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應多給學生一些人文的熏陶——教學《世間最美的墳墓》的一點思考(語文論文)
《語文課堂應多給學生一些人文的熏陶——教學《世間最美的墳墓》的一點思考(語文論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語文課堂應多給學生一些人文的熏陶——教學《世間最美的墳墓》的一點思考(語文論文)(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11 語文課堂應多給學生一些人文的熏陶 ——教學《世間最美的墳墓》的一點思考 語文學科性質的界定一向是語文學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作了明確定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把“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確立為課程目標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具體目標中也提出了“提高道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質,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標,強調(diào)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學學習的過程中,依據(jù)自己的體驗、感受與發(fā)現(xiàn),主動地與作者對話……”,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為“接受性、體驗性、研究性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這是語文教學改革上的一個可喜的進步,宣告著語文素質教育春天的來臨。那種無視學生的自身感受,教師單方面肢解課文,把一篇篇美文當作是訓練解題技巧的范本的違背語文教學本質的語文課,到了該淘汰的時候了,真正的語文課堂教學應多給學生一些人文的熏陶。 何謂人文?說到底就是豐富的情感,就是心靈的感動,就是思想的震撼。她是天邊飄逸的云彩,她是水中靈動的白鷗。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是真正擁有人文的課堂呢?當然是充滿著人文關懷、富有人性魅力、關注學生情感的課堂。教師對于一些本身富有人文氣息和生命詩意的教學內(nèi)容(文本),主要是引領學生去關注、去感受、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讓學生懂得生命、生活的本質與意義。 《世間最美的墳墓》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1928年在參觀了托爾斯泰墓后寫下的一篇優(yōu)美的記游抒情散文。它篇幅短小卻內(nèi)涵深刻,值得挖掘的人文因素很多。托墓外表是極其樸素的,但作者卻說它是“世間最美的墳墓”,那么,“美”到底體現(xiàn)在何處?作者說它“最美”的原因何在?這是本文內(nèi)容上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根據(jù)以往的教學實踐,學生通過閱讀課文,能基本理解托爾斯泰墓“美”的體現(xiàn)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墳墓本身所體現(xiàn)出來的樸素美(絢爛是美,樸素也是一種美);二是墓中人的人格美精神美。至于說托翁人格美的具體內(nèi)涵是什么,學生要么含糊不清(文中沒有明確的語句),要么繞來繞去地回到“樸素”上,并且對作者說它“最美”的原因不明所以然。這是一個“課堂空白”,而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一個“空白”,究其原因是學生對作者茨威格及其筆下描寫的托爾斯泰了解甚少,大多數(shù)學生只知道一些常識性的東西,諸如托爾斯泰是俄國偉大的作家,有三部偉大的作品等,而對托翁的身世、思想基本無所了解,至于對作者茨威格的認識更少,再加上學生生活閱歷思想水平有限,這就直接影響了學生對作品主題及其深層內(nèi)涵的領悟,從而形成“課堂空白”,而適當?shù)摹翱瞻仔笨梢哉T發(fā)學生的思維。只要真正了解了托爾斯泰,真正了解了茨威格,也就讀懂了托翁“人格美”的具體內(nèi)涵,也就明白了作者為何說是“最美”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學生在讀懂文本的過程中,靈魂可以得到洗禮,情感可以得到激蕩,精神可以得到提升。因此,這堂課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學生課外對托爾斯泰和作者茨威格有關材料的搜集,對他們作品的閱讀程度如何。我希望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及網(wǎng)上信息資料,并推薦了《昨日的世界》《人類群星閃耀時》《托爾斯泰傳》等作品讓同學課外閱讀,讓學生從“作家生平思想”“托爾斯泰本人及其作品思想”“他人對托翁作品思想的評價”三個方面去閱讀,搜集,整理,這成了本堂課課前的一個很重要的預習作業(yè)。 基于此,本堂課,我主要是引導學生一起去感受托翁的人格魅力,把教學目標擬定為:1、認識和理解托爾斯泰淡泊名利,鄙夷虛榮的博大胸襟和追求道德、自我修養(yǎng)的高尚道德;2、鑒賞作者運用對比襯托、情景交融等手法來描繪墳墓的美,以激起讀者共鳴。前者是重點。 上課分四個環(huán)節(jié)具體展開:第一步是激情導入,鋪設研讀文本的情感;第二步是請學生就課外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讓學生對托翁的思想追求有個感性的認識,再一次激發(fā)學生對托翁的情感,為下面作理性的分析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第三步,聚焦文本,領悟托翁“人格美”的具體內(nèi)涵及其作者稱之為“最美”的原因;第四步,鑒賞作者是如何寫出“最美”,從而激發(fā)讀者共鳴的。 為了使學生盡快地進入學習的情境,我精心設計了我的導語。我?guī)е鴿M腔的熱情,描述了托翁死后成千上萬的人從莫斯科趕來送行以及下葬時人們悲泣的場面,最后用一句“是的,愛人民的人將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結束導語,引出課題,披文以入情,一下子把學生引入到特定的情景中,給后面的教學奠定了一個情感基礎,受到了良好的效果。羅曼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在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教師的熱情是點燃學生熱情的火把,試想,教師上課時語言干癟,情緒低迷,怎能去感染學生? 第二步是學生交流搜集的材料,學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興趣盎然,有的詳盡的介紹了托翁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藝術特色;有的介紹了他人對托翁的評價。時間在飛快地流逝,托翁的形象漸漸地印入學生的腦海,逐漸豐滿起來,其中不乏有見地的獨到的評價,如有同學稱托翁是“俄國的魯迅——對俄國落后農(nóng)奴制度的強烈批判;是俄國的甘地——勿以暴力抗惡”。 盡管交流的時間大大超過了預設的教學安排的時間以至于最后一步的教學任務完成得太倉促,但看著同學們高漲的熱情,對文本的投入,我又如何忍心去打斷他們?課堂教學的主體既然是學生,課堂教學既然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就必須圍繞學生在學習中的需要來及時調(diào)整預設,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獲得知識、能力,豐富情感修養(yǎng)。如果為了趕進度而隨意打斷同學們的發(fā)言,扼殺同學們的熱情,那才是真正失敗的課堂,更何況,這一步基礎打好了,第三步的重要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難點也就攻克了。我補充朗讀了托翁在生命最后時段臨近出走前寫給妻子的訣別信:“我的走會使你難過,不過請你理解和相信我,我實在沒有別的什么辦法。我對家中的地位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我不能再在這種奢華的環(huán)境中生活……”,在師生共同的學習中,同學們終于基本上領悟了“人格美”的具體內(nèi)涵——淡泊名利,鄙夷虛榮,追求道德自我完善,追求平凡,回歸自然,回歸民眾。他是一個大貴族,卻畢生致力于貧民化道路,他同情關心農(nóng)民,深深地自責自己的特權,他遠離城市的奢華,長期生活在農(nóng)民中間,和他們一起勞作,睡硬板床,吃素食,還要把自己的版稅和田產(chǎn)留給農(nóng)民,并為此與妻子發(fā)生矛盾,以致82歲高齡離家出走,孤獨地死在異鄉(xiāng)小客站。生前沒有達成的愿望,死后也要繼續(xù)自己的追求。這么偉大的人卻選擇了這樣的一個所在,以這樣的一種方式埋葬自己!而這一切才真正是托翁的偉大所在,也是震撼人心靈的所在。 回歸大眾、回歸自然,這縈繞在墓地上的聲音,回蕩在同樣厭惡戰(zhàn)爭、反對暴力、同情弱小、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作者茨威格的耳畔,這與到死都不忘躋身名人行列、想達永恒的歌德、拿破侖、莎士比亞之輩相比,托墓的質樸無華折射出它永不退色的人性的魅力和光輝,使作者折服和心醉神迷。作者站在托墓前,他感到了自己的心與托翁的心是何其相似!他讀懂了美,他由衷地贊美托墓是“世間最美的”“最震撼人心”的墳墓。 雖說“最美”的評價帶有作者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不也引起我們的共鳴了嗎? 最后,我們是在有感情的朗誦課文中結束了這堂課。 整堂課,師生是在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的,師生自始至終飽蘸著熱情去解讀托爾斯泰,解讀文本,充滿著人文的氣息。 用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一節(jié)課的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得如何。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首先體現(xiàn)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以保證對知識能力的主動建構。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首先體現(xiàn)在能否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能力的主動建構?;仡欉@堂課,老師的導入、啟發(fā),學生的交流探討,師生的朗誦,無不涌動著一股灼熱的情感——對托爾斯泰的深深敬仰。與文本的親切對話,與作者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既準確而又較為深入的領悟了文本的內(nèi)涵,又培養(yǎng)了學生拓展研究的能力。更讓學生從中自然地接受了思想上的教育,受到了精神上的陶冶。而這一切,又是在老師的點撥下,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主動習得的,這才是我最感欣慰的。 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才能充分彰顯學生的情感活力、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 111-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世間最美的墳墓 語文課堂 學生 一些 人文 熏陶 教學 世間 墳墓 一點 思考 語文論文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eibangfood.com.cn/p-147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