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之客體關系理論PPT課件
《精神分析之客體關系理論PPT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精神分析之客體關系理論PPT課件(7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精神分析,——客體關系理論,1,講解流程大致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客體關系的基本概念 客體關系的基本概述 代表人物的基本觀點 客體關系是形成的歷程 客體關系病理學 臨床應用,2,,,,A:什么是客體?(即外在客體) B:在客體關系理論中,客體很少用于非人化的事物,比較多的指向一些所渴望的人或直接的活動。,,A:什么是客體表象?(即內(nèi)在客體) B:外部真實客體在主體內(nèi)心呈現(xiàn)或感覺到的心理意象,是指一個人內(nèi)心擁有怎樣一個客體。代表著主體內(nèi)心對于客體的體驗、感覺和判斷.,3,客體關系(object-relations) 基本界定: 客體關系是指存在一個人內(nèi)在精神中的人際關系形態(tài)的模式。 客體關系理論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中探討人際關系,更強調環(huán)境的影響。認為真正影響一個人精神發(fā)展過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嬰兒與父母的關系。,4,客體關系理論概述,客體關系起源于克萊因,在把精神分析運用于兒童的治療中,通過游戲她發(fā)現(xiàn)兒童并不是把能量用來控制情欲沖動,而是使用更多的能量構建他們的人際關系世界。在兒童的內(nèi)心當中存在著一個內(nèi)在關系世界。且這種關系是以母子關系為原型,它是所有客體關系的基礎。較之弗洛伊德的理論,客體關系理論所看重的是兒童前戀母期的發(fā)展。,5,基本觀點,梅蘭妮.克萊因:創(chuàng)新和過渡的理論家 梅蘭尼.克萊茵于1882年在維也納誕生。從她結婚并生了第三個小孩之后她才重新開始其專業(yè)生涯并專攻兒童精神分析。她在1926年移居倫敦,繼續(xù)其創(chuàng)新的專業(yè)工作直到死于1960年為止。從1921年到1960年的寫作生涯中,克萊茵大幅度地擴展了弗洛伊德所開啟的有關客體及客體關系概念。她在許多重要領域中都追隨弗氏的帶領,諸如強調本能驅力來解說動機及人格的形成,但她的某些概念又非常創(chuàng)造性且完全地背離了弗氏的概念。 不同于弗氏的對于兒童的理解,克萊茵走出大膽的一步,直接和有問題的兒童進行治療工作。在那時候的治療界里面,這是未曾被探索過的領域。她那些年紀輕輕的病人迫使她發(fā)展出新的技巧以及對兒童內(nèi)在世界的新思考方式。她的觀察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游戲使得克萊茵發(fā)現(xiàn)到兒童的心理世界其實是充滿著原始且野性未開化的沖突、謀殺與愛欲性的沖動。 在尋求試圖了解此一新領域的同時,克萊茵摘取弗氏理論作為其研究發(fā)現(xiàn)的脈絡背景并保留本能驅力的概念。她以本能的脈絡背景探討其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臨床研究工作。,6,基本觀點,偏執(zhí)-分裂狀態(tài) 兩種基本狀態(tài): 抑郁狀態(tài),克萊茵認為: 嬰兒在子宮內(nèi)處于一種完美狀態(tài), 當他出生那一刻起就經(jīng)歷著第一次創(chuàng)傷。 基本觀點: 生與死相互斗爭,生命是被“創(chuàng)造與毀滅之間強大而神秘的內(nèi)在斗爭”所控制著。,,,7,基本觀點,費爾貝恩:一個純粹的客體關系模型 費爾貝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于炮兵隊服務退役之后,在1926年完成其醫(yī)學及精神??朴柧殹K蟛糠值膶I(yè)生涯都是在蘇格蘭的愛丁堡渡過,在那里雖然專業(yè)領域上比較孤獨,但多少因其積極介入英國精神分析學會而獲得平衡。梅蘭尼.克萊茵的理念深深觸動了他,他自己的思想,是基于他對精神分裂癥病人的治療,并在1930年代末期到1950年代初期的著作中體現(xiàn)的。 在所有研究關于客體關系理論的人當中,費爾貝恩的客體關系模式是最“純粹的”,也就是說,不含生物學方面,完全是心理方面的。這是一個和弗洛伊德動機與人格模式非常不一樣的模式。梅蘭尼.克萊茵對關于內(nèi)在客體有其創(chuàng)新,但仍保留弗氏對本能驅力及生物學的強調,這是費氏所極力反對的。他宣稱他所發(fā)展的是一種純正的人格心理模式,是對弗氏的重新修正及完成。,8,基本觀點,論述中心在于 依賴被體驗的方式以及兒童與母親之間的依賴關系如何被結構化得并入兒童的自我之中。 三個階段 嬰兒期的依賴階段 : 兒童從心理上與主要撫養(yǎng)者融為一體 “原始認同” 過渡階段 : 好的客體→理想的客體 興奮性客體 壞的客體 拒絕性客體 成熟的依賴階段,,,9,基本觀點,馬勒:個體的心理誕生 馬勒,一位醫(yī)師及精神分析師,1930年在維也納作為一位兒童分析師開始她的職業(yè)生涯。1938年,她離開維也納,搬到紐約,成為紐約州精神病研究所兒童服務中心的精神師。 馬勒在開拓性工作的基礎上,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兒童精神病的概念。并把她的觀察范圍擴展到正常嬰兒和他們的母親。通過對母嬰相互作用的重復、外顯行為的觀察,馬勒對發(fā)生在兒童內(nèi)心的詞語前心理過程進行了推斷。她的這些關于生命前的內(nèi)心事件的描述和陳述,為心理發(fā)育和客體關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馬勒認為早期共生狀態(tài)的未完成的危機和殘留物以及分離并成為個體的過程,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人際關系。,10,基本觀點,在馬勒看來,成熟的整個順序,就是兒童從對母親的共生依戀狀態(tài)轉向實踐穩(wěn)定的自主認同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如下三個主要的發(fā)展階段: 自閉階段 共生階段 分離個體化: 分化亞階段、實踐亞階段、和解、原欲客體恒定亞階段,11,基本觀點,溫尼科特:具有獨特視角的兒科醫(yī)生 溫尼科特,一位英籍小兒科醫(yī)師,從1950年到1971年,進行了大量的寫作,很難將其理論安排到適宜的客體關系理論的分類中。他的許多著作及理論都是開始于無線電廣播講話或專業(yè)性演講,因此具有非正式的調調。雖然他有時從梅蘭尼.克萊茵那邊借來一些用詞,但他也會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創(chuàng)造一些詞,諸如足夠好的母愛、容納性環(huán)境。 溫尼科特于1971年去世,享年 74歲。他既是位小兒科醫(yī)生,也是位精神分析師。在倫敦的兒童醫(yī)院從醫(yī)四十年。他是在1930年代間從事精神分析并且受了梅蘭尼.克萊茵的影響。在他繁忙的小兒科兼精神分析師生涯中,溫尼科特關注了成千上萬的母親和她們的孩子,他自己曾說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幾乎從沒注意到敵軍的突襲,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了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上。 溫尼科特并未建造一正式體系,而是把其關懷投注到兒童發(fā)展的某些特定領域上。溫尼科特的創(chuàng)新理念之一是強調環(huán)境與演化中自體之間微妙的平衡性上。他對自體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觀點為科胡特后來的理論設立了起點 。,12,容納性環(huán)境: 環(huán)境中重要的因素是母親的照顧。 “首先,母親本身就是促進性環(huán)境?!? 足夠好的母親: 在嬰兒與母親的關系的特別發(fā)展階段中,足夠好的母親充分提供嬰兒所需要的一切。 母親依據(jù)孩子的需要,做出變化和適應,并且在孩子的依賴性增強時,要逐漸減少對孩子的滿足和照顧。 真“自體”與假“自體” 過渡性客體,基本觀點,13,客體關系的發(fā)展,什么叫“好”? 什么叫“壞”? “好的”感覺和“壞的”感覺源自哪里?,14,,,,,,客體關系的發(fā)展,15,母性分裂,這個過程開始于嬰兒的原始分裂,即將世界分成令人滿意的和令人不滿意的感覺:充足是好的;空乏是壞的;溫暖是好的,冷淡是壞的;被抱著是好的,不被觸碰是壞的。 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星期里,嬰兒還不能與他人產(chǎn)生互動,只是與他人的部分——一只手、一束頭發(fā)或客體關系所指的任何“部分客體”產(chǎn)生互動;例如:乳房。當奶汁通暢時就是好的,不通暢時就是壞的。 將部分客體分成好與壞的這種早期區(qū)分,是與整體客體及人的關系的前身物。隨著兒童的增長,出現(xiàn)了日益增強的意識,即無論外界存在的是什么,都不僅僅是乳房而是人。,16,,每一個兒童的狂熱愿望都是希望給予他滿足感的主要客體,即母親會滿足他的所有要求。 但這永遠只能是一個夢想而已。因為母親也是人,他也會疲勞。兒童期的一個清醒認識就是母親并不是完美的,但這并不會阻止兒童繼續(xù)堅持完美的幻想。這就是分裂的基礎。 在兒童努力地建立一個內(nèi)心更滿意的、在其世界中最重要的關系的過程中,兒童潛抑了母親不好的部分,并將好的部分具體化。但這并不是成功的,而兒童仍然試圖盡力做好每件事情,并無休止的努力化解分裂。,17,想象分裂,在生命最初的幾個月中,母子互動的起伏漲落是以一系列的小事行為為顯著特征的。 這些短暫的消失會引起巨大的驚慌失措。甚至當兒童開始蹣跚地邁開獨立的第一步時,他們?nèi)詴粫r地尋找母親在哪里。 兒童努力地應對由拋棄引起的沮喪感,這可以在兒童與母親之間進行很多游戲中看到。例如,躲貓貓游戲就是最早應對拋棄感的手段之一。通過將母親的消失轉變成游戲,兒童獲得了對母親可能會消失的恐懼感的控制力。 當母親離開時,內(nèi)部映象擔當著替代物的作用,減輕了在沒有替代物存在的情況下,母親的離開可能會導致的驚慌失措之感。,18,,年幼的兒童很自然地尋找一些方式來補償母親缺席帶來的威脅生命的影響。這些尋找得到了回報,即我們所尋找的“過渡性客體”。 過渡性客體是什么呢? 他們是一些充當母親替代物的特殊玩具和玩物。他們必須具備這些特征“提供溫暖,或可以移動、或具有結構、或可以做一些看上去能顯示他們本身具有生命力和真實感的事情”。他們可以替代母親可以提供給兒童以溫暖和安全感。 人們是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再需要過渡客體了?(思考) 內(nèi)在母親存在的獲得是發(fā)展上的突破。 母親從本性上來講是分裂的,則她的內(nèi)在表像也是分裂。,19,自體分裂,隨著語言作為人際交流工具被越來越多的使用,母親的心理映像會發(fā)生如下變化: 內(nèi)在母親表象 使母親卷入內(nèi)部對話 (視覺的) (語言的) 當母親在時,兒童就與母親進行面對面的對話;當母親不在時,就在內(nèi)心與母親表象對話。我們無意聽到的兒童自言自語實際上是兒童與內(nèi)在母親之間的對話。 隨著兒童人際關系世界的繼續(xù)擴展,兒童的內(nèi)部對話不再僅限于與母親進行,而是包括了與所有其他人的對話。 隨著時間的流逝,內(nèi)在世界的口頭表達越來越不明顯,直至完全消失。這種對話也從內(nèi)在世界消失。,,20,自體分裂,由于不得不應對我們?nèi)穗H關系世界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因此兒童的內(nèi)在表象經(jīng)歷了最后一次轉變,即轉變?yōu)榉Q之為“自體”的東西。 自體出現(xiàn)的標志是兒童詞匯中出現(xiàn)了“我”這個詞。 自體,從它最基本的形式來說,是豐富的且正在進行的社會合并過程的語言頂峰。它不受沖突支配,它是構成人類關于他們是誰的內(nèi)在感覺的多重客體關系的復雜構造。 自體是起始于兒童內(nèi)化了的關系的語言衍生物。 最初他通過自體感受到的通道使他的心理存在得以被知道,但它最終經(jīng)歷了語言的轉變,成為最終被體驗為自體的事物的完整的一部分。 正如早期母親的分裂產(chǎn)生了內(nèi)在母親存在的分裂一樣,內(nèi)在母親的分裂產(chǎn)生了自體的分裂。好的客體對應好的自體,壞的客體對應壞的自體。,“我們是我們的他人”,21,認同分裂,當這個階段開始的時候,兒童自體還是相對完整的??腕w恒定性已經(jīng)獲得,兒童在使用語言方面也越發(fā)得心應手。自體成為兒童安全感的源泉,并且使兒童更加努力地參與和他人的互動。 自體建構于個體與他人的關系之上,因此自體包括了社會規(guī)范和習俗的內(nèi)化,所以它可以被看成是個體內(nèi)部的一個微型社會。 自體所包含的人際關系成分分成兩種精神內(nèi)在成分:主格“我”和賓格“我”。 兩者是如何互動的呢?就是通過交談。,22,認同分裂,在他人的互動中就構成了主格我和賓格我的構型。這種構型構成了自體的不同的自體-他體系統(tǒng)的聚集體。并且這些系統(tǒng)中的每一個都是由與此相關的社會環(huán)境所激發(fā)的。 以上的分析中,認同主要是一些次自體。他們建構關系并依賴關系而存在,這就是為什么關系對于心理生存這么重要的原因。 自體發(fā)展的第四個發(fā)展階段是持續(xù)一生的自體化階段。 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建立一些將會增強這些認同的關系。到了每一個認同成了自體的一部分時,這個過程便有助于個體整體的“自體價值感”的形成。,23,,階段一 母性分裂 (未分化的自體),階段二 想象分裂 (前分化的自體),24,階段三 自體分裂 (分化的自體),階段四 認同分裂 (社會分化的自體),25,,,,,好的客體 壞的客體 融合一體 好的自體 壞的自體,,,,,26,客體關系病理學,個案疾病的本質可以追溯至自體發(fā)展的停滯以及分裂中的異常。研究的重點在于這些停滯在什么時候發(fā)生、分裂的準確特性是什么,以及這兩者滲透至個案的不同認同的程度。 既然自體是構建于人際關系中的,因此所謂的“心理困擾”就等同于人際關系困擾。 人們 與他人建立的關系有助于維持一種自體的生存感。人類持續(xù)的從事著自體-他人的內(nèi)化,這種內(nèi)化能夠彌補并強化各自的認同。,27,客體關系的病理學,投射性認同 是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行動或作出反應的人際行為模式。 “接收者被迫以一種與投射者釋放出來的感受一致,與投射性幻想中的感受一致,且與投射性幻想中的自體表象和客體表象一致的方式來思考、感受和行為”。,28,客體關系病理學,例如: 在敵意的投射性認同中,對自己內(nèi)在敵對沖動毫無覺察的丈夫可能會持續(xù)的激惹妻子,并且刺激她,使她變得憤怒。 他可能在外面帶到很晚,把房間搞得亂七八糟,并且不信守諾言。當?shù)搅巳虩o可忍的時候,妻子便會猛烈的抨擊他,丈夫的反應是感到驚訝,并且非常的生氣。后來兩人和好如初,事情平息下去——直到下一次。,29,客體關系病理學,三階段 1.投射性幻想:個體將自己的一部分“放置”在另一個人身上,并設法從內(nèi)部控制那個人。 2.從事投射性認同的個體強迫接收者以一種與投射性幻想一致的方式來行為。 3.接收者對投射性操縱所誘導出來的感受和行為產(chǎn)生反應。,30,客體關系病理學,案例:彼得常常抱怨治療不起作用,而且他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加抑郁。他每天記錄著自己的感受是好是壞。他盡管說對自己有了更多的認識,但并沒有改變他孤獨的心境。治療師也發(fā)現(xiàn)自己在治療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惱怒和生氣。她開始猶豫是否應該采取更為積極干預的手段。她聯(lián)想到一個哭哭啼啼的拒絕吃那些可能會讓他感覺好一些的佳肴的孩子。在一次治療中,治療師指出,盡管他說自己沒有進步,但他對這一周的治療中有四天感覺不錯,而且她感興趣的是,既然這同他開始治療時的體驗大不相同,為何會有如此反應。在這一刻,彼得變得不安起來,他憤怒了,他告訴治療師,她曾否認他的感受并試圖“哄他高興,使他不再抑郁”,而這些正是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的母親一直為他做的事。顯露壞的感受是不被允許的,如果這么做了,母親就會警告他,他在犯傻。,31,投射性認同與客體關系病理,投射性認同的最終命運決定于接受者的反應。 投射成功 不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 投射失敗 焦慮、抑郁、憤怒及其他癥 狀 元信息傳遞:在非言語層面進行的,包含著一些更加難以說清楚的信息。,,,32,客體關系病理學,為什么人們允許自己成為投射性認同的目標? 為什么接收者使自己服從那些只能導致憤怒和挫敗的操縱? 為什么他們就是不能在事情變得完全失去控制之前跳出來?,33,依賴,權利,情欲,迎合,四種基本的投射,34,,依賴的投射性認同 特征:表達持續(xù)的無助感 “你認為如何?” “我應該怎么做?” “你可以幫助我……嗎?” “我似乎無法靠我自己來做這件事?” 使用依賴的投射性認同的人意圖說服那些跟他們有關的人相信,如果他們覺得所需的幫助無法滿足的話,那可怕的結果就會隨之發(fā)生。,35,,貝蒂娜嫁給了一位叫湯姆的電子機械師,生有兩個孩子,熱心于鎮(zhèn)上的政治事務。當她開始接受治療的時候,她是鎮(zhèn)議會的成員,并在婦女投票委員會中擔任要職。她之所以接受治療是要尋求幫助,以應對日益嚴重的恐懼感——她害怕她的丈夫會離開她。雖然她的丈夫否認這一點,但她確信他就要離開她了。然而,實際上她是一位非常有能 力的人。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一所有聲望很高的大學,并且取得了藝術行政管理專業(yè)的碩士學位。她看起來有能力應對人生中出現(xiàn)的大多數(shù)問題——除了那些發(fā)生在家里的問題。只要涉及家里的問題,如果貝蒂娜不尋求她丈夫的建議,就不能做決定,哪怕是一些非常瑣碎的事情。,36,,對于那些自己又能力處理的事情,她卻連動也沒動。如果一個水龍頭壞了,他在給水管工人打電話之前,必須要先給湯姆打個電話。又如對于孩子們在學校里的一些事情, 如是否同意孩子參加學校舉辦的旅行之類的小事情,她都無法做決定,知道詢問了湯姆的意見。她經(jīng)常給湯姆的辦公室打電話,打斷他的重要會議,卻只是為了問意見微不足道的事情。有些時候,貝蒂娜一天能給湯姆大兩三個這樣的電話。 相對來說,湯姆比較從容隨和,最初他并沒有很在意妻子的行為。在他們的婚姻的早些年里當他還不是那么忙的時候,他對她的打擾變得越來越惱怒。貝蒂娜告訴我,他已經(jīng)不止一次地跟她談論這件事,但是她無視他的困擾,堅持認為他是在夸大其詞。,37,,最后湯姆的耐性日漸消失,常會為此而大發(fā)雷霆。有時,貝蒂娜說她丈夫指責她的行為像一個兩歲大的孩子。她通常在痛哭流涕的談話之后,承諾要有所改變,但是最終她還是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中。這個問題就要影響到他們的婚姻了,或許是迫于現(xiàn)實,貝蒂娜決定要尋求幫助。,38,,權利投射性認同 基本特征:在他人身上誘導出軟弱感和無助感。 “完全照我說的去做?!?“服從我的領導?!?“就這樣做?!?“遵從我的指示?!? 權利的投射性認同努力要使目標相信他(她)需要被照顧,被關心。 權利的投射性認同與依賴的投射性認同正好相反。,39,,蘇珊·佛沃德對“厭惡女人的男人”的研究顯示,很多男人之所以建構他們與女人的關系,是因為這樣可以定期虐待與他們發(fā)生關系的女人。虐待行為包括從語言上的威脅暗示到身體上的攻擊,如無情的指責、惡意的口頭攻擊。然而,這些男人的行為常常被“愛著他們”的女人所原諒。 佛沃德對這類男之間的互動的調查揭示出,他們的關系被一種強烈的權力推動著,即男人需要支配并壓制女人。這種動力中的關鍵成分是一種控制:“厭惡女人的男人必須控制其伴侶的思維、感受、行為,包括他和誰在一起以及做一些什么事?!狈鹞值抡J為,這些男人感到女人可以通過拋棄他們來毀滅他們。為了對抗這種恐懼,他們必須是女人沒有權利。如果女人是軟弱的并且是無助的,她便只能受制于他。,40,,情欲投射性認同 基本特征:通過性的方式來建立和維持關系,用它來誘導出 投射目標的情欲反應。 挑逗調情。 穿性感的衣服。 進行露骨的引誘。 使用情欲的投射性認同個案的全部的目的是要通過確保他們在性方面是有能力的從而確保在人際關系上的滿足感。,41,,迎合的投射性認同 基本特征:情緒成分是自我犧牲。 放棄自己的利益,把他人的利益放在自我之上。 “我這么努力,是要使事情對你來說變得容易。” “我拼命的工作。” “你并沒有意識到我為你做了多少事?!?“你總是認為我為你付出是理所當然的。” 成為迎合的投射性認同的目標是使目標的個體會持續(xù)的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這樣的境地之中,即他們被期望著表達感激和欣賞之情。,42,四種主要的投射性認同,43,實務篇(四階段),允諾參與 投射性認同 面質 結束,44,允諾參與,治療關系:改變的基礎 來訪者角度:使用投射性認同的個體在生命的早期便懂得:要留在關系中,他們自己就要是依賴的、控制的、性感的或迎合的。 從更深層的原因看,他們希望可以在“心理”上被其他人擁有??墒撬麄兊年P系模式中是一種病理性的投射性認同。 治療師角度:通過創(chuàng)造出一種有可能會發(fā)生投射性認同的人際環(huán)境,治療師創(chuàng)造出了在“此時此刻”處理投射性認同的機會。,45,,客體關系的心理治療中,治療師與個案關系被看成是一種獨特的客體關系。而使這關系顯得尤為獨特的是,參與者之一自愿地是自己進入一種關系中,他知道自己在這種關系中會成為投射性的認同目標。治療師進入這種關系中,明白他與個案的互動遲早會表現(xiàn)出操控性。,46,允諾參與,如何使個案允諾參與? 治療開始初期,向個案解釋客體關系治療并非像個案想的那樣,只是針對焦慮、抑郁等癥狀,而是針對關系,可能是一段艱難的過程。 處理個案感受到的不適,確保個案繼續(xù)接受治療。 情緒連結 用來傳遞共情性理解的多種技術 建議和忠告,關心,承諾,參與, 滿足他們的客體關系需要,47,投射性認同,來訪者角度:個案想要找到一個“真正”關心自己的人,想與某個人建立關系的渴望所推動的。這種渴望越強烈,個案投射性認同的表現(xiàn)開始浮現(xiàn)的可能性便越大。 咨詢師角度:治療師已經(jīng)成為投射性認同的目標的第一跡象是,治療師有一種感到事情不太正確的模糊感覺。治療師發(fā)現(xiàn)自己變得非常氣惱且易被激怒。 反移情:在客體關系中是指治療師情感上對個案投射性認同做出的反應。,48,不同的投射性認同是如何在治療中呈現(xiàn)出來?,當治療性會談被尋求信息、試圖獲得指導以及尋求支持的請求甚至是要求所占據(jù)的時候,這可能是并且常常是依賴的投射性認同。 表明元信息傳遞存在的線索是治療師的反移情反應:有一種強烈的“幫助”個案的愿望,體驗到一種過渡保護的感受。 治療師需要迫使隱藏在投射性認同背后的傳信息傳遞顯現(xiàn)出來,通過將關注點從正發(fā)生的事轉移到此時此地上,將當前的治療師與個案關系加以具體化和合理化。 最后治療師必須拒絕提供個案所要求的同情、指導和支持,依賴投射性認同,,49,,權利投射性認同 在心理治療中得以表達的方式是個案試圖指揮治療中發(fā)生的事情。 治療師會變得惱怒并且在心底里產(chǎn)生要擺脫個案的幻想。 將治療的焦點從討論個案與他人之間的互動轉到個案與治療師之間的互動上。 方法:詢問個案對生命中其他人的感受與他對治療師之間的感受是否有相似之處。,,50,,情欲性的投射性認同 語言 通常是衣著和暗示性的姿勢。通過這種非語言的策略,向治療師“呈現(xiàn)”他們認為其他人最重視的他們自己身體的部分。 治療師典型的反應是情欲被喚醒。 將誘惑轉為公開,51,,貝塔是一位40歲的藝術家,她前來接受治療的目的是要處理長期的胃痛和間歇性的抑郁。她的青少年時光是孤獨地度過的,引人注意的是有幾段時期她不時會性亂交和酗酒。直到她開始畫畫,她才開始振作起來,并開始有了關于自己是誰這樣的感覺。與此同時,她仍然在與他人建立關系上有困難。 在治療過程中,貝塔告訴我,幾年前她曾為自己畫了一幅裸體自畫像。這幅畫掛在她的臥室里,在一次有,,52,關約會的討論中,她提到了這幅畫。她經(jīng)常邀請男性到她的公寓里,并且擔心這幅畫會留給他們“錯誤的印象”。在她訴說她對這幅畫的擔憂的同時她告訴我她如何巧妙利用發(fā)散的交叉光線來捕捉她身體的柔軟曲線。 貝塔的描述引起了我的興趣。這就好像在聽一場關于畫家的講座,以及藝術家在工作中使用自然光的方法一樣。但事實并不僅僅是這樣的。隨著她描述的越來越詳細,她的描述也變得越來越色情。當她說完的時候,已經(jīng)沒有什么想想的空間了,她似乎是赤裸裸的坐在我的對面。只有在這次會談結束后,我才能夠一是到我已經(jīng)成了她的情欲的投射性,53,,認同目標,并且我對她的畫的“興趣”本質上與其說是藝術,倒不如說是反移情。 之后,我對貝塔的回應是,我認為她描述畫像故事的方式,好像在向別人展示她的身體。起初,她對我的解釋嗤之以鼻,但接著試圖貶低我的解釋:“當然,這總比那樣做要好?!蔽易穯査澳菢幼觥敝傅氖鞘裁矗约八X子里真正在想什么。她不置可否,但當我向她施壓之后,她的回應是問我是否真的想去她的公寓親眼看看那幅畫。很顯然,到了這個時候,我們便已越過了藝術欣賞,并且情欲的元信息傳遞已經(jīng)全然公開。,54,,迎合投射性認同 個案努力試圖成為有所幫助和隨和的人; 或者是個案表示自愿成為治療師的實驗對象的行為。 會引發(fā)治療師的感激或者內(nèi)疚的情感 直接詢問提出元信息,55,,有些個案會提出,他們愿意成為他們認為治療師可能想要嘗試的新程序或新技術的試驗者。一名名叫丹尼爾的個案花費了一次又一次的會談時間試圖說服我相信她是多么地努力工作以確保治療成功。當我們進入治療的第二個階段的時候,我拒絕與她復習那些筆記。丹尼爾開始退縮,她說她是那么努力工作以使自己好轉,而我卻沒有感激她。沉默之后,她說:“你可以使用任何技術,如果你有任何新的程序想在我身上試驗的話,你盡管使用?!? 她的建議讓我驚訝,我不知如何回應她。我并沒有什么嘗試或者試驗在丹尼爾身上進行,但是她愿意以這種方式來奉獻自己的這一簡單事實有些令人感動。我會想起那些我對他懷有感激之情的時光,并未自己在記筆記之事上如此為難她而感到內(nèi)疚。,56,,直到稍后,我才發(fā)現(xiàn)我的反應正是對迎合的投射性認同的反移情反應。 一旦清楚了投射性認同的本質,變有必要將背后的元信息公開。這意味著給丹尼爾施壓,讓她承認她愿意將我的意愿放在她的意愿之前是希望獲得何種回報。我直接問她,如果我接受了他的建議,她希望獲得何種回報,我直接問她,如果我接受了他的建議,她希望獲得何種回報。最初她說:“什么也不用。”但是當我(用語言)提醒她時,她承認如果她能夠繼續(xù)“有所幫助”的話,她希望我愿意一直—甚至在治療結束之后—照顧她。,57,面質,治療師必須以一種直接且強有力的方式來面質個案的病理; 勇于說“不”。 “我不會引導你的生活” “我不需要你的幫助來獲取成功” “我不會與你睡覺” “我不欠你任何東西”,58,,解釋在與這一階段的情感面質相比都顯得蒼白無力,因為解釋是依靠認知的語言方式來處理的。但客體關系的治療中,個案的大部分病理都是以感受的形式存在的,是屬于前言語期的問題。 治療師要向個案傳達一個明確的信息:即不愿意參與到個案的病理中,59,,必須使個案面對自己最害怕的事情:失去與他人的接觸。個案需要明白自體分裂的“壞”的部分并不是拋棄的原因,現(xiàn)在重新做的并不是重新去體驗過去發(fā)生的事情,而是去體驗當前存在的非常強烈的感受。個案必須明白開放的、坦誠的關系是可能實現(xiàn)的。離開投射性認同生活仍然可以繼續(xù)正常進行。,60,,個案的反應 強化 責備 次級投射性認同 告辭,61,結束,反饋 治療師向個案提供他人是如何感知、理解他們的相關重要信息。 反饋的內(nèi)容是成為個案的投射性操作的接收者會有什么樣的行為想法的。 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個案對投射認同有更深刻的認識,進而修正個案的內(nèi)在自體-客體關系 預示著新的內(nèi)化過程的開始,62,,解釋 在傳統(tǒng)方法中,也就是那些以戀母期為導向的方法中,解釋性的活動更傾向于關注雙親控制、親子對抗、原欲張力的釋放等這些議題。在客體關系心理治療中解釋所強調的重要議題更多與被拋棄、被拒絕的威脅以及與“好”和“壞”的內(nèi)化有關。,63,,解放 解放意味著寬恕,意味著能夠將內(nèi)在客體體驗成可能會犯錯的客體,并且能寬恕其缺點。 個案可以寬恕其早期客體,但這并不是因為這些客體的所作所為而寬恕他們,而是因為這些客體沒有能力察覺到他們所做的事可能會遺留破壞性的心理影響而原諒他們。,64,,當對過去客體的額寬恕成為可能時,那種被前幾個階段的事件所啟動的強化關系的體驗才有可能被培育出來。治療師面對個案的投射沖擊而仍能夠接納個案,這本身就是一種寬恕。在最佳的情況下,這被內(nèi)化成一種自我寬恕。,65,,分離 分離構成內(nèi)化過程中強有力的高潮,治療師作為一個“好客體”被內(nèi)化了。 將一個號的內(nèi)在客體并入自體,從而使自體更加堅固、強大,這就是客體關系心理治療得以被廣泛運用的方式。 治療師與個案分享在這一治療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感受,讓個案知道他們在治療中所取得改善,所獲得的進步讓治療師感到非常的滿足,但是個案不在是治療師生命中活躍部分這一事實。,,66,謝謝Thank you!,67,,思考題: 根據(jù)對“投射性認同”這一防御機制的理解,試舉一事例并依原理加以簡要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發(fā)送郵箱:1095032785@qq.com,68,建立情緒聯(lián)結的方式,1.對個案語言中所包含的情緒性信息(通常是非言語性的信息)做出反應。將事實對話轉換成情感對話 “看起來身體暴力使你感到非常焦慮?!? “當你談論關于……時,會讓你感到快樂。” “……是令你感到尷尬。” 2.讓個案知道你是站在他這一邊的 “在辦公室工作一天一定很辛苦?;丶也槐鼐o接著應付妻子和孩子一定很愉快。” “不得不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并且在一天結束時,還要不得不面對家務活和一大堆吵鬧的孩子,這一定很痛苦。我打賭,你希望有一天能把所有的事情都退給你丈夫,自己舒舒服服地洗一個熱水澡。” 3.幽默甚至是“非理性”的行為,,69,,本書作者的一個個案,一位有著嚴重強迫癥的學校老師,她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談論她在工作中是如何感到自己不合格的。在一次會談過程中,她開始描述自己在他人面前如何需要控制自己,擔心自己會“像個瘋子一樣”。她說這些話她自己也很模糊。 想想怎樣將個案所談論的轉化到“此時此地”呢?,,70,-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精神分析 客體 關系 理論 PPT 課件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eibangfood.com.cn/p-391910.html