯坦學鋼琴、??怂箤W和聲、弗朗茨克倫學作曲,是布魯 克的追隨者。音樂學院畢業(yè)后,開始指揮生涯,1885年任維也納歌劇院指揮,1888年任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音樂總監(jiān)。 1897-1907年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院長。1907年任紐約大都會劇院首席指揮,兼任紐約愛樂樂團指揮。曾經有評價說: “古斯塔夫馬勒無疑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交響樂作曲家之一。” 馬勒出身貧寒,在童年時就因波希米亞和猶太人雙重血統(tǒng)而被受欺凌幸而其父發(fā)現了他的音樂才華,送他走上了音 樂的道路。 馬勒是一個充滿憂郁而又極端浪漫的作曲家,他是一個連接浪漫主義頂峰和現代主義的作曲家,馬勒的音樂常常交織著 一種浪漫溫馨的抒情和無法掙脫的對人類生存痛苦的感嘆,最終化為一種靈魂的呻吟。 馬勒的創(chuàng)作的黃金期基本是從1896-1907年的10年間。在這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第三到第八交響曲和聲樂套曲《亡兒之歌》。 1911年5月8日他因心臟病去世,年僅51歲。去世后仍有三布作品為發(fā)表它們是:《大地之歌》、第九和第十交響曲。 曾有報道說,馬勒的過早辭世與他的妻子阿爾瑪有很大的關系。1910年阿爾瑪與著名的“包豪斯”設計院的創(chuàng)建人 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相遇,兩人一見鐘情,這使馬勒受到了重大打擊,可以說直接促成了一年后這位偉大作曲家的辭世。 德沃夏克(Dvorak,1841-1904)捷克(波西米亞)作曲家。 德沃夏克16歲(1857年)進布拉格管風琴學校學習,畢業(yè)后在布拉格國民劇院樂隊梅斯塔那手下任中提琴手。1873 年始有作品問世引起音樂界的注意。后離開劇院,專業(yè)從事創(chuàng)作與受徒。曾任布拉格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德沃夏克對各 種音樂形式都有涉獵,但基本上還是一個民族樂派的作曲家,1885年到美國任紐約音樂學院的院長,在美國3年使他創(chuàng) 作了代表最高藝術的水平的《第九交響樂》、《大提琴協奏曲》、《第十二美國四重奏》和《10首圣經歌曲》 威爾第(Verdi 1813-1901)意大利作曲家??驼纠习逯樱纂S鄉(xiāng)村風琴師學習音樂。后受人資助投考米蘭音樂學 院,未被錄取。后隨拉維納學作曲。1836年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歌劇是《羅徹斯特》,后被斯卡拉歌劇院老板梅雷利賞識,于 1839年在斯卡拉劇院上演。1842年以歌劇《納布特》轟動樂壇。他是意大利杰出歌劇作家,有29部作品傳世。大家熟知 的《麥克白》、《奧賽羅》、《茶花女》、《阿依達》等作品都出自他手。 拉威爾(Ravel,Maurice1875-1937)法國作曲家。父為機械師,祖籍瑞士;母為西班牙人。拉威爾七歲開始學習鋼琴 。十二歲學和聲。1889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貝里奧學鋼琴、弗雷學作曲。1901年獲羅馬次獎。以后四次競爭首獎失 敗,釀成“評獎不公”事件(1905年),評委會主席巴黎音樂學院院長杜瓦爾引咎辭職,由福萊接任。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 他在巴黎過半隱居生活,專事創(chuàng)作。其早期作品接近德彪西的印象主義,后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主要作品有芭蕾舞劇 《達菲尼與克羅埃》,管弦樂曲《西班牙狂想曲》、《圓舞曲》、《G大調鋼琴協奏曲》,鋼琴曲《水之游戲》、《鵝 媽媽組曲》、《鏡》等。 9 回復:西方古典音樂作曲家 格林卡(Glinka,1804-1857)俄羅斯作曲家,被認為是俄羅斯民族音樂派的創(chuàng)始人和在俄國以外得到承認的第一位 俄羅斯作曲家。格林卡的代表作品是兩部歌劇《獻給沙皇》和《魯斯蘭與柳德米拉》 羅西尼(Rossini 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他自幼學習歌唱與鋼琴,1806年入波洛尼亞學院,學習作曲理論與大提 琴。在學生時期就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歌劇《德梅特里奧與波利比奧》(作于1806年)。他的歌劇成名作是《坦克雷迪》 (1813年作)與《意大利姑娘在阿爾及利亞》(1813年作)1824年羅西尼定居法國巴黎,1825年任國王查理十世的御前 作曲家。但1830年法國大革命廢黜了王位,這之后羅西尼在沒做過歌劇,只創(chuàng)作了2部宗教作品《圣母悼歌》與《小莊 嚴彌撒》及《老朽的罪孽》鋼琴小品及聲樂小品。他是創(chuàng)作旋律的能手-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西方 古典音樂 發(fā)展史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eibangfood.com.cn/p-10140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