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態(tài)”教學設計 湘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態(tài)”教學設計 湘教版必修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態(tài)”教學設計 湘教版必修1.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態(tài)”教學設計 湘教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通過對千姿百態(tài)的地形成因的“設問”引入課題,引起學生的思考,認識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力量來源——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然后再從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兩個方面加以展開,讓學生認識地表形態(tài)是長期的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地表形態(tài)是不斷變化的。最后,教材把人類活動作為一種特殊的外力作用,通過“活動”讓學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來安排教材,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建立正確的人地觀念。 關于內力作用與地氣形態(tài)這部分內容,教材從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兩個角度加以闡述,給學生以宏觀的認識。特別是“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難點,教材用“活動”形式來安排,旨在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合作探究讓學生加深理解。 關于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教材首先從外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及相互關系角度加以闡述,然后讓學生通過活動收集外力作用及其相關的地表形態(tài)的圖片、資料、比較認識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影響的異同,知道流水和風力是陸地表面最常見的最普通的外力。它們主要是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進一步理解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進而理解地表形態(tài)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辨證思想。 二、教學設計思路及目的 本節(jié)教材生活性、實際性很強,又富有一定的辯證性和科學性。教學時,首先從調查了解導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思維。通過讓學生野外觀察、舉例分析、收集資料、動畫模擬演示等多媒體輔助手段,加強直觀性,調動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主體參與,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然后通過引導學生、綜合辨證的分析,認識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知道地表形態(tài)是內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認識地表形態(tài)是不斷變化的,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實際、收集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的辯證意識和科學態(tài)度。最后,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機制,讓學生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充分體驗通過自己努力獲得成功和被他人認定獲得成功的快樂。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了解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力量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即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知道地表形態(tài)是內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認識地表形態(tài)是不斷變化的。 (2) 了解板塊構造學說及板塊運動的兩種基本關系(相互擠壓碰撞、彼此分離)及對地形形成,變化的重大影響,理解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的關系。 (3) 了解地質構造的概念、類型、基本形態(tài)及其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 (4) 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 (5) 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調查了解、野外觀察、多媒體輔助等,了解家鄉(xiāng)的地表形態(tài)及其不斷變化,認識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力量主要來自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表形態(tài)是長期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是不斷變化的。 (2) 通過讀圖分析,野外考察、收集資料等了解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的關系,認識地質構造的類型,基本形態(tài)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收集、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學會簡單的地質構造類型的判斷,構造地貌的分析和運用 。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通過聯(lián)系實際,舉例分析,收集圖片資料展示等,了解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及其發(fā)育的地表形態(tài)。會以流水作用和風力作用為例分析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運用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通過對板塊構造學說發(fā)展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 (2) 通過對地質構造實踐意義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意識。 (3) 通過對地表形態(tài)是長期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是不斷變化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辯證思想。 (4) 通過對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關系的認識,建立正確的人地觀念。 四、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新課標要求,根據教材內容,根據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tài)”、“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就被確定為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 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生活經驗,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從內、外力綜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就被確定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 重難點的突破:采用調查法、觀察法、聯(lián)系實際法、舉例探究法、讀圖分析法、收集資料法、多媒體輔助法、動畫摸擬演示等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地質構造類型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認識內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 五、教學方法:調查法、觀察法、聯(lián)系實際法、讀圖分析法、誘導點撥法、多媒體輔助法。 學法指導:聯(lián)系實際法、舉例分析法、野外考察法、收集資料法、讀圖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法。 六、教學準備 1、自制多媒體課件; 2、建立學習小組; 3、收集有關內外力作用的地表形態(tài)的圖片、資料。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模式、媒體運用、教學過程及設計目的。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 調查提問:我們學校所在地都有哪些地形? (2) 設問導入:這些地形、山地、平原、高原等地球表面的其它地形都是怎樣形成的呢?今天,我們師生一起學習“第二章 第二節(jié) 地球表面形態(tài)。” (二)實踐探究、合作學習 1、問題探究、誘發(fā)思維: (1) 我國科學考察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xiàn)了海洋生物化石,為什么? (2) 有人在臺灣海峽底部發(fā)現(xiàn)了古代森林的遺跡,這是為什么? (3) 你知道“滄海桑田”的成語故事嗎?傳說中的人物麻姑一段時間看東海是海 洋,一段時間看東海又是桑田,這是為什么? (4) 以上三個問題的事實,說明了什么?(“地表形態(tài)是不斷變化的”) (5) 促使地形變化的力有哪幾種?什么是內力作用?什么是外力作用? (6)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各包括哪些形式? (7) 地表形態(tài)的形成主要是哪一種力的作用?(內外力共同作用) [過渡]:下面我們一起分析“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8) 想想世界地圖,現(xiàn)在海陸輪廓的分布形勢怎樣? (9) 是不是世界海陸輪廓分布最原始的時候就是現(xiàn)在這樣呢?你知道世界海陸輪廓分布形成的科學學說有哪幾種?最有說明服力的是哪一種? 2、讀圖探究、宏觀思維:展示課件1六大板塊示意圖,主體探究。 (1)板塊運動屬于內力作用還是外力作用? (2)板塊構造學說的科學理論是什么? (3) 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什么?我們國家屬于哪一大板快? (4) 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的方向怎樣? 擠壓碰撞“→←”(原來的邊界消失) “分離”張裂“←→”(產生新的邊界) (5) 亞歐板快向什么方向運動?印度洋板塊向什么方向運動? (6) 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 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印度洋板快俯沖到喜馬拉雅山板塊底下,亞歐板塊被抬升隆起形成。) (7) 印度洋板塊完全是海洋板塊嗎?它還包括哪些陸地板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 (8) 實驗演示:師引導學生用一片紙或一本書,兩手用力相向擠壓,體驗感悟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過程。 (9) 想象探究: ①有人說,若干地質年代后,地中海將會在世界上消失,紅海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為什么? ② 干地質年代后,世界的海陸輪廓分布形勢還像現(xiàn)在這樣嗎?為什么? (10) 生生互動,思考小結:“六大板塊相對運動,會形成哪些地表形態(tài)?舉例說明。 ① 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高峻山脈、巨大高原。如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 ②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擠壓碰撞→深邃海溝、山脈、孤島。如馬里亞納海溝、我國東南山脈、臺灣島、日本群島、菲律賓群島。 ③ 陸地板塊內部張裂地帶→巨大裂谷。如東非大裂谷。 (11) 小組互動,運用思維: ① 六大板塊哪些地方地殼不穩(wěn)定,地殼運動活躍,容易發(fā)生火山、地震?(板 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不穩(wěn)定,特別是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運動最活躍,多火山、地震。) ② 試從我國的海陸位置分析,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災害的國家。 ③ 我們的家鄉(xiāng)位于秦嶺山地北麓、渭河谷地的階地上,試從我們所在的地理位置分析,我們家鄉(xiāng)屬于多地震地區(qū)還是少地震地區(qū)?為什么?(我們的家鄉(xiāng)屬于多地震地區(qū)。因為我們家鄉(xiāng)位于秦嶺山地抬升和渭河谷地下沉與黃土高原抬升的斷裂破碎帶上,所以地殼不穩(wěn)定,多地震災害。) (12) 材料探究、分析提高: 材料一:渭南的華縣位于秦嶺北坡的東端,和我們眉縣處于同一個緯度位置。1556年1月23日(明嘉定34年)華縣發(fā)生了8.4級大地震,死亡83萬人,是世界上罕見的。(近幾百年沒發(fā)生大的地震,說明它這段時間屬于基本穩(wěn)定期)。 材料二:唐山位于京津唐燕山地震帶上,也是一個多地震的地區(qū)。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唐山發(fā)生了7.8級大地震,一夜之間,整個唐山成為一片廢虛,死亡24萬,重傷16萬,造成經濟損失100多億。 ①提問:a、這兩次大的地震災害分別位于地殼運動的什么地方? b、以上事例說明了什么?(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災害的國家) ②小結激勵:地震、火山是破壞力很強、對人類影響巨大的地質災害,我國很早(夏朝)就對地震有資料記載和研究。如張衡地動儀的發(fā)明等,怎樣把地震災害減到最小,這是我們在座的每個同學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③聯(lián)系日本富士山,和唐山大地震地貌,分析歸納地震、火山會形成什么地表形態(tài)。 3、模擬演示,創(chuàng)造思維: 展示課件:褶皺和斷層:合作探究:“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 (1) 什么是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包括哪兩大類型?(褶皺 斷層) (2) 褶皺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是什么?(背斜、向斜) (3) 展示課件4(1):褶皺——褶曲,向斜和背斜,生生互動探究: ① 什么是背斜?背斜會形成什么地形? ② 什么是向斜?向斜會形成什么地形? ③ 展示課件4(2)分析歸納:褶皺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成因、特征及其所形成的地面形態(tài)(表格) ④ 動畫模擬演示:“如果只有內力作用”。 背斜:中間巖層向上隆起。一般背斜成山。 向斜:中間巖層向下凹陷。一般向斜成谷。 (4) 展示課件4(3)。向斜和背斜;師生互動,探究。 ① 有時候,我們在野外還會看到背斜谷和向斜山地貌,那么,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別是怎樣形成的呢? 背斜谷: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層裸露地殼,巖性較疏松,易斷裂,容易被外力侵蝕形成谷地。 向斜山:向斜槽底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而高處的風化碎屑物搬移沉積,成為山地。 ② 展示課件4(3),動畫模擬演示:“如果內外力共同作用”探究 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 ③ 誘導小結。(如果內外力共同作用,背斜也可以成谷,向斜也會成山) ④ 展示課件4(5),向斜和背斜地形“小結”。 (7)展示課件4(6),向斜和背斜“判別”思考 ① 怎樣判別背斜和向斜地貌? ② 背斜和巖層新老有何關系? ③ 向斜和巖層新老有何關系? ④ 展示課件4(6)(7)動畫模擬演示背斜向斜與新老巖層的關系。 ⑤ 學生小結:背斜向斜與巖層新老有何關系? ⑥ 展示課件4(8)背斜向斜與新老巖層的關系“小結”。 背斜:中心巖層老,兩翼巖層新。 向斜:中心巖層新,兩翼巖層老。 (8)展示課件:背斜、向斜與地表形態(tài)景觀圖片,感悟地質構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 (9)展示課件4(9)分析研究背斜向斜地質構造有什么地理意義? 背斜:打隧道——堅固,利于排水、安全。(石拱橋) 找油氣——良好的儲油氣構造(李時光石油理論) 向斜:找水 自流井(向斜中部打井)、泉(斷裂一側) (10)展示課件4:斷層(1)、(2)探究: ①什么是斷層? ②斷層的兩種形態(tài)及其所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各是什么?。 地壘:斷層中兩側陷落,中間突起上升——陡俊山地、塊狀山地、高地 地塹:兩側相對上升,中間相對下沉——谷地、低地 ③ 動畫摸擬演示:a、斷層的形成 b、地壘,地塹所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 ④展示課件:地壘地塹地貌景觀圖片,感悟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關系——華山西峰 渭河谷地 ⑤討論研究斷層有何地理意義? ⑥展示課件4斷層(3)小結歸納:強化斷層的概念、形成、地貌與地理意義。 4、聯(lián)系實際,運用提高 (1)從你的生活經驗和野外觀察中,你知道外力作用都有哪些力?(風、流水、海浪、冰川、人類活動……) (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哪些?(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3)展示課件5(1):小結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4)外力作用表現(xiàn)最突出的是哪兩種力的作用?(流水作用、風力作用) (5)舉例說明流水作用和風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地貌。 (6)展示課件5(2),流水作用、風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流水作用:侵蝕地貌:“V”形谷、溝谷、峽谷、瀑布 沉積地貌:山前沖積扇、洪積扇、河流中下游平源、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風蝕地貌:風蝕蘑菇石、風蝕洼地、風蝕城堡 風積地貌:沙丘、沙壟、黃土堆積 (7)展示課件5(3):外力作用及其地貌景觀圖片,感悟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關系。 (8)家鄉(xiāng)地貌秦嶺山地、黃土高原和渭河谷地是怎樣形成的? 黃土高原:外力作用:風積黃土 內力作用:抬升 渭河谷地:外力作用:渭河水攜帶的泥沙沉積、秦嶺山北坡河流泥沙沉積 內力作用:下沉 秦嶺山地:外力作用:風化、剝蝕、流水侵蝕 內力作用:抬升 5、綜合探究、創(chuàng)新提高 (1)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有何影響?舉例說明 內力作用——使地面變得高低不平→山地、盆地、谷地、裂谷 (2)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有何影響?舉例說明 外力作用——將地球表面高處削低,將低處填平,使地面趨于平坦→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平原、河口三角洲。 (3)地表形態(tài)及其不斷變化是內力作用的結果還是外力作用的結果?→內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結果。 (4)展示課件5(4),本節(jié)知識小結?!皟韧饬Φ淖饔眉捌渑c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 6、活動探究、培養(yǎng)能力 (1)背斜谷和向斜谷山分別是怎樣形成的? (2)展示課件4(10)假如你是一位地質工程師,在甲、乙兩處找油、找水、打隧道,各應選哪一處? (3)人類濫砍濫伐、填海造田等活動對地表形態(tài)有何影響? 7、小結感悟、啟示暢談。 8、成果熱展,資源共享(收集資料、學習目標、學習態(tài)度、問題探究等交流展示) (三)評價激勵、體驗成功 1、自我評價,認識自我:欣賞自我,增強自信,讓學生充分體驗自己經過努力獲得成功的快樂。 2、相互評價,分享快樂:賞識他人,學會分享,讓學生充分體驗被同學認定獲得成功的快樂。 3、總評激勵,體驗成功:師公正評價每一位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每一位學生每一個小小的閃光點,讓學生充分體驗被老師認定獲得成功的快樂。 九、教學反思: 1、成功之處: ①引導學生調查了解、聯(lián)系實際、舉例分析、生生互動、小組互動、師生互動,合作探究,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斷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性提高,教學效果優(yōu)異,課堂氣氛和諧。 ②多媒體輔助,增大了容量,加強了直觀性,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到理性創(chuàng)造性的升華,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③誘導學生讀圖探究、聯(lián)系實際探究,培養(yǎng)了學生的讀圖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多元化的評價,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認識了自我價值,讓學生充分體驗了經過自己努力獲得成功的快樂和被他人認定成功的快樂。 ⑤學習小組的建立和互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xié)作能力。 ⑥收集有關內力作用、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的圖片、資料、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不足之處: ①內容多,容量大,教學時間緊張。 ②個別學困生對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理解不透。 3、補救措施: ①精講濃縮、合理安排教學時間; ②扶放結合,給學生自學展示的空間。 ③充分發(fā)揮學優(yōu)生的優(yōu)勢,互幫互助。-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態(tài)”教學設計 湘教版必修1 2019 2020 年高 地理 地球表面 形態(tài) 教學 設計 湘教版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eibangfood.com.cn/p-2674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