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級科學下冊 第1章第3節(jié) 耳和聽覺教案 浙教版.doc
《2019-2020年七年級科學下冊 第1章第3節(jié) 耳和聽覺教案 浙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七年級科學下冊 第1章第3節(jié) 耳和聽覺教案 浙教版.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七年級科學下冊 第1章第3節(jié) 耳和聽覺教案 浙教版 教材分析: 本章節(jié)首先從總體上描述了人類怎樣用身體感覺器官來感覺周圍不斷運動和變化的環(huán)境,在介紹了聲和光和初步知識的基礎上,描述了耳的結構及聽覺的形成,并介紹了人類如何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與現(xiàn)代社會的實際緊密聯(lián)系。 本節(jié)節(jié)首先介紹了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教師必須先請學生觀察耳結構掛圖,且教師必須對耳各部分表一介紹說明,在講聽覺的形成時,教師要結合實物模型或掛歷圖,同時可配合流程圖進行講授。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體驗失去聽力的生活,通過這項活動,使學生體會到的去聽力和人的痛苦,作為健康的人應關心和照顧他們,同時也應珍惜自己的健康。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動是為了得出根據(jù)聲音到達兩耳的時間差,判別聲源的方向和位置。 其次課本介紹了樂音的三個特性:音調、響度、音色。通過演示實驗對比最后得出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這一內容可只作常識性介紹。解釋音調最好辦法是用音階。音階是由不同音調的聲音組成。每個聲音都有它自己的音調。所以音調表示聲音的高低。通過兒童和成年人、男人和女人說話時聲音的對比,使學生對音調的高低有感性認識,可介紹音階的頻率和相對頻率。對思考題可采用讓學生討論的方法,請學生作解釋。學生通過閱讀可知道人能夠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大約是20赫~2000赫。 在介紹超聲波和次聲波時可結合生活實際和現(xiàn)代科技。重點介紹它們的作用和危害。 在研究聲音的響度與哪些因素有關時,請學生觀察演示實驗再回答問題,從實驗中 歸納。區(qū)別響度與聲強。 噪聲討論噪聲的控制,研究材料的吸音性能。 這一節(jié)內容可先安排學生進行噪聲污染的調查,調查后寫出調查報告,相互交流,然后讓學生查閱資料提出控制噪聲的有效措施,可用小論文的形式完成作業(yè)。 教學目標: 1、 了解耳的結構,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說出聽覺的形成過程。 2、 了解樂音的三個特性。 3、 認識噪聲的危害和防止噪聲的途徑。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耳的結構、聽覺的形成、樂音的三個特征、 難點:聽覺的形成、響度與聲強的區(qū)別 教學準備: 耳的結構圖、塑料尺、木梳、鼓、小紙屑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引言:人體的各種感覺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和親近周圍的世界,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而有意義。(播放一段美妙的配樂詩) 師:美妙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動人的語言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以上的信息我們都是通過聲音來感受的,那么,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呢聲音又是如何的?首先要了解一下聽覺的器官耳耳的結構 (二)新課 第三節(jié) 耳和聽覺 一、耳的結構 耳是人的聽覺器官,有了它,我們才能感受這充滿著各種聲音的有聲世界。 探究活動:讀圖——耳的結構 從圖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耳分為哪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由什么構成,三個部分各自有什么功能)完成課本11頁1-16圖。(探究能力較弱的學生可在講解完后再填圖) 1、 耳的結構 人的耳可分為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內耳。外耳是惟一暴露在體外的部分,中耳和內耳位于顱骨內,受顱骨保護。 外耳 耳廓:收集聲波 外耳道:聲音傳入中耳的通道 中耳: 聽小骨:把聲音放大 鼓膜:隨聲波振動 鼓室:與咽鼓管相連 內耳 半規(guī)管:內有位覺感受器 前庭 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 出示耳模型,讓學生認識各部分結構 根據(jù)你的生活經驗和認識,你認為耳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活動:學生猜想各部分的功能 教師知識準備: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人的肉眼都能看到,耳廓暴露在外,長耳廓有可用?(收集聲波)老豬的招風耳,用手遮住耳廓聲音聽不清楚。外耳道是聲波傳入中耳的通道,皮膚上有細毛,皮脂腺,這些分泌物與脫落表皮混合在一起,形成耳垢。中耳是由鼓膜、鼓室、聽小骨組成(結合模型)逐一:鼓膜是外耳與中耳的一層界膜,是橢圓形的,灰白色的薄膜,隨著聲波強弱產生不等的振動。鼓室是在鼓膜內的小室,內有三塊聽小骨,三塊骨由關節(jié)相連,鼓膜產生的振動由三塊聽小骨傳到內耳(振動力量加大30倍),鼓室底部有一條咽鼓管與咽相通,當口張開或吞咽時,咽鼓管開放,空氣由此進入。討論:12頁討論2:遇到巨大聲響時,應迅速張嘴,捂緊雙耳,這是為什么?(使鼓咽管張開,鼓膜內外的氣壓平衡,不會震跛鼓膜)。內耳由三部分,其中耳蝸象個蝸牛殼,其內充滿了液體和聽覺感受器。能感受聲音的刺激。 討論:聽覺是如何形成的?(結合剛才的功能) 教師補充講解聽覺的形成:耳廓能收集空氣中的聲波,聲波傳入外耳道后便會撞擊鼓膜,使其產生振動,鼓膜的振動會帶動位于鼓室內的聽小骨振動,聽小骨把聲音放大后再傳入耳蝸。耳蝸的外形像一個蝸牛殼,里面充滿了液體和聽覺感受器。當聲音伎至內耳時,耳蝸內的液體會產生振動,聽覺感受器便把這種信息沿聽神經傳到腦部,形成了聽覺,我們就聽到了聲音。 板書: 耳除了具有聽覺的功能以外,還有保持身體平衡的作用(指出前庭和半規(guī)管的作用,里面有位覺感受器,能感受位置的變化)如:在乘車的時候,我們閉上眼睛也能感受到車速,轉運方向。如果這些感受器過于敏感的人,在受到過長或過強的刺激時(如坐車等)會出現(xiàn)頭暈、嘔吐等癥狀,這就是我們說的暈車、暈船和航空病。 小結:耳不但能感受聲音,也能感受空間位置的變化,從而使人能保持身體的平衡。便隨著年齡的增長,聽覺會變得不敏感,為了改善聽力,老人會佩帶助聽器,擴大聲音,使他聽清楚些,但有些人失去聽力 (失聰)這時肯定是聽覺器官某一部分受到損傷 問:根據(jù)聽覺形成的過程,猜測下完全“失聰”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從聽覺的過程可知,鼓膜,聽小骨損傷或發(fā)生障礙,均會引起聽力下降,產生傳導性耳聾。如耳膜破裂會造成失聰。因聲波再也不能通過耳膜的振動傳入內耳。造成耳膜破裂的原因有:患急性能耳炎沒有及時診治;因巨聲或被打耳光形成耳膜的內外壓力差,壓破鼓膜,潛水過深等。所以遇到巨大聲響時,應迅速張嘴,捂緊雙耳,使內外壓力相等,防止壓破鼓膜。另一種耳聾稱為神經性耳聾,它是由于耳蝸、聽覺中樞和一聽覺有關的神經損傷引起聽力下降或喪失。如有些小孩生病打連霉素后,導致聽神經損傷,造成不可逆耳聾。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用耳的衛(wèi)生:打雷時應怎么辦?不要用尖銳的器具挖耳朵;注意防止中耳炎(咽發(fā)炎時容易引起) 探究活動:為什么要用兩只耳聽(課本12頁) 學生按照科學探究的幾個步驟來討論,也可讓學生在課外收集資料,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動的結論是:根據(jù)聲音到達兩耳的時間差,判別聲源的方向和位置。 想想這一實驗結果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意義。 二、音調 響度 音色 各種樂器發(fā)出的聲音悅耳動聽,這種聲音叫做樂音。樂音的三個特性是:音調、響度、音色。聽音樂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同是樂音,有的調子高,有的調子低,我們把天堂到的聲音高低叫做音調。那音調的高低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探究活動:實驗 1、 拿一把塑料尺,讓它從木梳的齒上的劃過,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你能判別出它們發(fā)出聲音的差別嗎? 2、 將一把直尺壓緊在桌面上,用手撥動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改變尺伸了桌面的長度,重復上述實驗。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伸出不同長度的尺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不同? 提示:看仔細,哪種情況振動得快? 這個實驗可讓每個學生自己做,一邊做,一邊體會,一邊探究。最后可發(fā)現(xiàn):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 物體在1秒內振動的次數(shù)叫頻率,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簡稱赫。物體振動得越快,頻率就越大。所以,音調跟發(fā)聲體振動的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兒童說話時的音調一般比成年高,女人的音調一般比男人高。人的發(fā)聲頻率,大約在85赫到1100赫左右。人唱歌時,C調“1”的頻率是262赫,D調“1”的頻率是294赫。 實驗:將音叉發(fā)出的聲音發(fā)出的聲音信號輸入支示波器上,觀察音叉不同頻率聲音的波形。再將男女同學的聲音信號輸入,比較波形。這樣可讓學生對音調與頻率的關系有感性的認識。 思考:不只蜜蜂從你耳邊飛過。你能聽到它翅膀振動所發(fā)也的聲音。可是一只蝴蝶飛過你的耳旁時,你卻聽不見,這是為什么? 請學生討論,作出解釋。學生通過閱讀后面課文,可知道人對高音和低音的聽覺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數(shù)人能夠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大約是20~xx0赫。看表格:人和一些動物能夠聽到的聲音的頻率范圍 我們把高于xx0赫的聲音叫做超聲,低于20赫的聲音叫做次聲,一般人是聽不到超垢和次聲的。頻率大于xx0赫的聲波叫超聲波,B超聲波來檢查人體內部各器官情況的。超聲波不能被人耳聽到,但卻能被一些動物聽到。蝙蝠在飛翔時會發(fā)了超聲波,來判別獵物的方位及距離。雷達就是利用相似的原理來確定目標的,不過它接收的不是超聲波,而是無線電波。 思考:剛才有人提出疑問,男人的聲音這么響,為什么音調反而低呢?聲音響表明聲音的響度大,響度與音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響度:人們主觀上感覺到的聲音強弱(與聲強是有區(qū)別的,聲強表示客觀聲音的強弱) 音調:我們感覺到的聲音高低。 探究活動:實驗:響度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呢? 鼓面上撒些小紙屑,先輕輕地敲鼓。觀察小紙屑的振動幅度。然后用力敲鼓,再觀察小紙屑的振動幅度。你能發(fā)現(xiàn)聲音的大小跟聲源振動幅度有什么關系嗎?在離鼓較近處聽鼓聲一離鼓較遠處聽鼓聲有什么區(qū)別? 學生討論結果:聲音的響度與聲源的振動幅度有關,跟人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聲源程序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的響度越大:距離聲源越遠,聲音越分散。聲音的響度也就越小。當然,不同的人對聲音的感覺是不同的。 在聲學上,人們通常用分貝作為單位來計量聲音的大小。分貝的符號為Bb。下表列出一些聲音的分貝數(shù)和人耳的感覺情況。 多種樂器合奏時,雖然按相同的曲譜同時進行。但我們仍能判別了笛子、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的聲音來。雖然它們發(fā)出同樣的C調聲調,即使兩者響度相同,聽者還是能很容易分辨出聲音的差異來邊說明聲音除了音調和響度這兩個特征外還有第三個特征,那就是音色。音色曾叫音品,是人們對聲音質的感覺。純音不存在音色,音色是對復合音而說的。不同的樂器音調與響度一樣,但仍能區(qū)別就是因為音色上的差異,發(fā)聲體的性質、形狀、發(fā)聲的方法等都能影響音色。 聲音按人對它的喜好感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樂音,另一類便是噪聲。 三、噪聲的污染 ( 這一節(jié)內容可先安排學生進行噪聲污染的調查,調查后寫調出查報告,互相交流。然后讓學生查閱資料提出控制噪聲的有效措施,可用小論文的形式完成作業(yè)。) 優(yōu)美的樂音使人感到輕松愉快。然而,有些聲音卻會令人感到煩躁不安,如飛機的轟鳴,馬路上的嘈雜聲等。我們把這些聲音稱為噪聲。噪聲也是相對而言的,在安靜的圖書館里,說話聲會妨礙他人閱讀,也屬于噪聲。凡是環(huán)境中不需要的聲音都可以判定為噪聲,這就有人的主觀因素在內。 你知道噪聲以對人們有哪此危害? 學生討論,補充:噪聲對人的危害,主要有生理損害和心理損害兩方面。人長期處于噪聲過大的環(huán)境 ,生理上會引起聽和損失,甚至引起心血管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疾病,如心律不齊,血壓升高,消化不良等到在高分貝噪聲下,可使人頭昏,惡心。嘔吐。噪聲對人心理的損害主要是引起人心情煩躁,降低工效,分散注意力,妨礙睡眠等到,對腦力勞動者和高精密操作工為說,容易發(fā)生差錯,他們的工作環(huán)境尤需安靜。理想的工作場所是40分貝以下,最高不超過境60分貝。 噪聲妨礙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有害健康,被列為國際公害。世界上許多 國家都通過立法頒布了噪聲污染標準。我國政府規(guī)定工廠、工地的噪聲應不超過85~90分貝。居民居住區(qū)。白天不超過50分貝,夜間不能超過40分貝。 1、討論:控制噪聲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因聲音從產生到引起聽覺有這樣三個階段: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介質的傳播——鼓膜的振動。因此,挖掘噪聲也要從這三方面著手。即防止噪聲產生(摩托車的消音器)、阻斷它的傳播(如城市道路旁的隔聲板)、防止它進入耳朵(如紡織廠工人用的防噪聲耳罩) 2、研究材料的吸音性能。 桌面上放一個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別放上要測試的小塊材料如棉花、書、木板、橡皮泥、金屬塊、海棉等。用筷了盡力用相同的力輕輕敲擊玻璃杯,仔細比較玻璃杯發(fā)也的聲音大小。聲音越小,說明杯下材料的吸音性能越強。 三: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樂音的三個特性:音調、響度、音色,對于某種聲音,到底是樂音還是噪音,是人的主觀感受,從物理角度講,樂音是批振動有規(guī)律的,噪音指物體的振動沒有規(guī)律。 布置作業(yè): 1、必做:課后練習;作業(yè)本。 2、選做:關于“噪聲污染”的調查報告 教學小記: 首先在對耳的結構和功能介紹上,學生的興趣度很高,這一點老師也把握的比較好。同樣的是為什么要兩只耳聽上面的推斷學生可以推測,但是實際感受的機會太少,教師主要采取告知形式并不可取。 同樣對于聲音的三個特性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出現(xiàn)很多新的名詞和概念,關鍵點還是學生先預習看書,然后通過做實驗來感受比較好,這一點做的比較成功。-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七年級科學下冊 第1章第3節(jié) 耳和聽覺教案 浙教版 2019 2020 年級 科學 下冊 聽覺 教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eibangfood.com.cn/p-322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